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中“舞伴歌”的选材、创编与排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6-01
  一、引言
  “舞伴歌”是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影视娱乐节目和各类文艺演出中的一种新型艺术表演形式。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舞伴歌”是不可缺少的校园文艺活动内容之一。它既有强烈的时代感,符合青少年动静结合的特点,又有雅俗共赏的大众性,能发挥学生们想像力和创造力,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因此,“舞伴歌”这种节目形式一直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
  二、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中“舞伴歌”的选材
  (一)歌曲和伴舞的选材
  首先,歌曲的选材应把握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原则。其次,歌曲的音域应把握音域跨度恰当、符合年龄的原则。
  选择了恰当的歌曲,就等于确定了演出的主题和基调。因此,伴舞一定要围绕主题、因题编舞。舞蹈种类之繁多,究竟该如何确定伴舞的舞种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反复聆听歌曲音乐,理解歌词内容,确定主题和题材。其次,根据主题和题材再选择伴舞舞种。
  (二)演唱者和伴舞者的选才
  一是演唱者的选才。演唱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爱好声乐表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演出经验;2.有较好的音乐素养,能够理解和诠释音乐作品;3.有较好的嗓音条件,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4.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二是伴舞者的选才。首先,确定舞蹈的形式,用于“舞伴歌”的主要有三种: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独舞的伴舞者,最好能有好的舞蹈基本功和表演能力,能一人驾驭舞蹈;双人舞的伴舞者,两人的舞蹈素养和能力应相差不大,两人能否配合默契是演出效果的关键。集体舞也应考虑整体舞蹈基础,可安排特别优秀的同学作为领舞或主要演员。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比赛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和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在有演出或比赛任务时灵活机动、调兵遣将。
  三、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中“舞伴歌”的创编和排练
  首先,构思“脚本”。“舞伴歌”的脚本设计结构可分为:引子、开篇、发展、高潮和结局。可采取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法,要将演唱者和伴舞者的位置、动作、队形和情绪都考虑进去,搭起初步的框架,成为排练时的重要依据。
  其次,分层排练。(一)演唱者的排练。分为歌曲演唱训练和表演训练。(二)伴舞舞蹈的编创与排练。编创与排练应是一个整体,排练本身就是在进行二度创作,而排练也应该立足于脚本设计。
  最后,合作排练。合作排练时应注意几点:1.突出演唱者的位置,伴舞不要喧宾夺主;2.歌者和舞者动作和队形要相互协调、相互呼应,不恰当的动作和队形,哪怕再优美、再有技巧也应舍弃;3.如果歌唱者采用的是有线话筒,还应注意伴舞者不能踩到话筒线,以免发生事故。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不一样,在为中学生和小学生编排“舞伴歌”时也应有所区别。小学生舞蹈编排的动作设计,应考虑到少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少儿舞蹈的生理性和生活性。小学生处在生理上发展时期,骨骼较软,易变形,肌肉纤细,弹力小,收缩力差,易疲劳,这些特点决定了少儿动作的平衡力、控制力都较差,所以应选择简单、生动、明快、富有少儿情趣和生活气息,具有形象性,能反映少儿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动作;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日渐成熟,理解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强,骨骼发育基本成型,肌肉控制能力、收缩力、平衡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强。因此,在舞蹈编排上能予以较难的动作和技巧,在队形变化上也可以更丰富多样。
  四、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中“舞伴歌”的演出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彩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注意服装的颜色是否符合歌曲的主题,歌者和舞者的服装款式和色彩是否协调,舞者裙子是否太长,容易被踩到;2.化妆的人员、妆面的色彩、发型和发饰是否协调;3.演出时如果播放碟片,应在演出场地的影碟机内试播几遍,还应准备备份光碟,有备无患;4.演出时上场下场的组织,谢幕动作与队形的设计;5.演员熟悉演出场地,尤其是集体舞时,应指导演员事先踩好点,对好中线,以免发生偏台;6.灯光明暗的处理,应告知灯光师,甚至彩排预演时调试好;7.做为指导教师,要尽可能的细心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工作。
  总之,“舞伴歌”是歌舞混生的回归,它的表演的最高境界应是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在当今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课“舞伴歌”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将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课“舞伴歌” 发扬光大,赋予“舞伴歌”新的艺术生命。
  (注:本文曾获得2011年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1-01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深思的。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谈几点看法。  途径一:通过
【摘要】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我们语文教师只有抱着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事业一样来热爱,才会树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对语文特殊的志趣,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培养和激发我们的语文激情。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充满激情,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呢?我认为主要从课堂导入、激情朗读、激情点化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教语文,语文才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语文才会在学生的成长中展现出它的光彩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5-01    明朝学者有诗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固然是论诗之道,但迁移至课堂,也是非常适用。因为在上课两三分钟内,其他心理杂念或上节课程的延续思维对学生的干扰尚存在,如导语精彩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否则学生会觉得课堂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变讲为导,以更丰富的“情境”去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和运用,让学生在对“情境”的思辨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在情景创设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地位,能否很好地驾驭化学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课堂 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