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编写内情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ch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为工农兵大学生编写的《艺用人体结构》教材,为集体署名,真正作者却云遮雾障,编写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功到垂成时编写者忽受“抬举”,转岗去“上旺组画”。大幸这本教材出版后成了“魔法”教材,为抱有艺术理想的海内外学子,开启速成人物画技法直通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术人才。
  国画大家方增先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将4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首次完整地呈现。
  在浙江桐庐,我编写过一本教材,是我在人物画教学上的一次探索与创新及美术教育思想的总结。
  接受任务
  1971年7月的一天,天空湛蓝,万里无云。
  据上级指示精神,发展农村开门办学,我们浙江美院迁校至天目山麓,即桐庐阳普。我院于分水镇阳普乡兴建校舍。所有教师都需参加院校基础建设——重新建造学校。建校时繁重的体力活儿,是雇用农民帮忙干的。稍轻的活儿,由教师干。拿画笔的教师,一下子拿铁锹,有点不适应。因为缺乏干基建工作的经验,一位教师在指挥运送石子的卡车倒车时,现场指挥失误,没看清地面有坡度,一个劲“倒倒”,结果卡车失去平衡,突然底朝天,把他直接扣在货物车厢下面,所幸毫发未伤。发生惊险一幕,立刻成为当地最大新闻,妇孺皆知。
  我和其他编教材的教师驻扎分水镇,上课,参与编写素描、速写、解剖、连环画等教材,还要参加院里组织的国内外形势报告会(当时没有电视,信息全通过广播和开会学习获得),因此我没参加建校劳动。院里需要画应景的、政治题材的人物画,任务接连不断,在桐庐,耳目之所接,除了山,就是水。放眼四周,芳草蔓地,绿木参天。夏日灼热的阳光下,石头也跟着鲜亮起来。我和教授文学的老师、诗文造诣高超的章祖安为知己,同客居天目山,又同崇尚诗词,性格亦散淡超脱,吃完晚饭,时常一起外出散步徜徉,迎着习习凉风,饶有兴致大谈古诗词。有一次,突然他有所感悟,快然一吐:“现在其实是最好的时辰,没有教学重压,享受着青山绿水、柴门一闭斜阳里的景致,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吧。”
  不久,编写《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的任务下达。当时情景是这样的:我们招收的学生是大学分配招生名额到地方,通过基层的选拔、推荐才进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大都有一定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但未经系统的绘画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理论方面也欠缺。校领导考虑后决定抓教学质量,编写一本人体结构图谱作为教材。于是决定专门组织人员编写一本让这批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人体结构图谱,目的是为了讓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绘人物画之技法。
  那天,他们直接把我找去,说活学活用的最积极分子,为什么就画不好人物画,这个事情令人费解,也使我们很困惑。你业务本领过硬,又是中青年教师骨干,工作经验丰富,故派你和另外两位同志为他们编写一本人物画的教材,尽快为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并指派我担当主要的编写任务。我表态说,我保证编写的教材能给他们帮助。
  当时都是组织上指派任务。而那时,大家都在努力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三位教员临时搭建了“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编写小组,各自有明确分工。组长由解剖老师担任,负责解剖方面的示意图及政治把关。我为副组长,与一位组员主要负责透视和人体结构方面的技术活儿。我负责的人体结构之构成,是教材中的关键部分——指导理解人体形体之结构,便于学生掌握与记忆。
  解剖实验
  对于编写要求,院方说得较笼统,并无具体方案。毕竟他们业务不太熟悉,谈不出什么具体指导意见,只问了句,你有什么要求吗?因我读过米开朗基罗的生平,其间有一段他在开创科学方法的绘画时,曾偷窃死人做解剖的传说,很想搞清楚米氏当时用的什么特殊办法。正巧谈话时在他们办公桌上看到一本米开朗基罗的俄文版画册,于是抱着求答案的心态及了解人体结构和解剖构造之间的关系,便顺口说“要编写好教材,我想能进行实体解剖的研究,假如院里能提供方便的话”。军宣队听到我的建议,先是一愣,后说,“我们讨论一下再答复你”。
  编教材就是一种科研活动。很快院里的回复来了。于是,我被安排去浙江医院解剖室,进行美术解剖学的科研。我匆匆赶回杭州,专程奔赴坐落于灵隐路12号的浙江医院。它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毗邻杭州植物园,是省级干部医疗保健医院。
  那日,我拿着赴该院体验生活的介绍信,上门道明缘由。他们诧异地上下打量一番我,见手续齐全,就放行了。
  每天深入到解剖室,整个房间都是福尔马林的味道,里面各种人体组织都有。这些都是捐献的遗体,有干的组织,也有浸泡在药水里的。有一些因为在柜子里搁置时间长了,肌肉萎缩变成咖啡色。
  因带着学习研究的心态,我较快适应了环境。医院专门派一位资深的解剖师,一样一样把人体标本取出:手、脚等等,不厌其烦。我仔细观察,有光是头骨的,也有连着肌肉的。凡各个部位转动时的形态、肌腱的变化等,都无一疏漏地作了研究,发现人的皮肤下一般都包裹着比较厚的脂肪,比想象的厚多了,尤其女性的脂肪层最是厚实,就像包裹着厚棉袄似的,外观时因皮肤遮挡而看不到了。他们还帮我找肌肉样本中分离出的具体肌肉。我琢磨后对着摹下一骨一肉一腱,把肌肉和骨骼画在画稿本上,全部用铅笔勾线。
  解剖科研约月余,我带着资料返回天目山。编写教材时我首先考虑要针对性强,确保编写质量与实用性,简易能学。再者是尽量让初学者缩短无效时间,快速掌握实用人物绘画技法。本着这两点,我快马加鞭,按照计划开始着手绘草图,先把报纸大小的白色新闻纸对半裁剪,然后一笔一笔将各种姿势的人体动态画面精准绘出。为赶时间,我争分夺秒地干。遇到夏季台风,房子漏雨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编写进度,为此,在编写过程中,我晨起眼睁开,除日常解手、食饭,几乎没离开过案桌。睡梦中,忽然来灵感时,马上起身,睡眼惺忪中摸来笔与纸,把它们记录在案。我们那儿经常停电,不能画画,只能借助蜡烛光写文字稿。还有其他工作急办,不得不暂时停下编写。我心中就一个念头: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编写好教材。   这是我对人体结构的了解研究最细致最深入的一次,使我颠覆了原有课本上的概念性人体结构知识。通过观察实体标本后,纠正了许多以前想当然的错误,把解剖平面画、概念化的传统教学,转为立体形象的教学图谱。而我对人体结构的每块肌肉,骨骼、骨骼肌、脊椎,肩与臂,髋和大腿,以及人体外貌和内部构造的复杂性,有了整体而透彻的了解。
  正因為在熟练掌握人物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人体解剖实践分析,使我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对人体结构有了新的诠释与感悟。
  90年代有评价说我的人物画精准,有血有肉,大概与这次奇特体验“个案”有直接关联。
  半途调岗
  我们编写教材历时半年有余,把编完的教材送去院里。院里根据编写内容,作了重新拆分,筛选出我编写的作为出版《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占据整本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这样的比重是出乎我意料的。关于透视部分的内容,他们经讨论,认为不适合并在一本教材中,拟准备另外出版一本《绘画透视知识》。此教材于1977年正式出版。
  人体结构图谱内容,大致分了六章。第一章:概论。主要有基本术语解释、人体比例、人体外形划区、人体解剖结构、人的形体结构、人体的对立统一规律。第二章:头部。主要有头部基本形与比例、头部解剖结构、头部形体结构、五官、头部的类型与特征。第三章:上肢。主要写上肢基本形与比例、上肢解剖结构、上肢形体结构、上肢关节、手、上肢的几种动态。第四章:下肢。主要有下肢基本形与比例、下肢解剖结构、下肢形体结构、大腿、膝关节、小腿、脚、下肢的几种动态。第五章:躯干。主要有躯干划区与比例、躯干解剖结构、躯干形体结构、脊柱、颈部、躯干的男女特征、躯干的几种动态。第六章:动态。主要有“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重心、重心线、支撑面;动态分析。还有一个附:衣服的结构与衣褶。
  我一向做事严谨,计划在原图上再画一次,作为精加工,可以更正确、更生动,也更符合艺术的高标准,以保证质量。奇怪的是刚把草图用晒图法晒出,就被领导找去,又请坐,又斟茶。他和颜悦色,说你的任务完成了,回去后把手上的工作做下移交吧。有项“上旺组画”工作,大家都说你去做比较合适。我们请你去任组长,组员由你挑。还说“上旺组画”工作可回美院画室进行,那里不会动辄停电。于是,我领了任务,邀请卢坤峰等一起改画去了。
  当时人的思想比较单纯,领导叫转岗,我没多想,就把研究整理编写的教材全部移交。政治学习是当时的日常生活,新任务以前都要学习。我学习结束,即赴新的岗位履职。
  “上旺组画”是指上旺村的农民画了一批组画,有忆苦思甜,也有生产建设,还有批判资本主义的。当时这批画要拿到中央去,而画为村民所作。于是他们找到美院请求艺术加工,美院就找我,由我负责组织同事重画一遍,然后送往北京。因既不是专业画家的作品,也不是农民画,结果被退回来。
  这期间,我和卢坤峰、姚耕云共同合作国画《毛竹丰收》,竟一炮打响,并由浙江新华印刷厂制成1973年年历。1972年2月28日经中美双方反复磋商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不久,中国代表团出访联合国,携原作作为国礼,赠予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编写教材接近尾声,因调岗了,有人为我惋惜,而我觉得教材编得好才最重要。但书其实没有按照我的要求编好,这是很遗憾的。“文革”前我就有个教学框架:结构不是解剖,它是根据需要而概括出的结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规律,在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规律。据我所知这个问题教材里没有解决,把解剖当作结构的习惯思维成了这本教材的遗憾。
  现在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实际上放弃了结构素描教学,以至于后来学生造型能力显著下降。这个遗憾就更深了。
  洛阳纸贵
  如今重视知识产权,且有法律保护。从前集体署名很普遍,各种各样版本均有。
  上交了编写好的《艺用人体结构》初样就杳无音讯,所幸这份完整的草图由他人用钢笔仿制后出版了,未石沉大海,真是大幸!而原图却从此踪影不见。有人说,在院里的档案室。
  教材添加语录是领导与编辑之间的事情。当时加语录并不是领导意志,是教材组开会讨论的,说是为了学生好,如果有毛思想武装,工作一定会做好。我虽然觉得有点不舒服,也没有什么证据反对。
  有传说,关于此书绘一组图、插入一段语录之事,不知怎么被时任中央主持文化工作的最高领导知道了,可能她觉得这种排版不妥或别的什么原因,道:“你们编教材太别出心裁,別搞得那么庸俗化。”而据我所知语录不用是“九一三”以后,上面有指示,不相关的文章少用和不用语录。当时一下子报纸上语录都销声匿迹了。有关传说是误传的,十有八九是假的。
  关于此事我也不想多谈,因为都是往事了。至于后来人家抄袭我编写的教材出书,说明我编写的教材有亮点,也不必紧追不放。
  本教科书于1971年底完成编写,1972年2月晒出蓝本,分上下两册。封面标题为《人体结构造型》(教材初稿),底部有一行特别且醒目的署名:浙江美术学院教学连。
  漏说了,我拿到的稿费总计为40元人民币。
  1973年11月该书书名易为《艺用人体结构》,署名为浙江美术学院绘画教材组编写(教学连已撤销)。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大32开。书名、署名与晒图版书名、署名相异。
  时间是一面镜子,会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书一面世,新华书店几乎售罄,一时洛阳纸贵。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它突破原专为工农兵编写的教材设计框架,成为无需专业基础、想学人物画的业余爱好者的自学成材的大众型普及教材。本书最早书名叫《艺用人体解剖结构》,“结构”两字是我亲手添上的。出版时,其中的“解剖”两字被删除,名曰《艺用人体结构》。之前出版物中,有关于艺用人体解剖的书,但并不是《艺用人体解剖结构》。关于人体结构,我将于今后详谈。
  1974年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工农兵大学生美术作品选》等,发行数远未突破我编的那本《艺用人体结构》。自从第一次印刷后,1974年、1975年、1977年接连不断重印多次,孔夫子旧书网均能查到。而多次重印原因是我经过人体解剖实践,加上综合运用了我曾提出的艺用形体结构学理论,再经归纳总结分析,探寻出一条使国画人物画教学速成途径。
  听学生说,有关这本教材的绘人物画原理,至今艺校授课仍在沿用,可想而知影响面之广,特别是针对艺术青年的人物绘画入门,有奇效。只是它投胎于特殊岁月,又是以集体编写冠名,而这样的情况,当时是盛行的。已经没有精力去挽回损失。我讲述这件曾经发生的真实的事情,并不想追究什么,只是供后人研究时作参考吧。
  1972年,我院搬迁回杭州原校址。
  粉碎“四人帮”,1977年恢复高考,这所美术名府又走上了正轨。
其他文献
作者石湾为作家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他撰写的《下文化部 “五七”干校的日子》一文是亲历“文革”五七干校生活的一个缩影。所谓的干校,是知识分子身心受难之所,中国曾有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曾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石湾与文化界前辈陈勃、蔡若虹、吴祖光等艰难地度过了那段沉闷又荒唐的岁月,以真实的笔触还原那段受虐的历史。本刊将分三期刊登他的全文。敬请关注。  下干校基本上是“连锅端”  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莫过于青
期刊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日本公开向中国发动军事进攻和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的开端。事变发生之后,身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东北边防长官的张学良没有下令抵抗,位于守土第一线的东北军没有实行过有效的抵抗;而一直以“民族主义”标榜的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不仅事变之前没有任何的准备,事变发生之后既没有宣布也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意义的抵抗,所提出的“不抵抗、不直接交涉、诉诸国联”政策和蒋介石本人的引咎下
期刊
孙鼎(1908-1977) 字师匡,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工程系,创办上海新安电机厂,该厂规模是当时全国私营电机厂中最大的一家。1956年1月,他在锦江饭店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共餐。1960年2月,他捐献31件历史文物给国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褒奖。1961年2月,他调任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副总工程师,为我国机电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他还曾担任民建中央委员。  孙鼎先生长我五岁,因家风熏染,他钟
期刊
提到王造时,人们可能首先想到他是“七君子”之一,而他在1949年后的命运沉浮,早已成为一段尘封记忆。近年来,随着知识分子研究热的兴起,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被历史遮蔽的光芒才重新闪现出来。王造时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人物,他从名重一时、大胆敢言的民主斗士到斯人独憔悴、“检讨等身”的“罪人”的人生变幻,引发了一批研究者的关注。本刊曾于2000年第3期、第4期,2001年第5期、第
期刊
《金仲华自尽前后》,由于是亲历者所作,其可信度因此也就比较高。读完此文,笔者总的感觉是实事求是。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写了1967年2月7日上海人民公社成立后金仲华致“文革”权贵张春桥的表态信。一般来说,如今一些回忆“文革”的文章,写到迫害老干部,或与“四人帮”对立面的人,都会避去这一类不甚“光彩”的细节。二是金仲华和蔼可亲朴实背后的性格上脆弱的一面。另第25页右下方“1968年10月1日,金仲华参加
期刊
年轻时品味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赏其对仗巧妙,而无别的感受。1980年后“文革”中遭洗劫的字画有少数几件劫后“归来”,面对着睽违多年的旧物,心中忽然冒出晏词,对诗句竟有新的联想和感慨。不过本文想谈的,却非抄家发还之物,而是曾被抄没、后由两位前辈重新书写的诗词,其令我尤生“似曾相识”之感。这,说来就有点话长了。  “嘱为重书,即书以应”  事情要从先叔俞征谈起。他字兰石,1938
期刊
《世纪》杂志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我的《父亲杜宣记录的毛泽东一次讲话》,读后发现有几处错字: 第12页左栏第5行“1962年起,我父亲……担任亚非作家常设局常设代表,驻在科隆坡”,“科隆坡”应为“科伦坡”;第14页右栏最后一段 “杜宣(1904-2004)百岁诞辰”,应为“杜宣(1914-2004)百岁诞辰”。另外,第15页殷之俊《关于“七十三,八十四……”及其他》一文左栏第2段“孙苏沦
期刊
编者按:1988年,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公开发行的世界人体摄影画册《世界人体摄影》在上海出版,引发了洛阳纸贵的抢购风潮。这本书从策划、编辑到最后问世,整个过程虽没有遇到明显的阻滞,但它抓住机缘,勇敢地冲破禁锢,给当时中国摄影、绘画等艺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震撼。刘海粟先生在该书的序言说:“在这些人体上,展现出大自然的奇观,折射出大山、平原、沼泽、沙漠;即使是女性人体,也被表现得博大宽厚,闪烁着地母生养一
期刊
杜维善(又名杜颢)(1933-),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1949 年5 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 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作,后致力于古钱币研究,享誉海内外。自1991 年起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陆续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并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期刊
恩师史存直先生(1904-1994)离开我们已23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不时浮现在眼前。  有幸跟随恩师学习音韵学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1958年。我那时刚进华东师大中文系,就赶上“教育革命”,我们系全体师生到嘉定县“开门办学”,教师分配到各班,边劳动边教学。一天,有位老师与我一起在田间拔草,他看上去50岁左右,中等偏高的身材,瘦削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玳瑁边的眼镜,镜片后透出慈祥而又带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