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亨中父亲最重气节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asdf3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维善(又名杜颢)(1933-),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1949 年5 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 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作,后致力于古钱币研究,享誉海内外。自1991 年起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陆续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并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作为目前唯一健在的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先生的传奇家世和成长背景引人瞩目,其古钱币研究与收藏亦是卓有成就。由其口述、董存发先生撰稿的《杜维善口述历史》一书已列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第四辑,预计2017 年出版,敬请期待。本刊从2017年第1期开始选载部分,作为一家之言,供读者参考。
  蒋介石拜黄金荣为师,
  黄金荣张啸林都不在帮
  大哥的儿子杜顺安以前写了一篇文章,说蒋介石在成名之前,曾经拜我父亲入帮,拜师的帖子是写给我父亲的,后来这个帖子不翼而飞。
  但是,我不这样认为,蒋介石是拜黄金荣为师,不是我父亲。我见过黄金荣,早期黄金荣的影响很大,是老大,后来不行了。所以,蒋介石多数情况是拜黄金荣的,从辈分年龄上讲,黄金荣是要比父亲高的。我说的辈分年龄,不是指的帮会里的辈分,是指黄金荣的年龄比我父亲长,出道也早。
  还有一点,就是上海当时的很多事情都是与法租界有关系的,当时的法租界,张翼枢和黄金荣,都是很有名气的。法租界的很多事情,张翼枢很清楚,他做过法国哈瓦斯通讯社远东分社经理、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黄金荣是“包打听”,就是密探一类的。这两个人我都见过,我和张翼枢很熟的,张翼枢有点文人书生的样子,黄金荣吗,一看就知道不是文人样子。黄金荣和顾嘉棠、叶焯山都是一样的,非常注重“义”这个字。现在张翼枢的女儿在美国旧金山,从她那里还可以了解到她父亲、黄金荣和法租界的事情。她的后代可能也不曉得这些事。
  再说了,蒋是拜的黄金荣,但黄金荣又不在帮!所以说是莫名其妙的事情。他是法租界巡捕房的头头,是当时很有身份地位的人。他不像我父亲是十六铺码头水果店里的小伙计、穷光蛋。那个时候从小混混开始的,多数有可能在帮。所以说,蒋介石入帮,就是为了利用帮会,守不守帮规无所谓,反正是利用帮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了。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黄金荣不在帮,但是他一直开香堂、收学生,桂生姐就一直反对他这样做,这是帮里的规矩,违反帮规,要杀头的。还有,张啸林、桂生姐也都不在帮。在上海的三大亨中,只有我父亲是真正在帮的!
  章士钊说不要让蒋进上海,他是在利用帮会
  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快要进入上海的时候,章士钊找我父亲,跟我父亲说不要让蒋介石进入上海,因为章士钊倾向于共产党。就这件事情,陆京士很不高兴,因为陆京士是国民党,倾向于蒋介石进入上海。当然,后来我父亲没有听从章士钊的意见,他站在了蒋介石一方,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憾事。
  早期的很多人都是在帮的,比方讲,孙中山早年加入洪帮,黄兴也是洪帮的。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那在青帮辈分是很高的,蒋介石对他都很恭敬的。蒋介石加入青帮,主要是利用青帮,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守青帮的规矩。按照青帮的规矩,是不能够随便杀人的。洪帮也一样,不能随便杀人的。蒋介石枪毙了多少人啊!就是这一点,他就没有资格进帮。
  戴笠杀张啸林是与我父亲商量过的
  我父亲与黄金荣、张啸林拜过把兄弟。我父亲是最讲兄弟义气的,但戴笠做事情很绝的,这是戴笠做事的风格。他要暗杀张啸林,与我父亲打过招呼的。但是商量这种事情是最麻烦的,你点头还是不点头呢?你点头,义气方面打折扣了,你不点头,说你不爱国。一个忠,一个义。所以,当时我父亲干脆不发表意见。之前,我父亲是多次劝说张啸林,叫他走、去莫干山度假。可是他不听,他不走,他要做浙江省省长,最后,被他的部下侍卫长林怀部刺杀了,这是戴笠命令上海的军统干的。
  张啸林出事情的时候,我正在家里,隔壁打电话过来说,张老板出事情了,因为我是张啸林的干儿子,我就赶紧过去了,看到张啸林的尸体倒在地上,旁边流了很多血。他的儿子张法尧不在,我父亲那时在重庆也不在上海。他的这些后事由他的徒子徒孙帮助料理的,那个时候,还是按照老法在公馆里摆灵堂,棺材停在家里,停了很长时间,但最后葬在什么地方,就不知道了。其实,张啸林很笨,他如果跟我父亲一道去重庆,就没有这个下场了!
  张啸林被他的侍卫长杀了以后,张家就剩孤儿寡母,儿子张法尧在国外。张啸林的太太,就是我的干妈,叫什么名字我记不起来了,但很漂亮。后来张夫人就一个人生活,一方面她自己也有些积蓄,另外,我父亲也接济他们。他们只有张法尧一个儿子,那个时候的习俗是子孙满堂,才是最风光的事。张啸林在外面并不是花天酒地的,他就讨了一房太太,就一个儿子。他欢喜抽大烟,是他的嗜好。他一门心思就是想当官,想当浙江省的省长。这是一个人的缺点,一个人有了利,就想要名;有了名,就又想有利,这是连在一起的。
  这一点,我父亲比他聪明。我父亲不太在乎名和利,他更重气节。他的利多得很,实际上,我父亲不在乎钱的,他有多少钱,估计他自己也不清楚。我父亲曾说过:“有钱不是看银行存折有多少钱,而是看你怎么样用钱。”他对名也无所谓,他的很多头衔是别人硬塞给他的,有的是为了用他的名声和影响力,他最在意的是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的头衔。
  再说张啸林死后,张家后来就没有什么影响了。他们唯一的儿子张法尧在法国学习,不在上海。张法尧是公子哥儿、学法律的,回国后,还找到我父亲帮忙找工作,我父亲也的确帮助他找了熟人。有的书里说,我父亲去找蒋介石说情,为张法尧安排前程,这是没有的事儿。张啸林后来成为汪伪政权的汉奸,被军统处死,在这样的民族是非问题上,我父亲还是很明白的,所以,不可能为一个汉奸的儿子去找蒋介石,事实上,蒋介石也不可能见一个汉奸的儿子,这是常识。   其实,我父亲是找的郑毓秀帮忙。郑毓秀那时是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做过律师,当过法租界第二特别法院院长、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她跟我父亲是好朋友,按照陈定山在《春申续文》“郑毓秀炸良弼”一文里介绍,郑毓秀早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派袁世凯带兵镇压革命党人,武昌的革命党人岌岌可危,郑毓秀与李石曾(国民党元老)、唐家桢(郑毓秀的姐夫)一起策划了炸弹炸死清朝主战派良弼,打击了清政府主战派的气焰,革命党人得以喘息,最终逼迫清政府下诏退位。但是,当时的人们只知道唐家桢炸死良弼,不知道李石曾和郑毓秀也参加了爆炸案。陈定山是根据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口述写下了这篇文章,吴稚晖对郑毓秀的赞誉是“巾帼丈夫吾当以郑毓秀为巨擘”,按照陈定山的说法是“李石曾先生主行动,唐家桢主军事,郑毓秀主联络运输”。炸弹就是郑毓秀在天津制造的,并运送到北京交给唐家桢。后来,郑毓秀担任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陈定山还说到我父亲与郑毓秀关系很好。郑毓秀当时很有名气,有很多传说,说她像女飞侠一样的。确实,郑毓秀很有男人气质,但不是女飞侠,也不像孔二小姐一样穿男装,只是性格气质像男性,按照陈定山的话是“实热忱爽恺,有古侠士之风焉”,我估计在这一点上,郑毓秀可能与我父亲有相似之处。所以,我父亲就介绍张法尧去找这个“巾帼英雄”郑毓秀帮忙,具体怎么帮的,就不晓得了。后来,张法尧也没有什么表现,他很早就生病走掉了,相当早,应该是在解放前。从此,张家就彻底败落了,主要是家里没有人了,张啸林也没有二房什么的,只有张法尧一个儿子。
  三大亨在抗战时的不同表现,民族气节表现最好的是我父亲
  日本人攻打上海的淞沪战役后不久,上海就沦陷了。黄金荣、张啸林和我父亲,对待这些问题,各自有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结果。黄金荣继续留在上海,但没有与日本人和汪伪政权合作;张啸林干脆就当了汉奸,成为汪伪政权的帮凶;而我父亲,始终没有屈服于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抗战,在这三个人当中,民族气节方面表现得最好。
  黄金荣呢,很多人认为他没有气节,因为他始终待在上海,一方面是年龄比较大了,不愿意离开上海、四处流浪。另一方面,他觉得在上海混了这么多年,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见过,什么人都见过,还怕谁呢?对他来说,日本人和汪精卫都没什么可怕的。当然,他呆在上海这么多年,日本人和伪政权通过各种方式威逼利诱、软磨硬泡的,他最终都没有为日本人和汪伪政权服务,在当时还算保了晚节。
  那么张啸林怎么样呢?张啸林这个人一心想当官儿,梦寐以求地去当个浙江省的省长,不惜当了汉奸。当军统的戴笠要暗杀他的时候,我父亲曾经多次劝他,不要为汪伪政权服务,但是他不听,一定要想当个什么浙江省的省长,所以,最后死在了军统人员的枪口下。
  三大亨中只有我父亲喜好赈灾,帮助苦难的人。黄金荣小气得很,他才不会去赈灾的。我没有听说过、也没看见过黄金荣、张啸林他们主动做过赈灾的事情。当然不包括我父亲邀请张啸林登台演出募捐的事情,那是看在我父亲的面子上,而且张啸林也欢喜京戏。张啸林是军人出身,是个粗人,枪打得很好;但他喜欢京戏,喜欢登台演出。他在唱窦尔敦时要开脸,就是金少山给他“勾”的。金少山到他家里去跟他要钱,他就骂呀!臭骂一顿,骂完了,就给钱。金少山说,我每次去就是等着骂,不骂就糟糕了。我还没听说过有人说我父亲是个粗人,我父亲欢喜人家叫他杜先生。没有人叫张啸林张先生,他欢喜人们叫他张大帅。黄金荣呢,欢喜人们叫他黄老板。
  在当年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风风雨雨之中,黄金荣、张啸林和我父亲,在所谓的这三大亨之中,核心是我父亲,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在抗战之前,他还没有发展起来,影响还没有那么大;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逐渐失去了影响力,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把我的三哥杜维屏抓起来的事,其实就是做给我父亲看的,虽然最后我三哥被放了出来,但实际上蒋经国和我父亲已经产生了矛盾。当然,对于我父亲来说,这段历史不是主流,仅仅是一个插曲而已。所以我父亲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在抗战前后的十几年里。在这些年里,他为抗日救国,组织和参与了很多的抗日活动,积极为抗日募捐,当然也包括协助军统和当时上海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进行合作,铲除汉奸,比方讲,刺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傅筱庵等。我父亲还协助国民政府将上海地区和内地的物资进行交换,也就是沦陷区和国统区之间的物资交换。这些物资交换,在抗战艰难时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这些事情是由我父亲的老朋友,也是他的重要谋士之一徐采丞,我们都叫徐伯伯,主要负责办理的。徐采丞是有名的日本通,他实际上是我父亲专门留在上海的重要骨干,他跟当时上海的驻军和日本的高层有很多往来的,他按照我父亲的要求,具体实施物资交流计划和救助沦陷区重要人士的计划。
  按照徐铸老的说法,1947年,在我父亲六十大寿时,作《杜月笙六十大事记》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先生与戴雨农(戴笠)将军,多年苦心组训了抗日地下部队。”章士钊用古奥的文言文为我父亲撰写了“寿言”说:“卢沟变起,海内震动,未达三月,敌席卷千里,浸不可测,于是相持共八载。顷之,强敌一蹶不振,肉袒请降,此操之至贤,导之使然。之二三君子者,其谁乎?吾重思之,其此人不必在朝,亦不必在军,一出一处,隐隐然天下重焉。……战事初起,身处上海,而上海重;战争中期,身处香港,则香港重;战争末期,身处重庆,而重庆重。舍吾友杜月笙先生,将不知所为名以寻。”这恐怕是对我父亲在抗日期间,积极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在沦陷区进行抗日救国,组织国统区与沦陷区的物资交换,章行老给予的最高评价了。据徐锦文在《京剧冬皇孟小冬》一书里讲到,这篇章行老亲笔撰写的“祝壽文”,是当时民国政要、社会名流,如右老(于右任)、孙科、李宗仁、宋子文、孔祥熙、何应钦等100人联名,送给我父亲六十大寿的寿文。
其他文献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是清末状元、立宪派领袖、民国初年的实业总长和农商总长、南通地方建设的主导者、棉铁主义经济思想的倡导者、大生企业集团的创办人。他的经历丰富,成就卓著。有人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值得后人认真研究,细细品读。  张謇作为高官巨商,始终身居高位,可是一生刻苦节俭,并深切同情下层民众的疾苦。据其儿子张孝若描述,他的衣衫总是补了又补,每顿饭菜不过一荤一素一汤而已
期刊
杨兆龙1963年9月23日被逮捕,1971年6月2日以“历史与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  1972年的一份监狱对杨兆龙的鉴定材料这样写道:“主要罪恶:解放前长期充任反动要职(笔者按:最高代理检察长其实是中共地下党要他担任的),犯有起草反动法令(笔者按:其实杨兆龙起草的都是关于抗战动员、惩治日本战犯等具有积极意义的法律法规),参与杀害共产党员(笔者按:指“王孝和一案”,此案由蒋介石亲自批示定夺,
期刊
作者石湾为作家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他撰写的《下文化部 “五七”干校的日子》一文是亲历“文革”五七干校生活的一个缩影。所谓的干校,是知识分子身心受难之所,中国曾有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曾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石湾与文化界前辈陈勃、蔡若虹、吴祖光等艰难地度过了那段沉闷又荒唐的岁月,以真实的笔触还原那段受虐的历史。本刊将分三期刊登他的全文。敬请关注。  下干校基本上是“连锅端”  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莫过于青
期刊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日本公开向中国发动军事进攻和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的开端。事变发生之后,身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东北边防长官的张学良没有下令抵抗,位于守土第一线的东北军没有实行过有效的抵抗;而一直以“民族主义”标榜的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不仅事变之前没有任何的准备,事变发生之后既没有宣布也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意义的抵抗,所提出的“不抵抗、不直接交涉、诉诸国联”政策和蒋介石本人的引咎下
期刊
孙鼎(1908-1977) 字师匡,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工程系,创办上海新安电机厂,该厂规模是当时全国私营电机厂中最大的一家。1956年1月,他在锦江饭店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共餐。1960年2月,他捐献31件历史文物给国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褒奖。1961年2月,他调任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副总工程师,为我国机电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他还曾担任民建中央委员。  孙鼎先生长我五岁,因家风熏染,他钟
期刊
提到王造时,人们可能首先想到他是“七君子”之一,而他在1949年后的命运沉浮,早已成为一段尘封记忆。近年来,随着知识分子研究热的兴起,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被历史遮蔽的光芒才重新闪现出来。王造时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人物,他从名重一时、大胆敢言的民主斗士到斯人独憔悴、“检讨等身”的“罪人”的人生变幻,引发了一批研究者的关注。本刊曾于2000年第3期、第4期,2001年第5期、第
期刊
《金仲华自尽前后》,由于是亲历者所作,其可信度因此也就比较高。读完此文,笔者总的感觉是实事求是。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写了1967年2月7日上海人民公社成立后金仲华致“文革”权贵张春桥的表态信。一般来说,如今一些回忆“文革”的文章,写到迫害老干部,或与“四人帮”对立面的人,都会避去这一类不甚“光彩”的细节。二是金仲华和蔼可亲朴实背后的性格上脆弱的一面。另第25页右下方“1968年10月1日,金仲华参加
期刊
年轻时品味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赏其对仗巧妙,而无别的感受。1980年后“文革”中遭洗劫的字画有少数几件劫后“归来”,面对着睽违多年的旧物,心中忽然冒出晏词,对诗句竟有新的联想和感慨。不过本文想谈的,却非抄家发还之物,而是曾被抄没、后由两位前辈重新书写的诗词,其令我尤生“似曾相识”之感。这,说来就有点话长了。  “嘱为重书,即书以应”  事情要从先叔俞征谈起。他字兰石,1938
期刊
《世纪》杂志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我的《父亲杜宣记录的毛泽东一次讲话》,读后发现有几处错字: 第12页左栏第5行“1962年起,我父亲……担任亚非作家常设局常设代表,驻在科隆坡”,“科隆坡”应为“科伦坡”;第14页右栏最后一段 “杜宣(1904-2004)百岁诞辰”,应为“杜宣(1914-2004)百岁诞辰”。另外,第15页殷之俊《关于“七十三,八十四……”及其他》一文左栏第2段“孙苏沦
期刊
编者按:1988年,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公开发行的世界人体摄影画册《世界人体摄影》在上海出版,引发了洛阳纸贵的抢购风潮。这本书从策划、编辑到最后问世,整个过程虽没有遇到明显的阻滞,但它抓住机缘,勇敢地冲破禁锢,给当时中国摄影、绘画等艺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震撼。刘海粟先生在该书的序言说:“在这些人体上,展现出大自然的奇观,折射出大山、平原、沼泽、沙漠;即使是女性人体,也被表现得博大宽厚,闪烁着地母生养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