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宇宙中的“巨兽”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中存在大结构,是因为宇宙之外还有其他宇宙?
  一个超大的空洞,坐落在数不尽的星系之中;许多个类星体聚集在一起,横跨了数十亿光年;许多伽马射线暴构成了一个圈,横跨了可观测宇宙6%的范围……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天文学家开始在宇宙中识别出了许多巨大的结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它们本应该都不存在!
  自从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后,大家才明白,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没什么特别之处。之后,天文学家还把这种思想演变为宇宙学原理,即认为宇宙中没有哪个地方十分特别。当然,你可以说,这里有个太阳系,那里有个仙女座星系,不过如果从很大的范围来看,宇宙应该是均匀的,每个地方看起来都一样,没有什么超大的空洞、类星体群等大结构。根据最新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认为宇宙学原理适用于大约12亿光年及以上的尺度。
  虽然宇宙学原理目前仍是一个假设,但已被多数天文学家所接受。然而,随着许多宇宙大结构的发现,宇宙学原理似乎开始站不住脚了。
  宇宙中的庞然大物
  就拿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空洞来说吧。这个空洞位于南半球天空区域,距离地球约30亿光年远,但这个空洞的直径近20亿光年。于是,天文学家把这个巨大的空洞称之为超级空洞。不过,超级空洞并不是完全空无一物。观测表明,它里面的星系密度比其他区域要少大约30%。一些天文学家相信,超级空洞可能与宇宙微波背景中的一个巨大的冷斑有关。在这个冷斑中,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比其他区域略低一些,看起来也像一个空洞。但也许,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超级空洞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2012年,英国天文学家还发现了一个跨越约40亿光年的结构,差不多是超级空洞的两倍。但这个结构不是什么空洞,而是由73个聚集在一起的类星体构成的。类星体是一种离我们十分远的、能量极高的活动星系核,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天文学家就观测到了类星体。但是观测到很多个类星体聚在一起,这还是头一次。天文学家把这个结构称之为超大类星体群。
  2015年,匈牙利天文学家发现在离我们大约70亿光年远的区域里,出现了一个由9个伽马射线暴构成的环形结构。这个伽马射线暴环十分巨大,跨度约为56亿光年,它大约占了整个可观测宇宙大小的6%。伽马射线暴是来自天空某处的伽玛射线强度短时间内突然增强又迅速减弱的现象。观测数据表明,伽玛射线暴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发生的地方是随机的。但是许多伽马射线暴构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这就太不寻常了。根据宇宙学原理,宇宙的空间是均匀的,而这么大的结构,很显然是不符合宇宙学原理的。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新发现的宇宙大结构(详见《大科技》2016.05A~06A上连载的《宇宙十大“巨兽”》)。这些宇宙“巨兽”是现代宇宙学的诅咒,会使得用愛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来分析宇宙演化,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宇宙如果不是均匀的,那么用爱因斯坦的方程来分析宇宙会变得超级麻烦。
  如果宇宙是张膜
  许多天文学家对这些发现十分怀疑,并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来维护宇宙学原理。比如,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某些大结构可能纯粹是随机出现的而已。
  来自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物理学家莱纳·迪克,却提出了一个十分另类的解释。他认为宇宙学原理是成立的,因为这些庞然大物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过是其他维度上的宇宙作用到我们宇宙上时产生的一种假象。
  迪克的提议看起来很大胆,但它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理论工作之上的。首先,引进其他的维度来解决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十年来,许多理论学家发现,假设额外维度的存在,那么他们就能很容易地把物理学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广义相对论描述的是很大时空下的理论,而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很小时空下的理论,如果能把它们结合起来,那么就会产生一个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理论。
  终极理论有很多种候选理论。一个很流行的候选理论是弦理论,认为粒子都是由振动中的能量弦构成的。它还认为,空间有更多的维度,维度应该是9维或10维的,我们只能感受到3维空间,是因为其他空间维度紧缩到了很小的尺度里,无法直接观测到。弦理论虽然成功地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但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主要的原因是,弦理论无法提出任何可检验的预测。
  迪克研究的是弦理论中的一个拓展理论,叫做膜理论。他认为,膜理论能提供一个可检验的预测,同时还能解决宇宙学原理问题。
  膜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我们的宇宙如同一张四维的薄膜,与其他类似的膜一起漂浮在巨大的有着更高维度的时空中。这说明,膜理论中的高维时空很大,而不像弦理论中那样,被紧缩到了很小的地方。其他的膜对应着其他的宇宙,但我们被限制在自己膜宇宙中,无法直接观测到其他的膜。但膜理论认为,两张相邻的膜可以在某些地方发生重叠,这就会带来一些可观测的影响。
  来自膜的串扰
  为了理解膜理论是怎么解决宇宙学原理问题的,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测量遥远天体距离的方法。
  我们知道宇宙在膨胀,遥远的天体都会远离我们,而且离我们越远,退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这样,天体产生的光就会被拉长,光谱中的谱线就会朝红端移动,而且天体越遥远,红移越严重。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首先发现了这个现象,并在1929年提出了哈勃定律,认为来自遥远天体的红移大小与它们的距离成正比。于是,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测量天体的红移值来计算出天体的距离。
  如果天文学家看到许多天体都有着相同的红移值,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这些天体大致处在同一个区域,可以组成某种结构,比如超大类星体群或伽马射线暴环等。
  迪克认为,如果另一个膜与我们自己的膜在某些地方发生重叠的话,会影响我们测得的红移值。在膜重叠区域,一个膜上的光子会受到来自另一个膜上的带电粒子产生的作用力,迪克把这种现象称为膜串扰现象。经过分析,迪克发现这种现象会改变重叠区域内氢原子的能级。电子从一个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产生一个光子,但如果膜串扰缩小了两个相邻能级的能量差值,那么产生的光子会比原来的波长更长。
  如果不考虑膜串扰现象,天文学家观测重叠区域的天体时,测得的红移值会比真实的更大,会被误认为处在离我们更远的区域。这样,重叠区域看起来就会空荡荡的,而后面的区域里看起来反而更加拥挤。这些错觉,就可能被我们当成某种大结构。迪克认为,超级巨洞、超大类星体群、伽马线暴环以及其他的宇宙大结构,可能都是由膜串扰现象产生的。
  当然,一切都还没有定论。迪克的理论只是众多解释中的一种。不过迪克的理论有一个优势,就是它可以通过观测来验证。比如,如果可以去寻找天空中存在密集区域与空旷区域相邻的地方,然后仔细核对那里天体的红移值,从中就可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目前,美国阿帕契点天文台正利用一台2.5米口径天文望远镜,进行一项名为“斯隆数字巡天”的观测项目,可详细测量35%的天空中数百万个天体的光度、红移等光学数据。迪克正计划在它的数据库里搜寻可以支持他的理论的红移数据。如果他找到了确凿的证据,那么这个发现将成为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宇宙学原理问题,它还能表明我们的宇宙并不是唯一的一个。
其他文献
如果我们不小心把一个东西掉到水池里,通过视觉,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捞出来,但如果是深不可测的大海呢?在一望无际的海洋里,就算是世界最大的轮船,亦或是世界最大的飞机,都会像一粒沙土一般渺小。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有疑问,那么在以往的众多海难、空难的搜救中,救援队是怎样在茫茫无际又深不可测的海洋里,找到一个沙粒般的搜寻目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通过声呐来给海底下的物体进行图像绘制。  泰
期刊
如果你想在今年变瘦一点的话,可能要开始大扫除了。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房屋的灰尘中最多可包含70种能够促进人体脂肪细胞生长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内分泌干扰物,也称环境激素。它们最初存在于普通的家用产品中,如洗衣粉、家用清洁剂、油漆等,随着人们的使用而附着在灰尘颗粒上。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通过某些途径进入人体后,可以干扰内分泌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等途径,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
期刊
你印象中的打印机是什么样子的,油墨打印机还是3D打印机?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打印机——声波打印机。  液滴是喷墨打印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的打印机要求液滴的黏度大约是水的10倍,超出这个范围的液滴则不能作为打印机的墨水。然而,现代3D打印机所需要的液滴往往是更加黏稠的,比如生物制药和生物打印所需要的生物聚合物,其黏度至少是水的100倍;一些以糖为基础的生物聚合物像蜂蜜
期刊
根据广义相对论认为,黑洞的中心是一个密度无穷大的奇点。但在弦理论中,事情就不是这样了。  弦理论认为,物质不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而是由微小的弦组成的。根据这个理论,黑洞的中心其实并不是一个密度无穷大的奇点,而是缠绕在一起的弦组成的弦球。黑洞的质量越大,弦球就越大,而且弦球的密度不是无穷大的,所以物理学定律不会在这里失效,掉进黑洞的信息也会保留在这个弦球上。这样,黑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黑洞,它其实是一个
期刊
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年轻的女博士登上了著名的科技讲坛——TED的演讲台,她演讲的题目是“怎样拍摄一张黑洞的照片”。3年后,全世界数十个科研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共同努力,终于拍摄出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当年的这位女博士作为庞大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在“冲洗”黑洞照片的过程中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19年4月10日,随着黑洞照片的正式发布,这位女博士在“脸书”上的照片刷爆了社交网络,“走红”全
期刊
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手机的内存。手机内存分为两种,一种称为随机存取内存(RAM),它支撑手机应用程序的运行,存放手机应用程序运行后的数据等;另一种内存称为只读内存(ROM),它存放着手机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文件,在一般情况下,手机只能读取里面的数据,不能修改和删除里面的数据。  当我们使用手机软件时,它们的运行数据会占据RAM,打开的程序越多,软件消耗的內存就越多。但当我们关闭软件时,
期刊
地球自转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自转轴就是地轴。地轴是一条垂直于南北两极的假想线,科学家发现,地轴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它有时会相对地表漂移,有时会像“点头”般晃动。  科学家研究了20世纪以来的地轴漂移数据,发现在20世纪,地轴每年漂移10厘米,到了21世纪,地轴漂移的距离已大于10厘米/年。是什么原因造成地轴如此“不安分”呢?目前公认的原因有三个:冰期后反弹、格林兰岛冰盖损失和地幔对流。  地球曾经
期刊
一条粉色的鱼被打捞上岸,过了一会儿,这条鱼迅速融化了,最后只剩下裸露的鱼骨和牙齿,这是为什么?  这种鱼是阿塔卡马狮子鱼,它是研究人员偶然发现的。在一次深海探索中,研究人员用特制相机探索了秘鲁海岸附近的阿塔卡马海沟。这里水深7500米,水温恰好高于冰点,压强极大,阿塔卡马狮子鱼便生活在这里,它们有三种颜色:粉色、紫色和蓝色。这片水域里,阿塔卡马狮子鱼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这种鱼身体最坚硬的地方是牙
期刊
环境因素会遗传  有一句谚语我们都听说过,叫“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意思是富贵传不过三代,贫穷也不会延续到第九族,鼓励人们勤俭节约,发愤图强。  但是最近,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却颠覆了这个传统说法:在生物学里,贫穷不仅影响一代人,它还会改变基因,一代代地传承给子孙后代。  这个观点并不奇特,环境可以改变基因的理论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有研究机构发现经历了美国“9·11事件”的孕
期刊
东西方各自  “天经地义”的做法  东西方的一些做法差别真大,有时甚至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比如我们东方人认为,孩子生下来,母婴睡一起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八九岁的孩子跟父母同床睡都不是什么怪事。可是在西方,“天经地义”的做法恰恰是母婴分开睡,小宝宝单独睡自己的床,最好是睡独立的房间。最初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可以自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后来又多了一条医学上的依据:母婴分开睡可以降低婴儿因呼吸障碍猝死的风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