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和功利性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f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就是文学的鉴赏,文学性在解读文本时不可或缺。可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要面对高考,高考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语文教学中怎样既要用文学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还要兼顾高考大纲体现教学的功利性,怎么保持两者的有效结合,文中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学性 功利性 有效结合
  语文教学直接面对的是文学作品,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精彩的语句、幽深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所以语文是具有极强文学性的一门课程。所谓的文学性应该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童庆炳先生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欣赏作品的文学性是教师完成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对学生明确规定"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在瞄准高考之后,教学中又加入了极强的功利性,这个功利性就是如何提高考试分数。过度强调功利性是否会冲淡语文的文学性,语文的文学性和考试的功利性怎样在教学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达到一个完美的统一,便是笔者在此文中关注的核心所在。
  1.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语文教学必然针对的是一篇篇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名篇都以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文学因素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环节,在解读文本时如何加强对作品的文学性体会。
  首先表现在对作品的深入阅读。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阅读的直观感知,再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教师讲解的输血变成学生理解的自我造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品的语言,情感和思想,自己用心来体会作品的文学美。
  其次,了解文章的文史背景。每讲授一篇课文,都要在文学史中找到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例如,在讲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时候,我就先研究道家思想对于魏晋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样评价陶渊明:"东晋建立后的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并且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直到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通过这一段话,让我了解了陶渊明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也对魏晋时期的其他作品的文学性进行了部分否定,也让学生明白了,不是写在纸上的作品就一定具有文学性,历史上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文学偏离文学轨道,可以让我们的阅读和理解更客观和全面。
  再次,文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文学理论是解读作品的钥匙,如何对一部作品做到深入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学理论尤为重要。因此,我建议学生在阅读时,找到一些关于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对文本理论水平的理解。理论水平的提高,才可以让自己站在文学的高度来解读作品,来体会作品的文学美。
  2.语文教学的功利性
  语文是可以让人明理的教育。远在科举制度开始时,这种功利性凸现在文人可以以文入仕,因文显贵,所以文学的功利性就逐渐被人们重视。而功利性使得文的文学性受到损失。如今,高考的模式已经趋于稳定,教师和学生潜心研究考纲,考题。以这些规范性试题为模本,研究解读文本的方法。文学性不自然的跟随功利性在前行。程红兵说:"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人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是难有大作为的。"为此,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教学甚至学生的整个人生中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教师上课用"技巧"来总结做题经验,学生在语文课上也是学习解题"技巧",他们通过学习解题技巧可以熟练地答着试卷。技巧是绝对重要的,但学习语文不代表只是掌握技巧。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对人文精神的重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性格的重建都是最佳场所。语文阅读教学到底应着重于技巧的运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呢。
  另外,高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在讲授时,教师会不自觉的受到高考模型的束缚,在讲解的过程中会被模式化,规范化。对本来丰富多彩的内容作标准化解读,这样文章深邃的精神难以彰显,学生的灵性难以发挥。把语文和文学割裂开来,导致平时喜欢文学的学生对语文课毫无兴趣。同时,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存在功利性,考的就听不考就不听。功利性的授课,也许可以让学生取得暂时的高分,可是如何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终生受益。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自己可以独立认知和判断,这也是我教育的最终目标。
  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使学生的思维单一化,在功利之后忘却了语文的本源------文学性。语文教学不是为人一时的功利,而是为人一世的受用。语文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文学美,再把寻找美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人文美,文学美润泽学生的一生。让作品的文学性来引导学生,让文字中深邃的情感来打动学生,让语段中的哲理来启发学生,让充满文学品味的语文课来感染学生,这些文学性完全可以与高考路线的功利性并驾齐驱,让学生在短期和长期中都可以获利,在奠定深厚的文学根基后考取优异的成绩,完成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和功利性的双赢局面再也不是梦想。
其他文献
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小学生,只有他们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开动脑筋,苦思冥想;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当他们对事情感到乐趣无穷时,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学有所成。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小学英语教材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
期刊
【摘要】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一定要以爱做基础。  要付出更多的爱,更真诚的关爱,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特长,逐渐转换的班主任角色地位。做班主任不能再一味的充当引路人,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和家人,还要因地制宜的扮演各种角色,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学、如何生活等,同时还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抓住学生最渴望的很重要。班主任要用满腔的爱心做学生
期刊
【摘要】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先从初、高中物理教材难易程度差别大等几个角度介绍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就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法,提出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的几个观点。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初高中衔接 问题;策略  高一新生带着好奇和希望走进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可是,当在物理课上开始接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
期刊
数学知识本身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潜在于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很难从老师的讲解和得出的结论体验到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思维品质的。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坚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原则,"教学做合一",同时以"做"为中心,创设探索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数学",探索某种规律,完成某种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
期刊
【摘要】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要重视"理",达到"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改变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观念,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结合新颖的教学模式,使数学复习课堂同样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复习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是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一个主要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主渠道,教师主要要在课堂上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  1.着眼于教材的编排体例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
期刊
【摘要】 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求知欲望 积极情绪 学习兴趣 合作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
期刊
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我认为,这是在对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和识字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和深思熟虑之后,对低年级识字教学作出的准确定位,也是对这十几年来识字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1.低年级识字与语言的发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工具;而掌握语言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保证。语
期刊
【摘要】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落实,课堂提问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课堂提问是主要的课堂交流活动,是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掌握大量与新课程有关的教学策略,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倡以弘扬学生自主性为宗旨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教师 课堂提问 设计原则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
期刊
【摘要】 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而学生这种意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  【关键词】 积极性 培养 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