“难道注定做一辈子房奴?”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4月26日,《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运动”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现身网络,公开信中,邹涛质疑“难道我们注定要做一辈子的房奴?”此举引起轩然大波。邹涛说,截至7月中旬,“不买房运动”参与者已达到50多万人。
   邹涛,32岁,曾任深圳某公司执行董事,发起“不买房运动”之前,年入数十万,在深圳罗湖区拥有一套90多平米的住宅。现在的邹涛,租住在月租金1000元左右的房子里,他说打算卖掉公司和自己的车,全力开展“邹涛扶贫助困行动”,包括做一个与“不买房运动”相关的调研。
  
  “不买房运动”是房地产的危险信号
  
  《同舟共进》:今年4月26日,您在网上写公开信号召网友:“房价一日不降,就坚决不买房,决不当‘房奴’”。这一号召迅速得到众多网友支持,“不买房运动”随即席卷全国。您当时为什么会写这样一封公开信?
  邹涛:我曾调查过深圳的一个楼盘,前一天还是7500元/平方米,第二天就变成了8200元/平方米,一夜之间涨了700元。这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如果房价要上涨,也应是理性地、平缓地上涨,而不是单边上扬。
  在我提出“不买房运动”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在网上议论不买房的话题了,但基本上是几个人在一个小圈子里说,公开信将这种隐性的利益联盟变成了显性的利益联盟。面对不合理的房地产市场,我所做的只是号召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制目前不健康、不正常的房地产市场。有一句话说得好,“由一个普通公民发起的不买房运动一呼万应,这本身就预示着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危险信号”。邹涛不是什么英雄,这件事已经成为一个导火索,只不过由我点燃罢了。
  《同舟共进》:“不买房运动”的参与者都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参与?
  邹 涛:分为3个部分:普通大众,白领中产阶层人士和有独立思维的私人企业主、政府公务员等,绝大部分是买得起房的人,而不是外界说的买不起房的人。
  为了这个运动,我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做调研、上北京,都是希望为大家谋取一些利益,我相信大家看到了。而且,参加这次自发保护自己权利行动的人,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只要持币待购、观察和声援,就可能收获一些东西,他们为什么不愿意?98%以上的人都会支持,不支持的大多是有其他利益的人,比如炒楼者和一些地产商,还有些人把“不买房运动”当成了发泄情绪的平台。
  《同舟共进》:参与者的情绪化会不会把“不买房运动”引向极端?
  邹涛:民众的情绪需要引导,(行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发起人或几个主要负责人的态度。我在军队的时候就入了党,自认为是一个有政治觉悟的人,而且现在的活动都有律师指导。我认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定要理性,一定要依法行事。上次进京,北京、上海、南宁等地很多民众都说要去北京支援,我都委婉地谢绝了。我们不是要把社会搞乱,而是要解决问题,要理性、合法地建言。如果发起人态度偏激,那么一切都会乱了。
  
   为什么“不买房”
  
  《同舟共进》:您在公开信中说,如果人们现在买房,就要背负终身债务。您认为,房价这么高,地产商负有多大责任?
  邹 涛:其实,地产商的日子也不好过,有的刚投入几百万批了项目,现在又要按“90平米”调整,他们就要重新规划,重新报批。很多地产商也不希望房价这么高,也希望地产市场能理性起来。
  “不买房”并不是人人不买房,也不是永远不买房。经济条件好的人现在就可以去买价位高、环境好的房子;经济条件差的,比如部分工薪阶层,他们买不起按揭的商品房,希望政府推出经济适用房;收入实在很低的,希望政府推出廉租房。因为土地由政府控制。
  《同舟共进》:“不买房”实际上是向政府的一个呼吁吗?
  邹涛:在住房问题上,老百姓最痛恨三件事:一是炒楼和囤积房源,二是腐败、官商勾结,三是政府不重视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发出这样一种声音,是希望媒体都来呼吁,专家、学者都来研究,市民都能理性思考,从而推进政府的科学决策,最后促进国内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不会指责和抱怨政府,因为政府一直在努力平抑房价;我也不会去指责开发商,因为它是企业,当然会追逐利益最大化;我更不能抱怨市民买房不对。
  《同舟共进》:那您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哪里?
  邹 涛:过去的地方政府行为中,经济发展占了很大比重,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问题是微不足道的。地方政府应考虑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问题,只注重某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
  中央政府也应着力促使地方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如果地方官员不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照样得到提拔,那他们还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吗?所以,应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问题作为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硬指标。
  “不买房”,自建房?
  《同舟共进》:“国六条”和“十五细则”出台后,很多地产商减少了言论和活动,一些民众也处于观望状态。您认为这次政策调控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邹涛:从以往的调控结果来看,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措施刚出台时执行顺畅,慢慢就开始变通,到最后陽奉阴违,政策就形同虚设了。根据建设部前几年的通报,全国70多个城市没有落实中央的廉租房政策。所以,关于土地和房产交易的政策不能通过几个部门的文件来保障,而应上升到法律层次,通过立法来保障,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次中央调控政策出台,有了监察部门的参与,这是很好的,但在执行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应通过人大代表监督、民众监督等各种监督方式督促地方政府,使之执行中央政策。
  《同舟共进》:您曾主张自建房,现在政府提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相结合的住房结构,您是否还坚持自己的观点?
  邹涛:政府应当允许自建房。城市住宅市场应是多元的,即个人可以建房,政府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地产商开发商品房,三方面相互配合,各取所需。允许自建房,市民在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通过专门的建筑公司建造、专门的监理公司监督合作建房,后续的绿化、服务等工作可交给服务公司操作,这样既不会打乱政府的城市规划,又可以使中间的利润转到老百姓手中,减轻老百姓的房价负担。当然,自建房与福利房不同,自建房是要缴纳地价税的,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同等的地价税以保证土地增值收益。
  《同舟共进》:“不买房运动”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什么?
  邹涛: “不买房运动”只是2006年我所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民生问题的很小的一部分。我希望这个活动能早一点烟消云散,到最后没有人记得我。当然,早点结束并不是指我被扬言杀掉我的人杀掉,而是真正解决了土地供应和住房保障问题,使中低收入者安居。从目前国家这么多次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来看,仅靠几个部门出台的政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问题,治标不治本。所以,下一步首先还是需要推动立法,包括继续理性建言以及为实现住房多元化进行调研。现在正在为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进行调研,建议通过立法保障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其次是要继续引导大家,现在我们建立了一个全国性“购房联盟网”,已经有了规范的章程和条例,以此引导大家购买性价比好的房子。当然,我也希望这个网站能吸引更多有责任感的人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发牢骚。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已经持续8年,高等教育的危机正是这次教育“大跃进”造成的。这些年培养的几千万大学毕业生和几百万研究生,与过去相比质量大大下降了,他们当中不少人又将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造成人才在低层次上的恶性循环,这是很多人不易察觉的危机。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于湖北枣阳。1977年出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积极推动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倡导者和开路
期刊
毛泽东赞彭德怀的六言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在军中久已流传的版本,一个是1962年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这首六言诗的两个版本大体相同,但在字词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一句完全不一致,总共24字竟有9字不同,如果加上位置的改动可说有11字不同。诗学界对此少有人细究,其实很有细究的必要。    《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流传版本    《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六言诗
期刊
中国近代社会的峥嵘岁月把孙中山铸造成一代巨人。  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必须充分肯定。他有着近40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他的政治生涯延伸了两个世纪,贯串了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他的足迹遍布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他力图使祖国挣脱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并尽快从中世纪进入近代;他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给剧变的时代留下了鲜明印记;他感受过共和制诞生的欢欣,又经历了失败、迭被通缉乃至绑
期刊
林家有(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原所长,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導)   胡春惠(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珠海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人,加强两岸孙中山研究的互动,本刊作了海峡两岸学者对谈孙中山的特别策划。此次对谈,涉及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均富思想、建国构想及实业计划。在两位学者看来,今天谈论孙中山,应该更多地挖掘孙中山思想的现实意义,这对两岸的建设和
期刊
打内战与对外抗战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在“一二八”抗战中,守军兵力如此单薄,却能抵挡兵力、兵器均占上风的日军,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正规军外,还有两万余人的义勇军前来助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东北冯庸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法政学院等学生组织了义勇军,还有上海市民义勇军、南京中央大学学生铁血军、讨日援沪义勇军、西南在
期刊
李立三,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6年,他从苏联回国后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总”中共党组书记,负责主持全国总工会的日常工作。他在任期间,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工会工作,多次作过报告和写过文章。《关于工会工作》是1949年8月他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其中,李立三对工会的性质、工会与政党的关系、做好工会工作的条件等论述,可以说迄今为止几乎还无他人触及过。今天读
期刊
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役,粤系的十九路军和中央系的第五路军,在上海与日军苦苦“胶着”33天后,忽然在一夜之间,匆匆退出淞沪,撤至第二防线(即嘉定、黄渡之线)。官方对此的解释是:“日寇以数师之众,自浏河方面登陆,我无兵增援,侧面后方,均受危险,不得已于三月一日夜将全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从事抵御。”(见十九路军1932年3月2日电)然而民间却流传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认为:因为在南市一带负责指挥的王
期刊
郭沫若在1958年所写的一篇长文中表示,自己在诗词方面是有点目空一切的,独于毛泽东诗词却是“五体投地”,不下三五次地依毛泽东诗词原韵酬唱,正是表达这种心情的方式。但要说到对一首诗词的一再依韵,在郭沫若的写作生涯中,却不是“五体投地”的毛泽东诗词,而是“并世不识面”,却因文字讥诮而屡有冲突,身后则以诗文“恭维一辈子”的鲁迅作品。这就是被郭沫若激赏、誉之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的《为了忘
期刊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集结在苏联远东边境一带的苏联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150多万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境,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等地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突然袭击。截至8月30日,突袭战役宣告结束,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各部队全部被解除武装。最初,近60万日本战俘暂时滞留在中国东北临时日军战俘营里,后被陆续押解到苏联境内,极少部分日本战俘被押解到外
期刊
2006年6月1日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对ATM跨行查询的客户征收每笔0.3元的费用,媒体上的反对之声奈何不了垄断的“霸权”地位。然而,黄细花的出现却“撼动”了整个局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的一纸建议迅速成为广大银行客户的集体呼声。民众除了支持,还感到惊奇:挺身而出的,为何偏偏是名不见经传的惠州市人大代表黄细花?  黄细花是什么人?她站出来的前前后后有过什么想法?“黄细花现象”目前产生了何种效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