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加强居安思危教育的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3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渗透居安思危意识的教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本文的主要阐述: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内涵;中学地理教学中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在地理教学中,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居安思危意识 必要性 基本内容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如何发挥地理教育的特有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大家有这样一个共识:“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应成为地理教育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培养学生这方面基本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和观念的同时,相应地必须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居安思危意识教育。
  
  一、地理教学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内涵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或教科书上,总是闪烁其辞,只注重优越条件介绍,而回避或忽视劣势条件和不利因素的传授,使受教育者产生认识偏差,形成错误的观念,对学生思想尽快成熟带来不利影响。随着教育的发展,地理教学中居安思危意识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体系就充分体现了这点,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居安思危意识教育。
  居安思危意识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客观、科学地讲解全球和国家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现状及其危及人类生活、生存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之情感教育,有利于认识国情,自强不息,爱我中华,为中华而读书和奋斗。
  
  二、地理教学中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需求,这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较早地灌输“人地关系矛盾”的思想,有利于他们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
  2.国情教育的需要。提起我国国情,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国情的认识仍停留在曾经使一代中国人引以自豪的肤浅水平上。目前,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匮乏的资源和不断膨胀的人口在呼唤中学生加强居安思危意识教育。
  
  三、地理教学中居安思危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1.资源渐缺,破坏严重。主要是人口增加过快和经济发展过猛而导致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资源短缺和破坏,目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球受到荒漠化不同程度危害的土地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如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8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1000多平方千米,甚至南方也出现了成片的荒漠地。
  (2)水资源:由于淡水资源全球分布不均,约60%的区域缺水,43个国家面临淡水不足问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适当地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无控制地将大量污水排入河湖,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等问题。
  (3)矿产资源:地球上蕴藏各种金属,非金属估计其耗竭时间将在数十年以至数百年陆续出现。
  (4)能源资源:若按耗用量的增加率推算,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于2021—2035年耗去80%,天然气只可维持40—50年,而煤可供200—300年使用。其他如水能开发虽然人类已积累不少有关的技术、经验,但有关建设大型水坝而引起的河流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仍未被彻底克服。至于核能也始终摆脱不了正常的核意外的放射性污染的阴影,太阳能在技术上一直未能突破光电转换效率低的状况。
  (5)生物资源:破坏日益严重,主要包括森林、草原及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和灭绝。如我国东北长白山林区,森林覆盖率比建国初期减少了约18%。
  2.环境日益恶化。包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所造成的酸沉降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性气温升高以及核意外和核试验中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扩散;石油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森林、草原等大面积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气候、生态、物种的失衡等,这些问题只处于研究和了解阶段,再加上其形成机制一般都很复杂,影响地域广,治理上有一段很长的路。
  3.人口膨胀。人口数量过多对各种自然资源、能源以及环境构成压力,造成各种耗损和污染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直接威胁人类存在。至1985年,全球人口已达48亿,年增率为1.7%左右;1995年,我国大陆人口达12亿;2005年1月6日,为我国13亿人口日,沉重的人口负担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1986年起,我国人口每年增加1500万;每年消费粮食(每人按200公斤)30亿公斤,每年消费布料(以每人每年消费2米计算)3000多万平方米,需要增加住宅(每人按4平方计算)6000万平方米;每年消费全国新增加国民收入的20%,中国文盲达2.5亿,12岁以上的女性文盲率达45%。我国本是“地大物博”,但按人均计算,就成为“地大物薄”。
  
  四、在居安思危意识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虽然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客观地分析上述问题,有利于他们培养居安思危意识,树立发展观念。
  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将居安思危意识教育贯穿于相应知识点中,有的放矢,切忌空洞、抽象,在教师的传授过程中应将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要从本质上与“悲观论”严格地区分开来。居安思危意识教育不是悲观主义,而是让学生了解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甚至区域问题,培养他们危机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居安思危意识已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使他们穷则思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观。
其他文献
“21世纪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示范项目”是我国首次针对广大中 小企业,由政府牵头推动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最后选了10家在信 息化建设方面颇有建树的中小企业,把他们的经验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 ,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学界的热切关注。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 ,而是包含着各种社
以1857年《伦敦新闻画报》开始向中国派遣一批又一批的特约画家兼记者为标志,西方各国或派出记者与画家对中国进行了解,或通过《伦敦新闻画报》派遣的特约画家兼记者对晚清中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讲述人:金一南,64岁,金如柏(时任红二方面军宣传部长)之子——“父亲的脚板,是踩着一路硝烟一路牺牲走过来的。”  1983年,父亲去世的前一年。病房里,我第一次给父亲洗脚,那双脚板让我呆住了。一块块老皮,洗起来硌手。我不明白,父亲这样的干部,进出办公室有地毯,上下班有红旗车,脚上为何如此粗糙?  父亲的回答令我心潮难平。他说,红军长征时期,有一段连草鞋都没得穿,脚板上磨出厚
19世纪中叶标志着阿拉伯世界科学兴趣的苏醒,随之创立了重要的出版业,并不断繁荣发展直至今天。阿拉伯语成功的科学报道的关键,是发展了标准化的专业术语,以及采用了信息传送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正式刊物上已发表了多达101种情报定义,其有关情报概念的属概念及特性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在这些定义中,人们提出的属概念有;知识,信息,情况,
城市是热、电负荷比较集中地点,在城市近郊区建设一定规模电厂,以增加城市供电的可靠性是解决大中城市供电的一种趋势,有些城市输煤比输电经济,电厂规模更宜建得大些,因此在
1921年(民国十年)秋,孙中山先生打垮了陆荣廷的广西统治权。是年冬,孙中山先生以革命政府大总统兼海陆军大元帅名义会师桂林,准备亲率大军北伐。当时桂局刚定,陆荣廷等虽出亡
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十分必要
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面临两种战略性选择 :既专业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本文根据我国企业近年来发展的实际 ,对这两种发展途径选择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Enterprises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