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ovue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为例,作者进行了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历史教学 民族融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课主要讲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进行了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史实。虽然本课内容篇幅较少,线索清晰,但单靠教材提供的寥寥几幅图片及简单的文字描述,会令本课教学十分单薄。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将久远的历史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如在导入环节,我预先播放一段剪辑的配乐朗诵《敕勒歌》,渲染情景,营造气氛。在优美的乐声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在脑海中生成草原的画面,随后提问:这首诗歌描绘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色?那么在这里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草原生活的人们过着游牧生活。之后又出示两幅反映农耕生活的图片,并直接指出这些都是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强烈冲突,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知欲望,自然导入新课。
  二、化虚为实,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资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然而本课教材内容较少,提供的史料有限,缺乏“事实”说话的传统教学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搜集、加工、处理了一批历史图片资料,客观地向学生反映历史面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缩小历史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时代的气氛,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通过自主学习,亲身体验,产生共鸣。
  如在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过渡到民族融合这个环节上,出示《木兰辞》节选,利用课件的相关功能进行圈注,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感知到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民族融合的事例,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示《采桑图》、《烧烤图》、《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等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对比查找,发现“汉人胡食”“胡人汉食”等现象,意识到少数民族在向汉族学习,汉族也在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历史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理解民族融合的概念。这样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同时论从史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
  又如孝文帝迁都的过程,教材中虽有文字描述,但“眼见为实”,我从网络中下载相关视频,直观的声像资料在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智慧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迁都的不易,改革的艰巨,从而树立“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观。
  再如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时,出示搜集的图片资料,如《北魏文官俑》、《北魏帝王出御图》、《胡床》等,表明少数民族在汉化,汉族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得出结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引导学生从知识体系上形成“北魏孝文帝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革,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建构,同时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的历史观,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效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化静为动,提高辨识地图的能力
  历史地图作为解释历史事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地图辨识能力尚未健全,难以全面、有效地分析地图,更谈不上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识图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例如本课中的《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譬如flash等软件技术,让地图“动”起来。先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内迁的少数民族,然后结合动态图,在闪亮有序的标注、红箭头中一一标注少数民族,演示他们从什么地方内迁到什么地方,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内迁后少数民族所在的地区以前是谁生活过的地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同吗?这样在为学生读图做示范,指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拆解”地图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地图背后暗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辨识地图的能力。
  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对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正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之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导、学生参与,活泼的多媒体课程。但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时应注意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避免一味信奉现代教育技术。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其他方法,效果更好,就不必用它。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当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化历史教学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相信历史教学定会不断向前迈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春敏.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对鲁科版必修教材化学二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新授课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进行了实录与反思,比较目前常用的两种教学法的异同。  关键词: 先学后教 探究式教学 同课异构  2014年12月23日,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在霞浦一中举行,五位教师针对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同课异构活动,五位开课
摘 要: 计算思维培养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为了增强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者首先分析了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及程序设计类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当前社会及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大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培养计算思维的可行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示例。  关键词: 计算思维 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目前,计算思维是国际计算机界广为关注的一个
摘 要: 通过班级学习小组的组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探索高效的班级学习与管理方案,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思德加以正向引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班级成绩得以提高。  关键词: 学习小组 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  所谓学习小组,就是将班级学生按照6~8人,根据一定的规则分组,以小组协作形式开展自我管理,互助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
一、移动终端与大数据时代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移动终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goole眼镜、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信息化穿戴技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示教与反示教教室等技术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老师授课的形式。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核心,正确而有价值的教学质量评价是实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移动终端与大数据时代,教学评价改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
摘 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提问 质疑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即使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提问施教,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
摘 要: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将现实生活与课程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生活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内容 生活实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体现
摘 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壮大,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目的是加强新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新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因此,新生班主任首先要抓好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次要抓好常规考核教育,从礼仪、行为规范、法制安全教育等方面引导新生。能否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直接
摘 要: 作者结合多年课改教学经验,以亲身教学经历为论据对“如何以新课改为依托,真正把新课改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从“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基础”、“开发多维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及时做好知识的反馈与检测是新课改成功的重要保障”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 课程资源 教学质量  参加新课改教学十年之久,一路走来,我们不断成长着、进步着
摘 要: 在语文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是一道必做题,虽在出题的方式角度上各异,但无论是全国性的大纲卷、新课标卷还是地方性的各省市卷,这都是一道“必上菜”。  关键词: 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 诗歌主旨  从历年的得分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鉴赏题皆不容乐观,学生要么完全答错得不到分,要么答不全、答题混乱,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读不懂诗歌,读不通,自然就把握不了主旨。  二是学生对古
摘 要: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大都具有“清”的特质。他欣赏的是清景,抒发的是清兴,探求的是清净之理。然而,这“清景”、“清兴”、“清净之理”中都散发着淡淡的“清冷”。孟诗之“清”,即清冷、清晰、清新。清冷是其心境,清晰是其结构,清新是其用语造境。  关键词: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清冷 清晰 清新  一、引言  孟浩然终身布衣,大多数时间都在田园山水中徜徉。孟浩然所隐之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