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变换 情味俱深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送别为题材的诗作,是王维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在王维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连存疑之作),而送别诗就有七十余首之多,几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其中还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从送别的对象看,王维送别诗的主要内容是:送人赴边、就任,慰人落第、贬谪,以及送友归山隐居等等。无论哪一类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情。当然,值得重视的,首先是诗人那些感情真挚而又激昂的送人从军出塞之作。这些诗抒壮别之情,是一支支气势豪迈、格调昂扬的进行曲。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描绘了塞外独特、鲜明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了浑涵壮阔的境界,刻画出一个情绪激昂、倚剑高歌的志士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诗人自己。"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这样声情铿锵的送别之辞,实为前代诗人送别诗中之所无。又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欢送将军出征,突出地表现了军旅的雄壮威武、热情赞颂了将军献身边塞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精神。还有的如《送刘司直赴安西》,表现了克敌制胜的的乐观精神和坚强信念。
其他文献
此书为作者研究稼轩词的新成果。作者在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换视角,把对稼轩词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剖析作家本人的创作意图、思想特性、审美意识和艺术个性上来。如书名所标示,作者的目的是探究辛弃疾的“词心”——他在词里表达了一些什么样的主体意识和特定思想情感,他为什么要表达这些意识和情感,以及他怎样表达这些意识和情感。
《盛唐诗》("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著,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81,440页),一译作《中国诗歌的伟大时代——盛唐》,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欧文先生继《初唐诗》之后的又一部文学史杰作。
吴文治先生所著《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250万字),最近已由黄山书社出版。这是一部凝聚着作者三十余年心血,填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项空白的力著。这部书的出版,不但为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一部体系完整、资料丰富、方便实用的参考书,而且,它还以其颇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为文学史研究以及文学史观的建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4日至7日在陕西省凤翔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六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六十六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鸦片战争与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暨全国第五届近代文学讨论会”于1990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山东省社联、山东社科院、山东大学、山东师大、山东教育出版社、青岛大学、曲阜师大、聊城师院、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等联合发起。山东省委宣传部长苗枫林同志出席并致开幕词。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邓绍慕、副会长郭延礼等主持了本届会议。
《岁寒堂诗话》是宋诗话中较重要的一种,然历来无注本。该笺注以武英殿聚珍板书为底本,对词语故实、人物篇什,详加诠解。征文考献,极其赅备,探微索隐,具见苦心。前言中详细考证了张戒的生平及诗话的作时和板本源流,概述了诗话中的基本理论观点,附录里搜集了有关此作及张戒生平的原始材料。
本书是研究李白思想艺术的专著,分为思想探源、艺术探骊、名篇探胜三篇。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化传统到诗人个性、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以开阔的视野和多种方法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探讨李白丰富多采的思想面貌和独具个性们艺术特色。
人的价值,是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而人的价值观念,是人对上述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学,大体上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文学,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封闭、专制、等级、依附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内习见的现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其衍生的社会关系所形成责任和义务,就是古代社会中人的"价值",对此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就是古代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从人的价值观念着眼,可以使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探求文学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谢灵运到王维,山水诗的发展经历了三百年。在王维以前,诗人们大抵以南方山水为描写对象。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这些南朝诗人自不必说,隋唐统一以后,尽管人们可以自由往来于南北之间,一些著名的诗人如张九龄、李白乃至被认为与王维属于同一诗派的孟浩然,描写的重点依然还是南方的山水。有些是因为游踪的限制,但其中也还有山水诗传统的影响,和自然界本身特点方面的原因。显然,长江流域的景色或以其明媚,或以其雄奇,更易吸引人们的注意。据传唐玄宗曾先后命吴道子、李思训二人画嘉陵江山水,悬之殿堂,朝夕相对。这也颇能说明当时人们对
白居易的诗集究竟何时传入日本,众说纷纭。但据有史记载是:"承和五年(837年,仁明天皇时嵯峨上皇还在世,白居易当时六十七岁)五月二日,大宰少贰藤原岳守检校大唐人货物,适得《元白诗笔》献朝廷,帝甚耽悦,授五位上。"(《文德实录》卷三)白居易在世的时候就知道他的诗传到了国外,《白氏文集后记》、《与元九书》中有"日本、新罗及两京人家的传写不在此"的句子,传说当时的新罗鸡林(古朝鲜)竟以百金换一篇。《国史略·江谈抄》还有这样的记载:"嵯峨天皇尝幸河阳馆,赋诗曰‘闭阁唯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以示诸篁,篁曰‘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