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叠字运用的艺术魅力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新文学史上,朱自清是一位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名家,而他独特的叠字语言艺术风格是其散文艺术风格不可忽视的重要质素。通过参详、细分朱自清的作品文本,笔者发现他的写作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显形语言技巧:比喻和叠字。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朱自清好用比喻,但用得不是最天才、最成功。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他(朱自清)的譬喻大半是明喻,一五一十,明来明去,交待得过分负责:‘甲如此,乙如彼,丙如仿佛什么什么的,而丁呢,又好像这般这般一样。’这种程度的技巧,节奏能慢不能快,描写则静态多于动态。”除了癖好明喻之外,他的喻体和取材常因拘囿于软性的女性意象而趋于浅显、狭窄、阴柔和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象力,不是浴女,便是舞女,不是出浴,便是起舞,“总是几个公式化的动作,令人厌倦”。相比之下,朱自清遣使叠字比驾驭比喻的艺术能力要更显娴熟和圆熟。他总是能游刃有余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叠字,凸现自己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在层层叠叠复复沓沓的语言立交桥间将美丽的仓颉字淋漓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绚丽,提升并且创生中国汉字的感染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蕴育了耐人寻味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所谓叠字,是由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与堆垒起来而构成的叠音词。需明示的,是这里齿及的叠音词是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它只是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而不是那种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的合成词,像“哥哥”、“姐姐”、“仅仅”、“刚刚”,等等。汉语言学家谭永详在《汉语修辞学》中对它的界定是“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汉字紧密相连地用在一起,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象的摹拟”。恰如其分的叠字的运用,不仅可以栩栩如生地描摹勾勒出创作主体的眉头心头之景,而且可以塑造意象、升华意境、沉淀意蕴,还可以充当音符,锤炼声韵,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韵律操,在腾挪而整饬的语言中跳荡出一种和谐的韵律感和节奏美。
  在朱自清的全部文章中,叠字这种修饰方法从头至尾比比皆是,宛如璎珞点缀与珍珠散落,光彩照人,熠熠生辉。譬如那篇我们耳熟能详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时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在这里,朱自清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亭亭”描摹它的高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然后以“密密”、“脉脉”、“静静”、“薄薄”、“淡淡”、“弯弯”等细致而美丽的叠字从不同的视角表现出“荷塘月色”这一特定现场和时空的立体而多元的向度,都产生了鲜明生动的实观效应和切肤情愫。同时,读起来又和谐、流畅、悦耳、清隽,便产生了明显活泼的音律效果,有音韵美、音义美和音乐美的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而是极经济极简约地运用剀切而优雅的叠字,“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物的内心感受”,从而真正达到字少而意深,言微而意隽的艺术标的和艺术效果。这可以从他的一些同样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窥斑见豹:“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霏霏的毛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歌声》);“黄黄的散光”、“黯黯的水波”、“缕缕的明漪”、“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的耳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莱茵河》);“巍巍峨峨参参差差的黄土骨子”,“曲曲折折的狭路,两旁是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墓穴”(《罗马》);“去领略那谡谡的高风,看那低底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一封信》);“有三五颗双钩的泪珠儿,滴滴答答历历落落地从眼睛里掉下来”(《〈子恺漫画〉代序》)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琳琅满目的叠字句或描摹声音,或描绘景物,或形容形态,或刻画形象,或表示反复动作……无不生动传神。朱自清这些出神入化的叠字的运用,天才般地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缠绵悱恻、委婉清新、简练洒脱、新颖绮丽、淡雅优美的语言结构,似花团锦簇又似穿珍带珠,自然而然地营造了字美、意美、情美、画美、境美、音美的绝伦现场和艺术境界。
  朱自清散文世界里的这些精彩纷呈的叠字“珍珠”,细细读来,我们心里总会不禁油然而生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受和滋味来,然后慢慢地酝酿出一缕一缕不绝如缕的幽幽的缈缈的浓浓的淡淡的古味,伴随着那如精致的立交桥般巧构的叠字辞格引发出的一连串无涯无限的遐想,飘飘荡荡向每一位读者包围过来,慢慢地让你沉醉入魅。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文本里那些镶嵌的叠字“花瓣”,不仅“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而且“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将经久不衰地折射闪耀出独特而悠邈的艺术之光!■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认识和理解有效教学以及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是最中心、最紧迫的任务。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舞台,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有效教学呢?    一、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高度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果不努力学习提高自己,那么教师的知识体系就会老化、教学手段过时、教学目标跟不上新大
把读书卡片引进语文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阅读课,引卡片激发兴趣;讲授课,用卡片培养思维;作文课,借卡片扩展思路。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阅读课——引卡片激发兴趣  兴趣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力往往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怎样激发学生做卡片的兴趣呢?我采用了示范的方法。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结合阅读的内容
从新课改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指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多读结合多写,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是走好初中作文教学之路关键的“四
铺叙即详细地叙述。如何铺叙?一是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记叙文、议论文如何运用铺叙手法呢?下面结合实例阐释。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屋檐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