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观察分析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寻找到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血液常规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采集120例健康志愿者血样,加入EDTA-K2抗凝剂,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血液,对不同的采血部位(静脉血和末梢血)和静置时间(即刻、30 min、2h和6h)来观察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血和末梢血血样的WBC、RBC、Hb、PLT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样参数差异对比分析中,2h内的指标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h与即刻测定的血样指标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部位和静置的时间均会影响到血常规的检查结果,以2h内采集静脉血血样检测血常规为宜。
   【关键词】 采血部位;血常规;影响因素
   伴随医技发展,血常规检查已成为重要的检验指标。该指标对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患者是否贫血,是否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较好的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据有关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为了探讨出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将1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20例健康志愿者的体格检查资料,其中男性者8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6岁,最小18岁,最大45岁。体温(腋窩温度)<37.5℃,血压90~130/60~90 mm Hg,无慢性疾病史。加入EDTA-K2抗凝剂,使用Backman Counter血细胞计分析仪。
  1.2 采血方法 同时采集60名志愿者肘部静脉血血样和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面的末梢血血样,专人操作,严格按照采血程序进行。把血样分为2份,其中一份用来立即检测,查看静脉血与末梢血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再将另一份注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四个时间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来计量资料,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判断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12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20例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实验结果比较
   将数据统计分析算出,P<0.05,说明了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b、PLT数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静置时间不同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60例健康志愿者不同静置时间静脉血常规检查结果如表2所示。
   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可以看到2 h内的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6 h的血样指标和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采用相对应措施可避免血常规检查中误差的出现:依据有关文档记载,在一些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作用下,对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例如患者在检查当天服用了某些激素类药物并进行了较剧烈的运动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未处理好检测前的抗凝处理,血液与抗凝剂之间没有达到正确的比例。血液分析仪没有进行校准或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血细胞分析仪。采血动作更慢或者不充足的摇匀时间,血液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采集好的标本未及时送检等人为因素也同样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若能加强管理,选择在患者良好状态下采血,定期校验血液分析仪,加强采血员的专业培训等就可有效的避免血常规检查中的误差存在。
   (2)2h内采集静脉血血样检测血常规为宜:为探讨血常规检查中采血部位和采血后静止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因素,将本院采集的6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和末梢血血样进行不同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比较;把血样加入EDTA-K2抗凝剂中,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比较上述各时间阶段的参数差异是否含有统计学意义。在之后的检验结果中,P<0.05,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b、PLT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2 h内P>0.05,血样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h内 P<0.05,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至此通过采用上述方法研究后可以看出在各方条件允许情况下,适用于临床工作中的血常规检验条件应在2h内采集静脉血血样检测血常规为宜。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2] 俞胜琴.血液样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4):2699.
  作者简介:张春根,男,(1972-10),汉族,江西新余人,新余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医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表2 不同静置时间血液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其他文献
【摘要】 癔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在年轻人群中经常发生。根据多年接触和帮助癔症心理疾病的患者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危害性及经验教训, 呼吁社会应该重视心理疾病,促使年轻人健康成长。   【关键词】 癔症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无器质性基础。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可门诊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应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 和硝苯地平(对照组) 各60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8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旋氨氯地平疗效优于硝苯地平,不良反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7月到2010年7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矢状窦的患者23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显示图像呈现边界清楚、周围呈现水肿信号且强化更加明显。研究人群手术方法均采用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肿瘤体积比较大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注意防止低血压。结果 研究人群23例矢状窦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后,按照Simpson分级标准进行判定,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缬沙坦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给予降压、利尿、强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缬沙坦,剂量为80mg/d,9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评定,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心胸比、左心射血分数、左心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的变化。结果:经过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河豚鱼中毒的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9例河豚鱼中毒的病例资料。 结果 口唇、舌尖、四肢麻木58例, 恶心、呕吐、腹痛35例,胸闷、心悸11例,呼吸困难7例,头昏、四肢乏力5例。1例于中毒后6小时死于呼吸循环衰竭。结论:目河豚鱼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 ,死亡率50%。死亡主要原因脑干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主张尽早清除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钙化在高频彩超诊断甲状腺癌中的意义,提高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能力。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间收治的25例甲状腺钙化结节进行术前超声检查,分析不同钙化的特点,并与术后的病理结果作对照。结果:25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结节17例,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伴间质纤维化、钙化,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囊性变;恶性结节8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性癌,6例伴有结节内
期刊
【摘要】 超声波预备一次根充与常规手用根管器械预备二次根充治疗后疼痛反应率和术后一年的治疗效果比较。   【关键词】 超声波根管预备;常规手用器械根管预备;根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2月-2009年7月,20-56岁年龄组,平均38岁,各型牙髓炎及慢性根尖周炎但无疼痛等自觉症状的患者166例,(171)颗患牙,分别进行根管超声波预备一次根管治疗和常规手用器械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肾脏病的发生率正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本文对100例老年肾脏病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得出了比较科学的结果。并分析了老年肾脏病临床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 老年人;肾脏病;临床  1 资料  1.1 对象 本文的对象为100例肾脏病患者。其中有40例男性,60例女性,年龄在58到74岁,平均年龄为66岁。这100例肾脏病患者中患病时间最长的为32年,最短的为4年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采用铝碳酸镁对患有胃溃疡伴胆汁反流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74例患有胃溃疡伴胆汁反流的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7例。A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与铝碳酸镁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共选择AMI患者51例,按ST段回落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迅速回落组(回落≥50%),共41例;B组:ST段持续抬高组(回落<50%),共10例。观察ST段变化与SPECT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A组的SPECT较B组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少.结论AMI急诊PCI术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