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还是夕阳红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我们用三个月的时间,创作拍摄了反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丁成良事迹的专题片《绚烂的夕阳之光》。在与丁成良老人共同走过的岁月里,他繁忙的背影,不断给予我们创作的阳光和灵感。从而,也使我个人对专题片创作的体悟更加深入了一步。
  
  框框
  
  近两年来,为了给宣威的党建电视专栏供稿,我总是忙碌着。久而久之,对于拍片,虽还谈不上形成风格,但也基本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些类似套路的东西。我觉得,拍片子其实也有一个“框”,抓住了“框”,一切就显得容易了。
  在决定拍摄丁成良老人的时候,在我心目中,大致就有这样一个“框框”:组织些老人关怀下一代的典型事迹,采访些群众,再跟拍一下老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让老人吐露一下心声,辅以解说,树立老人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形象。当然,实际拍摄时可能还有一些自由发挥的余地,但大致的套路,也就是这样了。
  当我们来到宣威市热水镇,沿着镇上那条崎岖幽深的小路向丁老的家中走时,心中还在按这个“框”琢磨着:该问什么问题,了解哪些情况,采访哪些人,以及需不需要串词,串什么样的词等等。
  可是,和丁老的初次见面却使我有种一脚踏空的感觉——老人是个热情的人,却很拘谨,容易慌乱。尤其是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似乎很差,面对我们,他无法把一件事有条理地叙述好。我明白,遇上这样的主人公,我们很难取得他的配合,因为他不善于和拍摄者配合。
  与其说“框”是种套路,不如说它是种习惯,当经验无法解决实践问题时,人还是要从“框”里跳出来的。
  
  道儿
  
  我们只好在跟拍中随机地捕捉素材。跟拍一向是一个充满发现和惊喜的过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主人公,都是如此。
  只要一有空闲,丁老都会到学校和村子里走一走,和孩子们谈谈心。他和村里的孩子们都亲近得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甚至有几分“老天真”的样子。一次,丁老看到几个孩子打乒乓球,就停下来看。丁老做观众,孩子们打得更起劲了,你来我往,谁也不肯认输。这勾起了丁老对乒乓球的热情,也加入进去和孩子们对打起来。年迈的丁老当然不会是孩子们的对手,但我们发现,本来好胜心强的孩子们,在和丁老打球时,都很有风度,能扣的不扣,能杀的不杀。丁老累得直喘,但是很开心。后来他和我们一起回来时,在路上说:“这些小鬼,真的很懂事啊。”我们一愣后,不禁会心微笑起来,原来丁老知道孩子们是在让他呢。
  其实要了解和亲近一个人,首先要找到和这个人的相处之道。这个道理我早就懂,不过没想到在拍片时,也一样用得到。通过不断的接触,我们和丁老变得熟络了起来。在了解丁老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观察他,注意他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什么样的背景下才喜欢谈自己,容易动感情。丁老是个不喜欢表达更不喜欢标榜自己的人,所以在正式的场合里他会慌乱。然而在一个比较安静、比较私人的环境里交流的时候,他和普通的老人们没有什么区别。空旷寂静的山路是他最喜欢的环境,每当在路上,并且我们也没有架起摄像机,他就特别容易受我们引导,进入回忆。这时他会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他给学生上的每一堂课,回忆起每一个他帮助过的青少年。时不时地,还能冒出一些“闪光”的言语。
  原来,没有不会说的对象,只有不会采访的记者啊。
  
  求解
  
  一年365天,每天六点起床,天黑了才回家,丁老的辛苦和执著若不是亲眼所见,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他究竟图什么呢?在跟拍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心里暗暗思考这个问题。
  天天奔波,我们几个年轻人没什么,但丁老可是八十高龄了啊。所以每次跟拍完毕,我都下意识地问丁老累不累,老人总是爽朗地说:“不累不累。”可是,每天摸黑起床,走很远的路,见很多的人,做很多的事,坚持很长的时间,怎么会不累呢?还记得有一天,我们一直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到晚上7点。丁老身体不好,走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下。他在山路上停下脚步,一边敲打着脊背,一边温和地问我:“闺女,累了吧?”看着夜色中他疲惫的身影,我怦然心动: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啊,在孩子们心目中他是朋友和福星,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身体不断地走下坡路的老人啊!面对这样一个老人,你怎么好意思吐出一个“累”字?我也说:“不累不累。”
  有一天早上,我们五点就起床跟拍老人。从伸手不见五指到晨光初露,我们见到了老人和路人之间的心领神会,我们见到了路人对老人那无言的敬意。丁老热心帮教失学儿童,有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然而更多的仍是敬仰和佩服。在晨光中,老人显得有几分兴奋,我们长期以来的追问,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回答——他深沉地俯视着静静流淌的河水,说:“关心下一代是我的责任,趁我现在还能动,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事。”
  我们明白了,这就是老人“不累”的奥秘。
  
  体悟
  
  丁老的事迹,至此已真正地为我们所了解和亲历,也感动和感染着我们。在开始整理创作思路时,我已经感到,再按照所谓“框框”去拍片,已经有种“不过瘾”的感觉。老人无私地奉献了八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清晨即起,星夜方归,这里面有多少动人的故事从他的生命之河里随风而逝啊。遗憾的是,很多事情已经被时间尘埋,只能靠回忆和旁白补充。不过,我们还是在极力寻找一种“过瘾”的感觉,想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一天,我认识了一个叫陶敬的小男孩。陶敬是名孤儿,面临辍学,丁老知道后,马上组织机关干部捐款资助他,让他重返校园。鉴于陶敬无依无靠,老人现在仍在继续帮扶他。当然,长期多次组织人捐款还是有难度,老人就尽可能地自己掏腰包。陶敬说:“是丁爷爷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阳光。”
  是的,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来说,丁老,就是那普照的阳光。至此,我的创作思路明晰了起来,专题片的标题也浮出水面——《绚烂的夕阳之光》。
  在专题片的后期编辑中,我们灵机一动,把在山路上行走的镜头一律处理为黑白,并加上泛黄的滤镜效果以强化气氛,突出了时间感。我们还有节制地制造了一些音响效果,比如老人给孩子们上课的声音、孩子们的欢笑声等等。总之,由于最后没有按照事先那个“框框”来,我们加入了很多来自灵机一动的大胆创意。
  当然,片子实际上的好坏,还是需要公众和时间来检验的。不过,对于创作拍摄者来说,能通过一次次采访领悟到这么多东西,能通过一次次构思想出一些新的点子,尤其是,能经历一个构建、推翻再到构建的过程,已经是一次值得回味很久的体验。而我也明白了:专题片不是填空题,而是对人格的解读,有没有“框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创作者必须明白,凡是创作上的事,都是不能简单地对待的。
  (作者为云南省宣威市委组织部干部)
其他文献
党员电化教育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产物。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没有思想的解放和工作理念、工作思路上的创新,就没有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工作要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  一是推进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意识,才能把握和抓住机遇,运用新思路思
期刊
(二)要有好的脚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有一个好的本子,是制片工作的基本前提。怎么搞好脚本呢?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但我想,起码要注意这样几个要素:一要把握好“魂”。解说词要立得住,有分量,就要有明确的观点。这就是脚本的魂,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如果堆积一堆庞杂的材料,堆砌了一堆华丽的词藻,没有提出明确观点,不表明赞成什么、提倡什么,力戒什么、反对什么,这样会使人感到整个片子
期刊
我是从接触摄像机开始接触党员电教工作的。记得那是1995年,是我脱下军装步入国家干部队伍行列的第四个年头,也是我在县委组织部从事组织工作的第三年。刚刚听说“电教”,还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电教,工作中我极力搜寻有关电教的资料。那时,办公室还没有安装电脑,我翻阅单位存档的文件资料,到县新华书店、图书馆查阅摄取电教相关知识。有一天,单位领导通知我前往喀什地委组织部参加电教业务培训。想啥来啥,我高兴极了,欣然
期刊
走进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小区、东方红小区、皇家花园、荟芳里和教育园区等区域,一排排的高楼错落有致,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在短短的十年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棚户区不见了,道路宽敞了,环境优雅了……住在这里的居民们都说:“这就是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为老百姓送来的最大礼物!”可有谁知道,这旧城区开发改造得以顺利实现也凝聚了我们党员电教工作者的心血。我们以真实感人、声情并茂的电视专题片《世纪末的企
期刊
目前全国很多省市采用的远程教育机顶盒模式和卫星网络模式差别较大,这里完全是依据个人见解就这两种模式作个比较。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方面比较。离开了计算机的信息化不是真正的信息化。卫星网络模式是信息化产品,推进了农村的信息化进程;机顶盒模式带来的信息化还不能完全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其特点:一是数字化。依赖
期刊
一群身体多病、智力障碍、患有各种残疾的贫苦村民成为辽宁抚顺市委组织部拍摄的电视片《爱心基地的故事》(以下简称《爱心》)中的主要角色,这在党员电教片和远程教育课件中是不多见的。  农村残疾人面临的境遇是相当艰难和困苦的。《爱心》给我们展示的红透山村的景象是触目惊心的:白天,这些人四处游荡;晚上,他们回到不堪入目的家中。长年累月,缺少自理能力。有的,没有亲人照看,走到哪儿就睡在哪儿。冬天,这些人随时都
期刊
浙江省天台县高山蔬菜在杭州、上海、宁波等大中城市享有盛名。政府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牵来信息线、市场线,不但让菜农们及时了解到市场行情,学习到先进的栽培技术,而且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同时县里还聘请了三位来自杭州、上海、宁波的农产品经营企业老总为远程教育“农业顾问”。  2007年11月8日,赤城街道桐柏岭脚村的党员干部通过远教网络与市委书记张鸿铭交流。村支部书记王钦淡问:“我村紧靠琼台景区,请问张
期刊
人物印象:责任与毅力,让他超脱自我;服务牧民的路上,生命融于开拓。    4月底的那拉提夏牧场,积雪刚刚开始融化,这片在冰雪下沉寂了数月的沃野敞开怀抱准备迎接转场至此的牧民大军。为了打通这处偏远之地的信息渠道,郑伟强趁着大规模的牧民转场还没有到来,便提前进驻牧区开始了远程教育建点工作。一天黄昏,他带着最后一批重要器材上山,连续几天的奋战使他感到一阵阵的头晕。在一个爬坡处,车突然发生故障,抛锚了。司
期刊
【网点调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的社区远教工作坚持以学促用、学用并举,通过打造社区远教“四项工程”,使社区建设不断显现出“远教”的独特作用。   首先是党建工程。社区党支部借助“远教”平台,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大大增强了社区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公信力、战斗力。  其次是致富工程。远教站点为社区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专门开辟了就业指导专
期刊
远程教育向社区延伸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平台作用,成为许多远教工作者一直在探寻的课题。在山东省胶南市,这个课题被赋予了新的注解。植根于社区的远教终端站点被远程办打造成为了“阳光驿站”,而驿站不但肩负起了以往远教站点在信息采集、党员培训等诸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而且还为社区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有效地支持。    温馨的家园    所谓“阳光驿站”,就是依托社区远教终端站点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