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山喷发遇上飓风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岛屿上的一座火山隆隆作响,它正在喷发岩浆。而在不远处,飓风正准备登陆,它们极有可能在某一瞬间相遇。当火山与飓风这两大极端自然现象同时同地出现,会发生怎样的奇特现象呢?
  暴风雨更加猛烈
  飓风是密集的低气压区,一般形成于温暖的海域中,海洋表面蒸发出来的水蒸气是它的“燃料”。在气压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下,流入的空气发生旋转形成风。而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上空会凝结成液体水,液体水因重力作用发生降落形成降雨。由于流入飓风的空气流动快,水蒸气凝结的液体水多,飓风会带来暴风雨。
  当飓风经过陆地时,由于风与地面发生摩擦,风力会逐渐下降。而陆地上的水蒸气供应不足会导致飓风内可凝结的液体水减少,飓风的雨量变小。但是当飓风遇上火山喷发,却可能是另一番光景。
  火山爆发不仅会产生高温环境,使气压发生变化,还会喷发出大量火山灰颗粒。气压的变化可能会使飓风内的空气流动和旋转愈加剧烈,因此飓风的风力会更强;而高温环境会升高火山附近液体水的温度,形成水蒸气。水蒸气进入飓风,给飓风提供“燃料”,而“燃料”越多,雨量越大;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颗粒大多善于吸引和收集水滴,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被颗粒收集,小水滴变成大水滴,更容易掉落形成降雨。
  因此,在火山的“怂恿”下,飓风可能会带来更加猛烈的暴风雨。
  闪电频繁出现
  除了暴风雨之外,火山喷发遇上飓风可能还会产生大量的闪电。要想弄清楚为什么会产生大量闪电,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知道,两个物体经过摩擦会带上正负不同的电荷,带正电荷的物体由于失去电子变得较轻,而带负电荷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变得较重,它们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分离。随着起电现象的增多,分离的正负电荷增多,正负电荷会在不同区域逐渐积聚。当积累到某一程度时,正负电荷就会克服两者之间的障碍,发生放电现象,产生电流。当放电现象发生在大气中,就是我们所说的“闪电”。
  有研究表明,火山喷发出的大量颗粒和灰尘会导致闪电。火山喷发出的颗粒很多,颗粒之间很容易发生摩擦,摩擦的颗粒之间就会产生许多带有不同电荷的颗粒,这些粒子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离和积聚,最終产生闪电。
  除了火山喷发会产生闪电之外,飓风的到来也会带来额外的闪电。火山喷发时,会向外喷射出温暖的带有水蒸气的上升气流。为了加速气流上升,水蒸气会释放出大量热量,热量的释放导致水蒸气发生凝结,形成液体水,甚至变成冰晶。形成的液体水造成降雨,而冰晶会和部分液体水发生摩擦,导致它们带上不同电荷。在上升气流和重力的作用下,较轻的带正电的颗粒升到上方,而较重的带负电的颗粒降到下方,电荷发生积攒最终形成闪电。
  火山自身的作用加上飓风的辅助,可能会带来一场华丽的“闪电”演出。
  相遇后的“副产物”
  当火山和飓风相遇时,我们可能会遭遇到暴风雨和闪电的袭击,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承受它们带来的附加伤害。
  火山喷发出的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形成硫酸,加剧了酸雨污染;在夏威夷大岛上基拉韦厄火山附近,因为火山喷发出了大量有毒气体,部分民众被迫撤离。而飓风过境之处,汽车被掀翻、房屋变得面目全非、街道被雨水淹没……
  火山与飓风共同作用所带来的暴风雨,很有可能会造成山体斜坡的不稳定,导致泥石流和塌方,危及人类性命;而大量的闪电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和杀伤力,若是被闪电击中,很快就会撒手人寰。
  人类一直致力于预测火山喷发遇上飓风究竟会发生什么,但要做到真正的预测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无论是飓风强度、火山活跃程度还是火山周围的地形,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改变,所发生的奇特现象也会大相径庭。
其他文献
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年轻的女博士登上了著名的科技讲坛——TED的演讲台,她演讲的题目是“怎样拍摄一张黑洞的照片”。3年后,全世界数十个科研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共同努力,终于拍摄出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当年的这位女博士作为庞大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在“冲洗”黑洞照片的过程中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19年4月10日,随着黑洞照片的正式发布,这位女博士在“脸书”上的照片刷爆了社交网络,“走红”全
期刊
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手机的内存。手机内存分为两种,一种称为随机存取内存(RAM),它支撑手机应用程序的运行,存放手机应用程序运行后的数据等;另一种内存称为只读内存(ROM),它存放着手机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文件,在一般情况下,手机只能读取里面的数据,不能修改和删除里面的数据。  当我们使用手机软件时,它们的运行数据会占据RAM,打开的程序越多,软件消耗的內存就越多。但当我们关闭软件时,
期刊
地球自转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自转轴就是地轴。地轴是一条垂直于南北两极的假想线,科学家发现,地轴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它有时会相对地表漂移,有时会像“点头”般晃动。  科学家研究了20世纪以来的地轴漂移数据,发现在20世纪,地轴每年漂移10厘米,到了21世纪,地轴漂移的距离已大于10厘米/年。是什么原因造成地轴如此“不安分”呢?目前公认的原因有三个:冰期后反弹、格林兰岛冰盖损失和地幔对流。  地球曾经
期刊
一条粉色的鱼被打捞上岸,过了一会儿,这条鱼迅速融化了,最后只剩下裸露的鱼骨和牙齿,这是为什么?  这种鱼是阿塔卡马狮子鱼,它是研究人员偶然发现的。在一次深海探索中,研究人员用特制相机探索了秘鲁海岸附近的阿塔卡马海沟。这里水深7500米,水温恰好高于冰点,压强极大,阿塔卡马狮子鱼便生活在这里,它们有三种颜色:粉色、紫色和蓝色。这片水域里,阿塔卡马狮子鱼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这种鱼身体最坚硬的地方是牙
期刊
环境因素会遗传  有一句谚语我们都听说过,叫“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意思是富贵传不过三代,贫穷也不会延续到第九族,鼓励人们勤俭节约,发愤图强。  但是最近,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却颠覆了这个传统说法:在生物学里,贫穷不仅影响一代人,它还会改变基因,一代代地传承给子孙后代。  这个观点并不奇特,环境可以改变基因的理论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有研究机构发现经历了美国“9·11事件”的孕
期刊
东西方各自  “天经地义”的做法  东西方的一些做法差别真大,有时甚至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比如我们东方人认为,孩子生下来,母婴睡一起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八九岁的孩子跟父母同床睡都不是什么怪事。可是在西方,“天经地义”的做法恰恰是母婴分开睡,小宝宝单独睡自己的床,最好是睡独立的房间。最初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可以自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后来又多了一条医学上的依据:母婴分开睡可以降低婴儿因呼吸障碍猝死的风险
期刊
宇宙中存在大结构,是因为宇宙之外还有其他宇宙?  一个超大的空洞,坐落在数不尽的星系之中;许多个类星体聚集在一起,横跨了数十亿光年;许多伽马射线暴构成了一个圈,横跨了可观测宇宙6%的范围……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天文学家开始在宇宙中识别出了许多巨大的结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它们本应该都不存在!  自从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后,大家才明白,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没什么特别之处。之后,天文学家还把这种思想
期刊
《星际迷航》系列影视作品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里面装备最先进的宇宙飞船“进取号”,在星云里极速前进,在太空中引发绚丽的辉光,这一美景简直让天文爱好者们着迷。  但现实中,这一场景有没有可能真的实现呢?假设我们现在正在为人类策划第一次星际旅行,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选择目的地  不管何种旅行,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选择目的地,为星际旅行选择目的地更不能马虎。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距离问题。科学家们发现,半
期刊
笼罩在印度昌巴尔河上的雾气逐渐散去,阳光星星点点地撒在河面上,一只恒河鳄爸爸以背为筏,载着上百只小鳄鱼出来见见世面了。  小鳄鱼们实在是太多了,摩肩接踵,相互推搡,总有些小鳄鱼刚爬到爸爸的背上,又刺溜滑入水中,扑通一声响,溅起朵朵水花。掉入水中的小鳄鱼有的仍在奋力爬到爸爸的背上,有的则很快被水吸引了,在河水中游起泳来。整个过程中,鳄鱼爸爸好似真变成一叶在河上漂浮的小舟,注视着远方,似乎在冥想,偶尔
期刊
1959年12月,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发表了名为“底部充足的空间”的演讲,他的主题是“在微小等级操纵和控制事物的问题”。在这次演讲中,费曼不满足于在针头上刻字母的技术(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前沿的技术了),他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整本的百科全书写在针头上?”  他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并不是尽量将字母变小去刻字,而是操纵针头的原子本身去形成字母,纳米技术被正式提出。1990年,首次出现了操纵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