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形成一条有效的朗读指导途径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作的一些粗浅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地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例如,我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真正有感情地朗读,绝不会是“喊”着读,一定是入情入境地“美读”,是为了品位文章意蕴的较輕声地读(尤其在集体朗读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让学生能充分地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1、“戏剧化”的朗读
  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或动物某些动态的场景或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启发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也是非常有效的。所谓“戏剧化”的朗读,即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都可以随文章描写的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小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必定是极其丰富的。
  2、张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还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让学生融入进了诗人所描画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诗句时,自然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其实,这在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是会自然发生的。这样就实现了品读、美读;这样的读,就成了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理解的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课文解读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天长日久的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普通话水平、朗读逻辑重音的处理习惯成自然,断句和停顿成习惯,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多样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我通常使用以下几种形式的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这可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分组比赛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拔之后来加深印象。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因为这是一则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通过对剧本台词的阅读品味,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角色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又促进了朗读。学生的朗读也非常积极,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思促读。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时就要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四、教授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
  1、停顿:(1)标点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作了很好的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最长。(2)词语的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3)情感的停顿: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后并没有停顿标点,但如果停顿长一点,就更能体现革命烈士甘愿为后代而牺牲自己的祟高精神。
  2、重音:(1)词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有重、轻音之分。如“哆嗦”,“哆”字重读,“嗦”字重读;而在“打哆嗦”中“打”重读,“哆嗦”轻读。词语一般是前一个字重读,如喜欢、慈祥、檐子等;如果词语的结构是偏正式,如红花、青草、蓝天、白云,一般后一个字重读。(2)句子:往往重音放在“怎么样”上。如:她的舞跳得真漂亮。(3)根据朗读内容确定能突出中心、表现主题的词语重读。如:“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孔子游春》)重读“更浓了”,景浓加上情浓,意更浓了。
  3、快慢: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
其他文献
物理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幽默艺术则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
[摘 要]《诗经·氓》中“复关”一词,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地名说”、“地名借代人名说”、“车厢说”等几种。通过对上述几种说法的考辨,查阅古籍,从行文顺序、春秋时期的婚约制度、语法结构、相关古籍运用及民间使用习惯等方面加以探讨,认为“复关”的确切词义应是“适合婚配的复函”。  [关键词]复关;词义考辨;适合婚配的复函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建设和学生的性格都有重要的影响,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要充分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应注重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在长达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十分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  新生刚入学的这一学期,是最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必须围绕这条主线进行。为达此目的,我对小学音乐课教法进行一些大胆的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效果。我的做法主要是:  一、边听音乐边做画  音乐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激发了创作灵感,从音乐中得出了新的创意。我在教《大海》这首歌时,也让学生进行了边听音乐边作画的尝试。我
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方案论证 ,选择了美国品尼高 (Pinnacle)公司的MediaStream视频服务器作为其硬盘播出系统的硬件核心。该项目是国内首次将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Pinnacle视频服务器应
为实现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在地面的演示验证,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高精度X射线脉冲星仿真源.该仿真源由模拟调制信号发生器和栅控X射线球管组成.模拟调制信号发生器根据脉冲星标
经常有学生说:“我上课都能听懂,可到做作业时就不知怎样下手。”究其原因,是此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能用自己的思考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主要是这些学生缺乏解题的“悟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悟性。  一、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悟”设置环境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思维是遇到问题时才产生 的,教师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革命,它以逼真的立体再现、动感的音响效果而备受小学生的青睐,应用在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从事多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且在信息技術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做了大量的尝试,认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语文教
[摘 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患“情感冷漠症”的普遍性,是在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形成的,那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去感化,还原一个乐观进取的中学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教学 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是引导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