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不断地改革更新,新教材、新理念使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艺术、恰当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行为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在学习新课标和尝试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教学“认识左右”。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并能用“左、右”描述生活中物体所在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深刻感知和体验现实情境、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1、出示情境图,创设小朋友认真上课,积极举手回答的情境,引导学生辨别左右,接着要求学生说一句话能把左和右说清楚。如举起左手,举起右手;请你右手指向右边,左手指向左边。最后追问学生是怎么记住左右的呢?生1回答:右手是用来写字的,另一只就是左手。生2回答:我用右手吃饭,另一只是左手。生3回答:我用右手画画,另一只是左手。在学生说的时候有的学生还比画了起来,真是兴趣盎然。多么精彩的回答,孩子们的思维、语言、行为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合在一起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多事情,小朋友,你还能在你身上找出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2、接下来教师设计说一说的环节:指定6名同学到台前并排站好,要求学生用“××站在××的左(右)边”来说一说。3、最后结合日常活动,如说说你的左(右)边是谁,說说你的左(右)边都有谁。使学生亲自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看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如此丰富,因此课的最后,我又问生活中左右的运用是很广泛的,你都知道吗?没想到孩子都能说出上下楼梯时,超市的进出口,马路上车辆行驶等等。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才是有效的。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动手实践,如教学《找规律》,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人人都在于参与活动,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给予了创造的机会。
其次自主探索,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首先布置学习任务:下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老师不讲,看看谁能自己想办法学会?到哪里去学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呢?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把学到的知识办成小报,我们举办一次“自己也能学”的比赛活动。
最后合作交流,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期间教师要教师当好"导演",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演"进行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并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
三、创设探究、发现的空间
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活动,自己发现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教学方法。
1、一题多解,广开思路。让学生在解题中,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说出问题,力求思维灵活、变通,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类比发现,激励思维。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比比想想说说,共同在思维中确定所研究的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所研究对象的实质。
3、质疑问难,创造思维。质疑问难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手段。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散思维是有效措施之一。
4、变式训练,深化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变式训练教学,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且能将知识深化。
5、数学应用,强化思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数学语言交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语言规范化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指运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图形表达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
第一、 用一个“准”字规范学生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量的准确信息。切忌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降低教学质量,更不能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方言、土话来解释概念、定理。
第二、 用一个“趣”字吸引学生
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还可以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幽默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
第三,用一个“情”抓住学生
数学教学语言应力求亲切,富有情绪。数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
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教学“认识左右”。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并能用“左、右”描述生活中物体所在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深刻感知和体验现实情境、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1、出示情境图,创设小朋友认真上课,积极举手回答的情境,引导学生辨别左右,接着要求学生说一句话能把左和右说清楚。如举起左手,举起右手;请你右手指向右边,左手指向左边。最后追问学生是怎么记住左右的呢?生1回答:右手是用来写字的,另一只就是左手。生2回答:我用右手吃饭,另一只是左手。生3回答:我用右手画画,另一只是左手。在学生说的时候有的学生还比画了起来,真是兴趣盎然。多么精彩的回答,孩子们的思维、语言、行为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合在一起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多事情,小朋友,你还能在你身上找出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2、接下来教师设计说一说的环节:指定6名同学到台前并排站好,要求学生用“××站在××的左(右)边”来说一说。3、最后结合日常活动,如说说你的左(右)边是谁,說说你的左(右)边都有谁。使学生亲自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看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如此丰富,因此课的最后,我又问生活中左右的运用是很广泛的,你都知道吗?没想到孩子都能说出上下楼梯时,超市的进出口,马路上车辆行驶等等。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才是有效的。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动手实践,如教学《找规律》,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人人都在于参与活动,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给予了创造的机会。
其次自主探索,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首先布置学习任务:下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老师不讲,看看谁能自己想办法学会?到哪里去学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呢?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把学到的知识办成小报,我们举办一次“自己也能学”的比赛活动。
最后合作交流,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期间教师要教师当好"导演",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演"进行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并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
三、创设探究、发现的空间
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活动,自己发现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教学方法。
1、一题多解,广开思路。让学生在解题中,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说出问题,力求思维灵活、变通,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类比发现,激励思维。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比比想想说说,共同在思维中确定所研究的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所研究对象的实质。
3、质疑问难,创造思维。质疑问难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手段。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散思维是有效措施之一。
4、变式训练,深化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变式训练教学,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且能将知识深化。
5、数学应用,强化思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数学语言交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语言规范化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指运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图形表达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
第一、 用一个“准”字规范学生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量的准确信息。切忌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降低教学质量,更不能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方言、土话来解释概念、定理。
第二、 用一个“趣”字吸引学生
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还可以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幽默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
第三,用一个“情”抓住学生
数学教学语言应力求亲切,富有情绪。数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
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