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路整合重组提升实效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伏安法测电阻是重要的电学实验,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考中,这个实验的考题学生得分率低,造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文章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以寻找更为有效的实验课型,期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内、外接法;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接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6-0048-02
  二、滑动变阻器接法的选择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连接,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限流接法(图4)和分压接法(图5)。教师给学生分析一番,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用限流接法,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用分压接法。如:
  1.待测用电器电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电阻。
  2.实验要求通过待测用电器的电流及其两端电压可以由0开始连续变化(例如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3.实验要求通过待测的用电器电流及其两端电压可变范围较大。
  4.采用限流式接法时,无论如何调节变阻器,电流、电压都大于对应电表的量程。
  方式二:我们改变了一些思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都做了调整。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按学习小组分好组,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即用伏安法测电阻。没有任何的理论讲解,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定值电阻的测量。
  实验室有以下器材可供选择:待测电阻(阻值约20kΩ)、干电池一节(电动势约1.5V)、电压表(0~3V~15V,内阻约3 kΩ)、电流表(0~0.6A~3A)、微安表(量程200μA,内阻约300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50Ω)、导线及开关若干。
  请与本组同学讨论,设计出可用来测量某一定值电阻的电路(至少设计出两种方案),说明实验原理,画出实验电路图,并把所选择的仪表的量程写在电路图的仪表旁。要求测量结果尽可能精确。提醒學生两个问题:1.按照所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时若遇到问题,请积极思考,与同学一起寻找原因并解决。2.请做好实验过程记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重点记录所出现的问题和各种实验现象,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想法。
  在第一节课中,探究结果展示时,从A2班和B2班两个班学生做实验的结果统计来看,约75%的学生会把滑动变阻器设计成限流式连接,把电流表设计成外接,约20%的学生会把滑动变阻器设计成分压式连接,电流表外接,采用其他方法的学生人数约占5%。由于受已有知识的限制,学生这样的实验设计结果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在探究分享环节中,有的学习小组在展示中提到:因所提供的电压表内阻约为3 kΩ,而待测电阻阻值为20 kΩ,两者并联阻值约为2.6 kΩ,再与微安表和滑动变阻器串联,总阻值约为3 kΩ。而用一节新的干电池,电路中的总电流约为500 μA,已超过微安表的量程。办法1:换用量程大一些的电流表。办法2:用一些大阻值的电阻作为保护电阻,减小电路总电流。因500 μA=0.5 mA,对电流表来说,这个电流太小,几乎无法读出,办法1行不通,办法2是可行的。这时可让前后两组合作,用一个待测电阻作为保护电阻,总电流约为65 μA,可勉强得到一组数据。由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50Ω,远小于待测电阻,所以无法起到调节的作用。发现问题后,我们就想滑动变阻器有没有另一种接法?最后,各小组同学相互讨论,都学会了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解决了电路中控制电路的连接问题。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探究测量电路部分,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掌握控制电路的分压接法,所以很快就把控制电路连接好。15分钟后,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A2和B2两个班学生的实验结果统计是:约65%的学生会将测量电路设计电流表外接,约20%的学生设计成电流表内接,其他情况约占15%。
  请电流表外接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过程:电流表外接时,会因为电压表分流而产生误差,而电压表内阻(约为3kΩ)小于待测电阻的阻值(约20kΩ),这样电流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很多,因此,计算出的电阻误差会很大。改为电流表内接时,虽然电流表也有分压作用,但是待测电阻(约20kΩ)远大于微安表内阻(约300Ω),电压表的测量值接近真实值,这样计算出的电阻误差会很小。结论是:当Rx>[RARV]时,用内接法。通过这个小组的陈述,其他小组的各种疑惑就基本解决了。
  拓展:若想用伏安法测量一个阻值约为5Ω的电阻,应用哪种电流表接法?此种接法会造成怎样的系统误差?5分钟之后,85%的学生都能通过类比分析,得到电流表外接,并正确连接测量电路。
  小结,得出结论:当Rx>[RARV]时,用内接法;当Rx<[RARV]时,用外接法;当Rx=[RARV]时,两种接法效果相同。
  上完两个课时后的第二天,用同一份题目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利用方式二教学比方式一教学效果更好。
  如果仅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直接把这些知识和一些结论告诉学生,会节省很多的时间,但是学生始终不会对这些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最后为了应试,就把时间主要放在做题上。结果是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很多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以致碰到一些创新题目就无从下手,考试拿不到好的分数,受到多次“低分”打击后,好多学生甚至对电学实验失去耐心,兴趣更谈不上了。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多挖掘、整合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摘 要]所谓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大自然涵养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能量、物理和生态的和谐发展。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其中能量的观念是物理学的本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建立完整的能量知识体系,恰当利用功能关系解析物理试题。比如,有时可用能量补偿方法思考,巧妙转化,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直白,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物理观念;功能关系;能量补偿[中图分类号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的正式颁布,新高考改革也在有序推进,但新教材迟迟未审查通过。对江苏省2018级高一学生的物理教学而言,如何使用老教材,贯彻新理念、新课标,这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弹力》教学公开课的实践与反思,探讨基于问题导学的物理教学方案的设计,具体以“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为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摘 要]以《细胞增殖》一节为例探讨在知识教学中实施有效设问、构建模型、应用移动技术等策略,以促进学生实现个人理解和知识创生,形成素养。[关键词]知识教学;素养; 思维;细胞增殖[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5-0074-02素养是个体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能够灵活调动所学知识、技能、
[摘 要]“假说—演绎法”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体现的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具体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运用“假说—演绎法”,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只有引领学生自我建立并会自行运用“假说—演绎法”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教材,去处理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高中生物教学;基因在染色体上  [中图分
[摘 要]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课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例,分四个步骤探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路径,以使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实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5-0086-02  《普通高中生物學课程标准(
[摘 要]基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从知识、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的考查出发对2018年青岛市高考模拟检测理综29题进行深度解读,以给高中生物一线教师的解题教学研究一点启示。  [关键词]高考生物;模拟题;深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5-0090-02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
[摘 要]选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部分高考真题,对其中的高考考点进行透析,以发展学生“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以及“科学思维”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高考考点;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透析[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5-0093-0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内
[摘 要]现阶段从中央到家庭,到学校,到教师,甚至到各个部门,都在关注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课堂教学的减负更是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抓住教学知识的问题链和学生的心理承受区,以创设良好学习场景、开拓学生学习思维、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为手段,促使学生以自己的思维和眼光主动提出问题为目标而进行设问,既能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课业负担,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的有效设问是初中数学课
[摘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发挥其优势,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McCarthy博士创立的4MAT模式是基于四类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安排教学顺序的周期性教学过程.以“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为例,将4MAT模式应用于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旨在增强我国教育学者对该模式的关注和应用.[关键词]4MAT模式;余弦定理;数学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 G633.
[摘 要]基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具有逻辑关联、螺旋上升的遞进式实验,有助于学生在体验、探究、逐层推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递进式实验教学由情境性实验、体验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等构成。教学中,一要重视设置悬念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要选用高效创新教具,提高教学有效性;三要突出递进式实验教学的主导作用,辅以其他教学方法。  [关键词]递进式;实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