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寻找到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血液常规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采集120例健康志愿者血样,加入EDTA-K2抗凝剂,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血液,对不同的采血部位(静脉血和末梢血)和静置时间(即刻、30 min、2h和6h)来观察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血和末梢血血样的WBC、RBC、Hb、PLT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样参数差异对比分析中,2h内的指标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h与即刻测定的血样指标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部位和静置的时间均会影响到血常规的检查结果,以2h内采集静脉血血样检测血常规为宜。
【关键词】 采血部位;血常规;影响因素
伴随医技发展,血常规检查已成为重要的检验指标。该指标对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患者是否贫血,是否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较好的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据有关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为了探讨出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将1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20例健康志愿者的体格检查资料,其中男性者8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6岁,最小18岁,最大45岁。体温(腋窩温度)<37.5℃,血压90~130/60~90 mm Hg,无慢性疾病史。加入EDTA-K2抗凝剂,使用Backman Counter血细胞计分析仪。
1.2 采血方法 同时采集60名志愿者肘部静脉血血样和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面的末梢血血样,专人操作,严格按照采血程序进行。把血样分为2份,其中一份用来立即检测,查看静脉血与末梢血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再将另一份注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四个时间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来计量资料,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判断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12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20例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实验结果比较
将数据统计分析算出,P<0.05,说明了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b、PLT数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静置时间不同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60例健康志愿者不同静置时间静脉血常规检查结果如表2所示。
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可以看到2 h内的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6 h的血样指标和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采用相对应措施可避免血常规检查中误差的出现:依据有关文档记载,在一些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作用下,对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例如患者在检查当天服用了某些激素类药物并进行了较剧烈的运动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未处理好检测前的抗凝处理,血液与抗凝剂之间没有达到正确的比例。血液分析仪没有进行校准或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血细胞分析仪。采血动作更慢或者不充足的摇匀时间,血液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采集好的标本未及时送检等人为因素也同样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若能加强管理,选择在患者良好状态下采血,定期校验血液分析仪,加强采血员的专业培训等就可有效的避免血常规检查中的误差存在。
(2)2h内采集静脉血血样检测血常规为宜:为探讨血常规检查中采血部位和采血后静止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因素,将本院采集的6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和末梢血血样进行不同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比较;把血样加入EDTA-K2抗凝剂中,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比较上述各时间阶段的参数差异是否含有统计学意义。在之后的检验结果中,P<0.05,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b、PLT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2 h内P>0.05,血样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h内 P<0.05,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至此通过采用上述方法研究后可以看出在各方条件允许情况下,适用于临床工作中的血常规检验条件应在2h内采集静脉血血样检测血常规为宜。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2] 俞胜琴.血液样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4):2699.
作者简介:张春根,男,(1972-10),汉族,江西新余人,新余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医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表2 不同静置时间血液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关键词】 采血部位;血常规;影响因素
伴随医技发展,血常规检查已成为重要的检验指标。该指标对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患者是否贫血,是否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较好的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据有关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为了探讨出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将1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20例健康志愿者的体格检查资料,其中男性者8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6岁,最小18岁,最大45岁。体温(腋窩温度)<37.5℃,血压90~130/60~90 mm Hg,无慢性疾病史。加入EDTA-K2抗凝剂,使用Backman Counter血细胞计分析仪。
1.2 采血方法 同时采集60名志愿者肘部静脉血血样和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面的末梢血血样,专人操作,严格按照采血程序进行。把血样分为2份,其中一份用来立即检测,查看静脉血与末梢血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再将另一份注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四个时间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来计量资料,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判断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12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20例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实验结果比较
将数据统计分析算出,P<0.05,说明了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b、PLT数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静置时间不同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60例健康志愿者不同静置时间静脉血常规检查结果如表2所示。
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可以看到2 h内的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6 h的血样指标和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采用相对应措施可避免血常规检查中误差的出现:依据有关文档记载,在一些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作用下,对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例如患者在检查当天服用了某些激素类药物并进行了较剧烈的运动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未处理好检测前的抗凝处理,血液与抗凝剂之间没有达到正确的比例。血液分析仪没有进行校准或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血细胞分析仪。采血动作更慢或者不充足的摇匀时间,血液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采集好的标本未及时送检等人为因素也同样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若能加强管理,选择在患者良好状态下采血,定期校验血液分析仪,加强采血员的专业培训等就可有效的避免血常规检查中的误差存在。
(2)2h内采集静脉血血样检测血常规为宜:为探讨血常规检查中采血部位和采血后静止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因素,将本院采集的6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和末梢血血样进行不同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比较;把血样加入EDTA-K2抗凝剂中,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在室温条件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比较上述各时间阶段的参数差异是否含有统计学意义。在之后的检验结果中,P<0.05,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b、PLT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2 h内P>0.05,血样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h内 P<0.05,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至此通过采用上述方法研究后可以看出在各方条件允许情况下,适用于临床工作中的血常规检验条件应在2h内采集静脉血血样检测血常规为宜。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2] 俞胜琴.血液样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4):2699.
作者简介:张春根,男,(1972-10),汉族,江西新余人,新余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医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表2 不同静置时间血液常规检查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