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gang98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在化学课程中如何体现这一点,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点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至关重要的。
  1.教师该如何教?在课堂上关注什么?教学的重点是学科还是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传授知识,主要精力放在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过分关注学科,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我们的课堂是沉闷的,学生在课堂上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的,学习化学知识的时间越长学生学习的态度越消极,学习的信心越弱。
  在传统的化学课的教学中,刚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浓的,有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但我们老师却只按照教材的内容,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教学活动,考试要考的就讲,不考的就一带而过甚至不讲,根本不管学生的感受、情绪。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背,有很多题目要学生做,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采用题海战术,把学生变成了解题的工具,考试的机器。这就导致了学生能解很多的题目却无法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致了很多学生产生一种疑问:学化学有什么用?在加上一些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好,不会解题,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淡,信心越来越弱,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最终对化学采取了放弃的态度。据粗略统计,课改以前的教材,从绪言课开始到第八章,对化学课一直有兴趣的学生比例是比较低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时间的推延而减弱。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因此,在进入新课程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象过去那样给学生逐一地讲授化学知识,而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利用实验教材,使学生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知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学生该如何学?在课堂上学什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们的学习只是完成任务,不是"我要学",而是老师、家长"要我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处理好学生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鼓励学生难倒老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决不是一、两节课能够作到的,需要师生双方长期、共同的努力。刚开始时,教师讲述的时间可以多一些,这时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与化学联系得是如此的紧密,想学习化学。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几个简单的实践与探究,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指导查阅资料,初步建立学习化学应该以科学探究为手段的思想。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时间应该越来越少,留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要越来越多,这时的课堂是学生的,他们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从讲述者变成了倾听者,这时的学生非常活跃,学习非常主动,他们会争先讲述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学习的兴趣并没有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难度的加大而减弱。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会自己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化学教育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使他们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体验探究的机会,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落实,课堂提问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课堂提问是主要的课堂交流活动,是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掌握大量与新课程有关的教学策略,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倡以弘扬学生自主性为宗旨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教师 课堂提问 设计原则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
期刊
【摘要】 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而学生这种意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  【关键词】 积极性 培养 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的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就是文学的鉴赏,文学性在解读文本时不可或缺。可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要面对高考,高考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语文教学中怎样既要用文学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还要兼顾高考大纲体现教学的功利性,怎么保持两者的有效结合,文中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学性 功利性 有效结合  语文教学直接面对的是文学作品,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精彩的语句、幽深的情感、深邃的
期刊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1.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期刊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高科技水平、高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创造力,是指在一定动力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身为教师,应当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应当从鼓励、启发、培养的角度出发。  1.给予自由空间,鼓励创造精神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
期刊
2012年云南省高考英语试题的题型结构与往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命题的原则变化不大,即重视基础,强调应用,注重交际。当然试题难度有所提高。而对动词的考查力度则加大了。  今年的单项选择题更多地是在给足了语言环境的基础上让考生做出选择,但对动词考查力度加大了。如单选第3和第13题是对特定语言环境下对动词时态的考查,单选第7题是对动词 put 相关短语意义辨析,第8和12题是对非谓语动词用法考查,第10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完全"燃烧"。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才能。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人文教育内涵  雅斯贝尔斯说
期刊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让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的概念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
期刊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要让学生能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即能轻松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能掌握到学习语文的方法,还能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价值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也日趋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学校教育,为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了技术条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教师备课时,运用信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开放性 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