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格局学语文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语文教学,教师盯着课本上有限的20多篇选文,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练习”,期望通过“一篇”“一本”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许多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后,仍然不会阅读,甚至原先喜欢阅读的后来反而不爱阅读了。语文的格局被我们愈教愈小。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基于大阅读的语文学习体系,引导学生换一种格局学语文。
  一、单元导读,构建自学的格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先学是前提。在高年级段,我们把单元导读作为语文课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单元导读”,学生根据导读,自主学习,主动质疑,个性化地习得知识。
  单元导读分单元目标、阅读提示、质疑问难等内容。我常指导学生采用“一读二画三写四搜五问”的方法。一读:读通课文;二画: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生字、新词、佳句及疑难;三写:识记生字词,在感兴趣、感受深、有疑惑的地方写上批注;四搜: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五问:提出学习中的疑问。
  单元导读,作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囊括了“字、词、句、段、篇”等方面,不仅让学生初步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明确单元主题,了解单元学习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方法的逐步习得,使学生尝到自主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半开放式的导读设计照顾了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学生带着自学的准备参与集体学习。
  二、顺学而导,营造共学的格局
  为使学生的阅读不被教师的“好心”和“认真”异化为“被”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顺学而导,营造共学的格局。
  1.组内展示,自主互助。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互助,让各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同伴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小组交流时,我们欣喜地发现,组内每个学生都在兴奋地展示自学成果,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深刻的片段,交流阅读感悟;有的学生应用思维导图,阐述文章的核心内容;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寻求帮助;有的学生不仅读懂文字,还能进一步体悟文字表达形式的精妙……此时,教师隐身幕后,在组间巡视,既关注小组中的“话霸”“学霸”,又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同伴互助使孩子们体验到分享的愉悦,激起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2.组际交流,优势互补。
  在小组互学的基础上,各组选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第九册教材第三单元“成语故事”时,有的小组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戏,有的小组介绍成语速记的方法,有的小组组织一场趣味成语竞赛……小组之间互读、互说、互问、互评,有游戏,有表演,有讲述,方法不拘一格。教师以包容的胸怀,不断地鼓励,从容地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组际交流,消除了不同小组之间的“短板效应”,学生间语言的交锋、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
  3.适时指导,乐教乐学。
  崔峦老师说:学生的“精彩”源于教师“导学”的功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明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唤醒。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例。课堂上学习小组重点剖析了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但学生往往忽略文章表达方法的妙处。于是,教师抛出话题:“你能看出施耐庵写作上的秘密吗?”学生经过充分讨论,悟出了文章的表达方法:一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动作来写;二是采用对比的方法,凸显林冲和洪教头这两个人物形象;三是写观众的反应,烘托场面的气氛。教师的切实指导丝毫不会掩盖学生“主动学习”的锋芒,潜移默化的引导反而会使学生不仅关注到课文写了什么,还关注到课文是怎么写的。当课堂上呈现出“乐教乐学”的平等开放的良好氛围时,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
  三、拓展延伸,创设活学的格局
  教师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的同时,还须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创造性地重组教学资源,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格局中活学语文。
  以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在学完《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等课文以后,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补充了以“百味老师”为主题的30篇文章,同时,又拓展阅读人教版教材中《我最好的老师》《难忘的启蒙》等4篇课文,教师设计出主干问题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么多老师身上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又有怎样的不同之处?利用这些问题把学生带入阅读中,然后利用文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横向联系比较读。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体验诗歌的韵律意境,领略散文的情境交融……这样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以后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会望而却步了。
  语文学习的更多精彩在万千书库。我们整合、优化图书资源的配置,建立了主题学习馆、班级书柜,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百科书籍、经典名著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爱好,自主选读,此时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由的温馨的阅读,犹如作“美学散步”,不仅可以在西方绘画和雕塑中“散步”,也可以在中国园林、中国诗词以至中国传统哲学中“散步”。学生的眼睛在文字里领略无限的风光,心灵经历诸多情感的体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他们从中找到能够使自己兴奋的元素,找到阅读的灵感,找到阅读的志趣。他们读一首首诗,读一本本文学作品,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而不是为了考试。
  大语文的格局启示我们生活处处有语文。儿童的阅读是从趣味开始的,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千方百计地去阅读,他们会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经典影视、广告设计、网络报刊是他们的阅读资源,商品包装、风俗民情、文物古迹成了他们的“活教材”,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时代脉搏是他们阅读的“无字书”……与生活相融,学习方式也多姿多彩,课本剧表演、诗文诵读竞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竞赛等等,说、讲、唱、演等等,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分享阅读心得,碰撞言语智慧。这是一种自主灵动的阅读,也是一种高度享受的阅读状态。
  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的语文课堂、大量的阅读实践创造了生动的语文学习情境,在多元、多维的空间里,学生换一种格局学语文,就会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论述了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诱发动机、选材以及训练方法之间的关系,对
为有效分析和解决电能质量问题,本文介绍了基于WIFI无线网络的电能质量分析仪的软、硬件设计方案,探讨了DSP处理模块的实现原理;滤波模块可完成滤除最高50次的高次谐波、减少
寒冬已至,打了一个夏季“赤脚”的女孩子们开始怀念起穿靴子的那些日子。即便寒风瑟瑟,MM们也要齐聚街头,各秀其“靴”。靴子的面料更是不拘一格,高品质的皮质面料、仿皮弹力
在美丽的雪城高原.到处飘扬着艳丽的“五色风马旗”。“风马”旗代表着人与天的沟通。白色代表白云.黄色代表大地,红色代表火焰.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江河.它保护着雪域部落的安宁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有重视收集和运用各种有效的信息,才能采用多种适宜的教学手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用教学实例证明,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努力、探索、历练一双双娇嫩的翅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天空中勇敢地飞翔。如何努力用自己爱的清澈泉水,无怨无悔
广东省高校教师群体健康状况堪忧,仅有一成人群基本健康,约七成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课堂,课程实施的空间载体,它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呈现?我想每一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从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再不断实践中得来。  多年前参加市级英语赛课,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4A的Unit 6《Whose gloves?》的第一课时,内容有两个场景,六幅图。开始设计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课件的完美。第一个场景利用声音、画面、色彩,还有FLASH,把Su Yang和Su Hai换衣服的场面做
本文是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通过对海关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制作而成。独家提供本刊,敬请广大企业关注。
【摘 要】通过英语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新增加的内容,因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大任务。本文主要从聚焦语言难点、挖掘文本内涵、拓展单元话题和关注教材局限等四个方面阐述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人文性 语言难点 文本内涵 单元话题 教材局限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与原课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