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ot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说起,指出创造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并结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论述了发散思维、想象思维、辩证思维的培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 辩证思维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战场。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新课标的这段精辟论述贯穿着一个重要思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发展个性、认识自我、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那么,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直觉思维,重视捕捉写作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高度的直觉能力来源于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直觉,重要的在于积累写作材料和提高写作素养,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以下三点:
  (一)注重读写结合。读是接受,写是表达,读和写是紧密相关的两种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注意为写作创造条件。教师在课余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名人事迹、时政要闻,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吸取知识中引起求知欲,又可以从研究他人文章写法中得到借鉴,所以读既为写作积累了材料,又学习到了写作方法,提高了写作素养。
  (二)培养观察能力。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吸取写作材料,如自然界中日出日落,云彩随风漂浮;树木枝叶在微风中婆娑摇曳;海上浪花飞溅;林中小鹿奔驰,燕子翻飞,鸟雀啁啾,领略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美,才能使学生积累生活中美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捕捉写作灵感。就写作来说,直觉思维常表现为写作灵感。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二、培养发散思维,重视训练求异性作文
  
  抛弃习惯性思维,遇事从多种角度和多种方向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考虑多种因素,想象各种可能,依靠直觉和逻辑进行判断、筛选,这就是发散性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刚跨入高中的新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作文审题中,往往是只囿于一孔之见、一条思路。运用发散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发挥思维的活力,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开拓学生思路。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题作多向分析、立体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就有比较,结论也就容易深入,同一个题目、材料,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我在给学生上作文课时,指导学生以“雪”为主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三个以上的主题。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效果较好,有的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有的赞美雪的滋润万物、昭示丰年的奉献精神,有的鞭挞雪的虚伪懦弱、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
  
  三、培养想象思维,重视训练想象性作文
  
  想象思维是“作文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象力丰富与否关系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作文实践和作文训练中想象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作文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对原文进行改写或扩写。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四、培养辩证思维,重视训练思辩性作文
  
  文章总是思想的外现。多年来高考作文格外注重文题的“思辩性”,因为思辩是人立身处世、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它直接决定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掌握和运用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刚钻。思辩性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辩证的说理能力,这三者之中,辩证的说理能力又是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深刻体现。一篇文章,观点必须明确、正确,这是前提,但如果缺乏辩证的科学的分析,要获得高分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篇文章能否说明道理和表现哲理,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的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愈到现在,趋向愈加突出。可以说,对学生要求辩证分析,体现哲理的思辩能力的考查,一直体现在高考作文命题之中,这是不变的主题。举个例子,2003年高考作文是围绕“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的话题来写,有一篇题为《感性、理性、认知》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两段文字: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大行其道,而“9.11”事件则是其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部分国人则拍手称快,疾呼“大快人心”。
  何以至此?难道只是美国佬对我们的一贯压制,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轰炸我驻南使馆,难道只是因为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抑或是民族心理的总爆发,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感情上的疏远,造成了极其肤浅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感情用事。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同为爱好和平的人民,生命的失落应当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惋惜与同情。用理性去冲破感性的牢笼,真正地认知事物,规范自己的心灵。
  这篇作文之所以被评为优秀作文,就在于它具有浓厚的思辩色彩,作者站在世界和平的高度,对国人关于“9.11”事件的看法作出辩证的分析,观点具有启发意义。正是这种新观点、新认知,才使本文有了回味和深思的空间,才使本文从众多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训练思辩性作文。这方面,可以以高考话题作文为重点。此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积累与素养是创新的基础,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至于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其次,要引领学生关注时代,积极思考。我们现在有许多老师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弥补学生的这些不足,诸如课前演讲、课后练笔、剪报办报等等。如果我们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时,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用自己的话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提倡写“自我”,用“我”眼、用“我”手,写“我”思、抒“我”情。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就会感受到许许多多的“新思想”,就会遇见一个一个“活泼鲜跳”的充满个性的“人”,就会产生许多深刻的人生感悟。这些,都是提高思辩能力的鲜明体现。
  总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尤其是在今天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从这一点说,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意义就远非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的问题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语文老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发散思维创新、收敛思维创新与作文.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0年1-2期.
  [2]崔泽华.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训练.吉林课程改革,2006年第1期.
  [3]贾文杰.作文创新的三种方法.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8年1期.
其他文献
随着对声乐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歌唱心理学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良好的心理调控可以使声乐教学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心理调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心理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摘 要: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当关键。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说明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德育 语文教学 特点 渗透    新课程标准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语文更强调知识能力和学
职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方式,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尤为明显.本文简要探讨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以及针对该特点对大学生加强引导,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合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写作是作者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将知识、思想、观点、态度表达出来,把心中之意化为笔下之意。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给小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的人。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
本研究以艺术专业大二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利用SPSS 13.0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水平较低.在
结合体育运动本身特点,利用体育中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院校作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应该把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上,而音乐教育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不可取代的,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预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自主合作,师、生、文本三者之间充分对话的教学环节,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 主动 互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但是近年来的音乐审美教育脱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师美学修养的普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