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无疑为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个充满希望与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一个时刻能闪烁智慧火花的课堂。
  
  一、选择开放生动的教学内容,唤起孩子们想飞的欲望
  
  语文源于“生活”,也就是语文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在课堂,更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不就是最开放、也是最生动的吗?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发现语文的趣味性和巨大魅力,是树立大语文观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以作文教学为例,我时常鼓励孩子们以“童心看世界”、用“真心抒真情”。比如,在以《我的发现》为题指导学生作文时,我首先以我每天上下班途中常常留意大街上的各种招牌,便发现许多错字,有的甚至还闹出笑话为题材写了一篇生动的下水作文,从而激起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发现的欲望。而后我让他们在小组上交流曾有过的“发现”,顿时,教室里非常热烈。更令我欣喜的是,这次习作大获成功,尤其学生在选材上各具特点:有的从实验中发现了许多科学道理;有的从父母的举止言谈中发现爸爸妈妈把自已当大人了;还有的通过一件件小事发现了同学间只有有了谦让和理解才会有真正的友谊……看着一篇篇童稚而又充满真情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并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二、开放的教学语言为孩子们插上能飞的翅膀
  
  1.《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双向互动是平等对话的基本保障。教师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出一个“引导者”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才能时常在课堂上说出这样发自内心的平等交流:“你的朗读真让我佩服!”“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很抱歉,我能打断你的发言吗?”“你能为我参谋参谋吗?”……
  2.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是课堂又一道美丽的风景。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夫曾说:“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可谓是教学幽默的一代名家。于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在组织学生听完朗读后,突然一字一顿地说:“陆小军最投入。”学生们都愣住了,于老师又煞有介事地说:“我发现陆小军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学生们这才回过神来,发出一阵轻松会意的笑声。于老师继续他的教学,可学生们仿佛都吃上了那酸甜诱人的杨梅。这对于了解杨梅、升华情感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设计开放多样的教法,让孩子们展翅高飞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几乎是每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心想事成”,却要煞费一番苦心。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认为全开放的教法应该确定这样的目标: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应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凡是学生能解决的疑难,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突破。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再美丽的笑容也会失去原有的灿烂。教师应时刻不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向往新事物的孩子,只有生动活泼、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才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1.合作学习组合多样化。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合作学习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除了精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外,小组的组合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可打破常规,采用多种形式的组合:固定小组组合,和好朋友自由组合,分层次组合,互帮互助式的组合,随意组合,等等。这样的尝试让我感受到了学生总是对“合作学习”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和极强的表现欲,也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从体验中升华。我在教学优美、抒情的写景文章时,常在学生读懂课文、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做“导游”,这样做既巩固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唤起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使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快乐。
  3.以“演”促讲。表演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这一教学资源。如在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将课堂变成了课本剧表演的舞台,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许多孩子为了表演能成功,便不厌其烦地朗读课文,还动手做了许多漂亮的头饰,表演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我也加入了其中。表演一结束,我便组织学生评价“谁的表演最出色”。在评价中,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了公仪休的特点,以及故事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整堂课中,我完全是一个配角,但学生读起课文、做起练习来却游刃有余。
  4.让课堂“飞出”教室。皮亚杰曾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怨天尤人,而应思考如何在语文课上巧妙开发、利用这一潜力。在这一次次的教学中,孩子们走出了教室,把操场、花园等当做了课堂,不仅满载而归,而且其乐无穷。
  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着的主体意识、巨大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我们要携起手来,给孩子们一个开放的课堂,共同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其他文献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集中精神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地导入新课,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新课程导入的基本原则,又要在微观上设计和操作好课堂导入的最佳程序。    一、新
摘 要: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长儿童的知识,而是创造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如果在发展尚未达到适当水平之前就提早教他知识,对儿童自行探索主动求知的行为反而产生不利影响。聋童只是在听力上有缺陷,心理发展遵循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此,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在聋童康复教育中也能发挥其作用: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的、自发的学习;儿童必须通过动作进行
摘 要: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性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创造思维,所以在科学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从营造民主土壤,强化意识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教给
主体型教学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利用其它的教育手段,对自身进行认识和改造,不断增强自身的主体人格,以成为自主、自知、自控,并能创造未来的人。它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走上了探索主体型教学之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主体型教学,并越来越感到主体型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效果很好。    一、主体型教学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英语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英语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加熟练地应用语言,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初中阶段的教学总目标。  1. 在思想上强化人文素养  教育学家们认为,一旦教学方法触及到学生们的内心情感、意识领域或者精神方面的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