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安全人才“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南华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协同培养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分析法探讨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经验总结法和系统分析法科学建构“四协同”培养模式,结果表明:核安全人才具有紧缺性、特殊性和教育资源的分散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核安全人才必须走协同培养之路;现阶段我国核安全人才培养面临协同力不足的问题,加快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四协同”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培养、多学科交叉专业群协同培养、校-企协同培养和国际协同培养。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不同免疫增强剂对猪圆环病毒2型衣壳蛋白(PCV2-Cap)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非免疫对照组(Control组),Cap蛋白免疫对照组(Cap组),佐剂疫苗免疫对照组(15A组),以及佐剂组(IL-2组、Poly I:C组、R848组、QuilA组、QS21组、MPLA组)、商品疫苗免疫对照组(Con-V组),选择6种不同的免疫增强剂(IL-2、Po
基于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比较学校情境下初中生锻炼和不锻炼负性情绪差值的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显著且稳定地缓解负性情绪(P<0.05);体育锻炼对于女生、独生子女、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减少负性情绪的效应更显著;在以城市和地区为单位的宏观视野下,学校体育锻炼对于调节学生负性情绪的作用发挥了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效应。基于
本文回顾了自1945年以来日本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轨迹,并介绍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尝试,即"全球国际关系"这一概念。自21世纪初开始,"全球国际关系"这一概念已经在日本以及全球其他地区发展并兴盛起来。为研究"全球国际关系",需要在"全球公民的价值观和规范偏好"和"主权国家参加多边条约"这两项要素之间建立全球社会契约的模型。在建立了二者之间比较牢固的关系之后,作者认为全球社会契约在实践上是存在的。未来,
本文主要研究了水分管理和叶面喷施外源植物激素乙烯(ETH)对水稻(Oryza sativa L.)根表铁膜、镉(Cd)积累以及健康风险指数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喷施两种浓度(50 μmol/L和100 μmol/L)乙烯(ETH)3次,同时采用连续淹水(CF)和间隔淹水(IF)2种水分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与IF水分管理模式相比,CF水分管理模式下,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
目的:建立以药政管理为牵引的药品配送企业动态考评体系,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供应企业管理,促进药政管理要求高效落实。方法: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构建以基本供应能力考评模块为基础,动态药政管理要求考评模块为牵引的考评体系,应用考评体系按月对配送企业进行考评,其中动态药政管理考评包括药品采购“两票制”、重点监控药品管控、国家集采药品政策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药政要求。结果:应用考评体系后,近2年配送企业基本供应能力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国家最有影响力的大剧院之一,代表中国国家艺术剧院的形象。新世纪的国家大剧院,融合了当代最有活力的乐团及艺术家,同时也滋养着伟大的音乐精神。本文从国家大剧院对艺术策划管理的运营模式和季节性的节目剧场设计、战略定位、观众拓展等方面做进一步调研与评析,展望剧院为艺术策划管理运营及项目设计中能够升华的部分,对剧院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做进一步探究。
期刊
教材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树立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教材观。在课程思政导向下,应确立如下职业教育教材观:职业教育教材本质是实现德技并修的发展资源,职业教育教材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教材内容是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统一,职业教育教材使用是一个教材内容的思政化创生过程,职业教育教材质量着重指向铸魂育人功效。
物联技术与离散制造车间深入融合,催生了物联制造生产模式。物联制造模式下,制造车间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对车间底层装备本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底层装备的标准化与简单化,从而便于接入制造系统并实现自动控制;底层装备通信协议的统一,从而实现其互联互通互操作。本文结合物联制造系统与底层装备的特点,设计了物联制造环境下底层装备互联互通总体方案。然而制造车间中的底层装备种类繁多、品牌各异,即使
美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培根铸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育与德育深度融合,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激发学生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发挥美育的潜在功能,强化美育工作的育人成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拓展当前学校以美育人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