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课堂?有效课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我一直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完整的:从新课导入到整体感知到局部分析到最后的课堂总结,环环相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同时能提升相应的能力。然而,一次校级公开课后,我发现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那次的公开课,上的是《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前一课时主要完成了如下教学任务:简要介绍了作者、作品、科举制度;概括了文章主要情节;分角色朗读了课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题、赏析讽刺艺术,预设的教学目的是:抓住主要情节,通过人物前后的对比,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讽刺艺术;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一、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找出范进发疯过程中反复说的两句话。
  2.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范进未中举人时,“不好”在哪些方面?中举后,又“好”在哪里?
  3.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人物的性格特点。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二、探讨文章主题
  1.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2.文章通过叙述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三、赏读文章,体会讽刺艺术
  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章通过运用哪些手法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四、疑点辨析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中了举人的范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而他只是千千万万读书人中“幸运”的一个,那些未中举人的读书人命运又将如何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孔乙己》,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中的读书人到底遭遇了些什么,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异同点。
  一堂课45分钟结束,未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匆匆讲完讽刺艺术,下课铃就响了。我只布置学生课后辨析疑点:范进中举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诚然,这节课学生发言面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自己对学生的指导也比较到位。但是,因为在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环节中纠缠时间过长,导致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我本节课的最大遗憾。接下来的几天,我还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精简不必要的过程,使课堂结构更完整呢?
  后来又有幸听到了同组其他老师的同题的公开课,有的老师上课容量大、节奏快,一节课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上课选点少、挖掘充分,虽不能做到全面开花,但也能让学生受益良多。听课过程中难免会观察到学生的反映,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知识容量大的课堂上,学生或聚精会神聆听老师讲解,或面呈呆滞状、神游天外;选点少,给学生充分思考空间的课堂上,学生或激烈讨论或冥思苦想,偶尔也有谈到题外话手舞足蹈者。学生的种种表现不一而足,甚至会延伸到课外。突然间纠结自己几天的问题豁然开朗:一堂课的完整与否能够重于学生的收获吗?课堂结构再完美,内容再精深,如果学生不能吸收,没有收获,那有什么成功可言呢?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呢?新课改背景下,人们常提到的有效教学倒是可以拿来一说。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我以为,不管课堂结构完整与否,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收益,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也可以称之为有效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创造有效课堂呢?
  首先,教师要精选讲授内容,适当给学生留白,不求面面俱到。我以前上课,经常对学生不放心,总希望学生能将我想到的点全说到,说不到之处就要点拨学生。包括这次上《范进中举》时也有如此毛病。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作者写得很详细,可以比较的点非常多,我希望学生都能找到,无一遗漏,所以在学生找不到的地方,花力气点拨了一番。但事后想想学生仅是在短时间内阅读文章后的体会,我是教学十几年,查阅了多少参考资料后才有的收获,怎么能强求学生一下子达到要求呢?做老师的恨不得把所有已知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全部灌输的话,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会越来越强,自我思考、辨析的能力就会逐步丧失,创新意识也会逐渐消退。甚至某些时候,你已知的不一定都正确,如果学生带着某种错误的认知前进那更危险。所以,大胆留白,相信学生,让学生课后再去咀嚼、消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学生领悟多少比教师教多少更加重要。
  其次,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立足文本,精心预设,才能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设的内容,不仅要面对博大精深的教材,还要面对各种状态的学生。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能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比如这次《范进中举》教学中,我自己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倒是深入教材研究了很多,但是没有预想到学生的思维状态是简单的,所以开始的引导比我想象中的费力许多,在此环节费时较多,差点打乱了我的教学节奏。再有我估计学生对范进前后的性格对比不容易理解透彻,所以备课时早有打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第11段,也就是范进和张乡绅攀谈的一段,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范进中举后圆滑世故、虚伪的一面。所以,当你预设到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越多,你的课堂驾驭就会越自如,学生的思路就会越容易理顺,教学效果就会越显著。否则,学生糊涂,老师也只能干着急。
  再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这首先就要求教师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而事实上,很多教师为了赶时间或者为了维持一堂课的完整性,多数时候是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喊学生回答,这时候即使能回答的也是那些优秀学生,或者是一般学生的一些粗浅、错误的理解。而缺少思维时间的学生就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顺着老师的所谓引导思考下去。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的启发引导太过赤裸裸,就是填空式的回答。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何收益呢?反之,如果不怕耽误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让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必然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学生,也必然能够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起创新意识,从而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总而言之,一堂课的完整与否并不重要,而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那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这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向往和提倡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一、案例的背景  1.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打造  近几年,连云港市教育局继续贯彻“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从三年前提出了“三案六环节”课堂,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再到如今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不断改进完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生态课堂的灵魂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教学过程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  《音乐剧人贝多芬》这堂观摩研讨课也正是在大的课改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诞生以后,各种版本的选修教材便应运而生。根据选修教材编辑成册和课程标准精神所指可以看出,探究和积累是选修课的两个重要关键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两个主要内容。  一、积累——开启教材的宝库和钥匙  积累,就是逐渐聚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同义语有:“整合”、“收集”、“搜集”、“梳理”、“归纳”、“归类”、“整理”、“增加”等。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积善成德,
【内容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良好的课堂导入往往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故事趣闻、情感熏陶、名言名句、问题情境、联想想象、多媒体、关注生活等导入方法,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达到提升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印象”。  【关键词】教学导入 导入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所特有的心理水平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是公认的优秀传统原则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分层教学则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生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因材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是广大数学教师公认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有一个事实是,我国学生在数学观上具有片面性。据多个关于学生数学观的调查报告(包括中外学生数学观的比较)反映,中国学生一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而且是解比较纯粹的题)”,“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学生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较大不同。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单一、呆板的阅读教学已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影响着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试图通过“多元化”阅读,探出一条阅读教学新路子。  “多元化”阅读,以尊重阅读主体,发展主体个性为宗旨。阅读中主张民主化、个性化,阅读过程力求“多元化”,阅读形式力求多样化,阅读感受力求“唯我”化,最终使得阅读教学能沿着个性思维训练的轨道前进。  【关键词】多元化 阅读主体 个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谁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育工作之中,谁就能抢占教育教学的制高点。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 ——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枯燥与乏味,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
在一次全国性语文教研活动中,与会代表们针对小语公开课中的文本深度解读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小语教学应该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需过分挖掘文本本身的深刻意义;有人认为文本深度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应有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应该且必须交给孩子们的阅读方法;还有人认为,孩子的天性在于单纯善良,一篇课文固然可以解读出深刻涵义,但对孩子而言,还是应该让他们多感受生活的美好一面,少去挖掘那些沉重与
[内容说明]  本文详细介绍了淮北市教研室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培养中学语文青年骨于教师的别样行动。其“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讲习所”,培训特色独具、方法灵活、效果显著,是安徽省内闻名的名师工程。本文从2000年活动的发起到优质培训资源的挖掘,从教师成长的专业理念到独有的培训特色,从教研意义的理解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具体形象地进行了报告。十年来,“讲习所”培养的一大批语文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成了第八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考试改革也是必然。所以,只有顺应形势,努力研究各种题目中考命题的方向、规律,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复习,才能保证中考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中考名著阅读考查命题研究  200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命题继续认真贯彻教育部基教司《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综观广东省2007-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都较好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