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互动 润物无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中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多种朗读训练形式:“自由读”——画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
  2.联系生活,以情激情,达到“三情”共振
  虽是反映母子亲情的文章,但文中母亲经历的艰辛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所以学生很难体会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辛苦,自然也很难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感恩之心。本文设计多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解读文本。在正确揣摩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教师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故事,努力用教者情去感染学生,营造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氛围,达到作者情、教者情、学生情三情共振。
  3.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教会学生读书方法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体悟浓浓亲情之外,还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文字,感悟母亲辛劳一生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记忆中的母亲,组织交流。
  2.指导学法,品味文字。
  三言两语我们就概括了记忆中的母亲,可是书是可以越读越厚的。如果我们能抓住关键词读进去,想开来,那样感受会更深切、体验也更丰富。
  ①教师以“100多斤重的担子”为例,示范学法:当“我”把100多斤重的担子和母亲89斤的身体连在一起时,“我”想到了母亲以瘦小的身体承受沉重的担子,其中有多少艰辛啊!除了联系上下文,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爬山游玩时肩头多一个背包都累得气喘吁吁。母亲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又该多累呀!
  ②学生自由品读第二自然段回忆母亲的文字,围绕下列关键词组织交流。
  △100多斤、翻山越岭:引导学生与生活中背着书包上下楼作比较。教师提示:你们背的书包轻轻的只有几斤重,母亲肩头是多少斤?你们爬的楼只有几十米,母亲翻山越岭,爬的山又有多高呢?楼梯是光滑平整的,山路又是什么样的呢?
  △年复一年:引导学生理解年复一年中有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也有盛夏酷暑、骄阳似火,体会母亲年复一年翻山越岭的辛劳。
  教师引读:烈日炎炎中……学生接读:母亲总是……
  教师引读:狂风暴雨中……学生接读:母亲总是……
  教师引读:大雪纷飞中……学生接读:母亲总是……
  △逢有……总是:你们从母亲的做法中读懂了什么?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读进去、想开来”是本节课重要的语言训练之一。“读进去,想开来”的过程就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学生在深入阅读、充分思考中品味文字,习得语感,领悟文章遣词造句之妙。】
  ③指导朗读。
  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母亲的辛劳,朗读中就可以格外强调这些关键词,这也叫做有感悟朗读。你能通过朗读把母亲的辛劳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朗读是检验学生理解文本、宣泄学生情感的良好途径。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3.学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①教师引读。书越读越厚是因为我们从书中获得的感受越来越丰富。只可惜当年母亲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时,作者没有理解母亲的辛苦。教师读“我一直以为……”学生接读“母亲力大无穷……”甚至当作者长大可以干活了,母亲仍然抢着挑重担,他懂母亲这正是对儿女的疼爱吗?教师再读“我一直以为……”学生接读“母亲力大无穷……”
  ②着重理解“担子”。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纸的背后。”如果我们用“第二只眼睛”看这里的“担子”,它还仅仅指100多斤的重物吗?
  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内讨论,领会“担子”的深层含义:繁重的家务活,哺育子女、外出挣钱、孝敬老人……
  【设计意图:教师追问引读重点句的做法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也为下文体会作者的愧疚之情埋下伏笔。“担子”的理解由浅入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仅理解了“担子”的深层含义,而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悟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与愧疚之情,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间的心灵对话。】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揣摩情感,体验作者愧疚之情
  1.说愧疚,言心声。
  此时的作者望着母亲瘦小的脸,心中会想些什么?此时此刻,他最想对母亲说的是什么?
  出示: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瘦小的脸:“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横线内容,表达作者心声。
  2.体会母亲的话,指导感情朗读。
  ①出示:母亲笑了笑________________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母亲说这句话是想告诉儿子什么。你们从母亲的笑中读懂了什么,想想母亲此时说话的语气、神情。学生在交流中把横线补充完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②联系生活,联系自己。教师动情叙说自己与母亲的感人故事,再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的母亲这么多年是怎样为他们辛劳的,对自己母亲说说心里话。
  3.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再读这段话,我们的感受会更深。齐读“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设计意图:“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能打动真情,由“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一句将作者情与学生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有了教师的真情叙说、渲染,学生的真情道白也就自然、感人,课堂教学掀起高潮。】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涵咏“泪水”,感受母子亲情
  1.此时的母亲不再年轻,曾经笔直的腰杆也不再挺拔,她不能再挑100多斤的重担了,她不能再翻山越岭了,因为她已病得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2.音乐响起,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教师诵读第五自然段。
  3.此时的病房内静谧无声,只有心灵颤动的声音,只有爱心流淌的声音,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动人的场面吧!学生伴乐默读第五自然段,心灵受到震撼。
  4.指导感情朗读。
  此时此刻,我们被这段文字感动了,能试着把心中的感动读出来吗?
  5.多元解读“泪水”。
  儿子突发奇想的一抱,抱得母亲热泪涔涔。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这里母亲的泪水呢?
  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独特的看法:幸福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欣慰的泪水、苦中带甜的泪水……
  6.总结:这突发奇想的一抱,抱的仅仅是母亲那瘦弱的89斤的身体吗?不!这是作者深情的一抱,抱的是母亲几十年的沧桑岁月,抱的是母亲悠悠的慈母情怀。
  7.美文推荐:《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摇?摇《慈母情怀》(梁晓声)。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身临其境方能有感情朗读。音乐、图画、老师的范读旨在让学生渐渐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在读书中才能做到“其意皆若出于吾口,其情皆若出于吾心”。“泪水”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感,读有所思,理解不求统一,只要围绕母子亲情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其他文献
书名: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刘忠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1月  ISBN:9787208065628  定价:28.0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始于“五四”时期前后,发展至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及思想的变革的艰难历程。也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与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文化碰撞的价值危机密不可分。围绕人的解放与民族国家的重建问题,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相继涌入国门,
《语文课程准标》在关于写作评价建议中提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日前,笔者在实验小学听了一位老师的小练笔评点的教学片断,对这段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是随堂听课记录:  背景:《黄河象》(人教版第十册)第二课时,老师在读写迁移的课堂小练笔这个环节这样安排:先出示北京天坛公园“
以往的语文教学常常在“知识迷恋”和“价值膜拜”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而长期忽略了“思维方式”这个中观层面沟通知识与价值的桥梁。因此,引入批判性思维是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有效良方。  近年来,从教材的编排到高考对于阅读和作文的考查重点可以看出,理性与思辨逐渐成为主流,体现出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及运用的要求。然而,批判性思维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仍处于探索阶段。余党绪老师一直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
习作要求    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它可以是农副产品,如水果、水产品等;也可以是工业产品,包括食品和工艺品等。确定习作内容以后,自定一个题目。  写的时候,可以先介绍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让别人读了你的习作,能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较快,认识水平较高,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句话出自《红楼梦》,原本是用来比喻贾宝玉对爱情忠贞,本文也以此作为小学作文选材方法的一个重要理念。有人将写作文喻为“做衣服”,而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组合,从众多素材中“取一瓢”,这将是本文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一、选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有些教师偏向于指导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有些教师侧重于引导
为进一步推进英语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016年10月起浙江省英语高考题型进行改革,将原来的短文改错题换成了语法填空题。面对高考的改革,教师如何改进教学,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本文以自2016年10月以来的浙江省高考真题为例,剖析其命题规律,希望能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语法填空题的内容是一篇20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句名言,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激励人们发奋读书的座右铭。的确,“苦读”应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素养,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只要“苦读”就够了吗?“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能培养学生不盲目信从他人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生成,就必须充分调动他们这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中有所疑,
一、习作内容  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他们的生活需要。  2.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抓住一件具体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特
“实践,是一切知识、能力、情感获得的源泉。语文教学的关键,同样在于实践。”从根本意义上讲,语文学习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思等)都属于语文实践的范畴。任何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前提,只有让学生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把学生丰富的情感、朗读的热情、思维的兴趣、灵巧的双手从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打开其情感的闸门、心灵的通道、智慧的大门,鼓励他们大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语文的魅力,打开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那么,究竟“趣”从何而来?本人通过教学实践体验到:“趣”,可以从需要中来;“趣”,可以从幽默中来;“趣”,可以从体验中来;“趣”可以从关爱中来。    一、“趣”从需要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