缕缕髮中情,谁解其中味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踮起脚尖,望着那座通向明日的桥梁,触摸着《风》《雅》佳人的曼妙。忽然拂来的清风,撩动我的髮梢,我的青丝随着命运的风筝,指向清晨。
  那一夜,我看见海棠花未眠。
  “只有夷狄之人才披髮左衽;只有佯狂之人才披髮为奴;只有愤世之人才披髮行吟;只有隐遁之人才披髮入山。”梁实秋在《我的人生哲学》中如此写道。
  自是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骚客,多少迷茫岁月,无论是白线、青丝、乌髮,都像长在命运中一般。
  科学家说,髮,是人类用来自保的。可我是个感性之人,更愿相信这髮是上一世的情人,今世的孪生的兄弟,下一世的知己。
  那浮世中的缕缕青丝是否呼应着我们的前世今生?或许这是个永恒的迷。
  但它冥冥之中在指引我们,去做命中注定的事。也许你会后悔,它便鍍上银霜;也许你会忧愁,它便映衬着你的青纱;也许你会幸福,它便乌黑发亮。至此,人们才有了值得回味的东西。
  现世的人是浮躁的。他们让髮或是染上五颜六色的色素,或是被迫成了花瓶,在大街上展示着,但髮也无怨无悔。
  髮在古人的眼中、笔下无处不尽显美好。
  从古至今,髮也一直是爱情与美的标志之一。结髮之缘,白头偕老。《洛神赋》中道:“苏泽无加,铅华弗御,云峨峨,修眉联娟。”又有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看腮雪,懒起画蛾眉,弄梳洗迟”。
  古时,人们是重视髮的。那时的人们都明白《诗经》中的 “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始也”。即使是不屑礼制规范的曹操,也曾割髮以代首,对自己的过错表示悔悟,髮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髮自上古流传下的韵味,是无可比拟的。这使我想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在历史面前漂泊,到哪儿都是家。如髮一般,命运湮没了许多人事,可髮的故事依然流传在人间。
  在命运的诗意中,髮便是另一个你。人们相信身体的任一小部分可以代替整个人。佛教子弟入教要先剃光头,自然也是如此道理。遁入空门,要大彻大悟,自然要割去万千烦恼丝。
  余秋雨在书中写道:“就这样,我一路讲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实在不少。旅途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历史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用先辈同样的黑眼珠打量着屹立千年的山峦,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图书馆和大学,以前总把它们看作文化的贮存地,现在才明白,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贮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时间亘古久远,古人将青丝挽成的高高的髮髻,一同挽起的,还有中华文化的一丝一脉。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站立在青山绿水中,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就能如青丝散发般披肩而下。文人本是萎靡柔弱的,但只要被这种奔泻而出的文化之髮所裹卷,其胸怀也能吐日月,纳寰宇。
  历史的沉积正如文化的积淀一般,我们的苦愁多难,我们的欢声笑语,都被深深地埋藏在历史之髮中。
  那髮,也轻轻地垂在耳畔,聆听我的低吟。
  这髮不再仅仅是你我之髮,它是文化之髮,是历史之髮,是自然之髮,是命运之髮。
  这却是现在我们遗缺的。
  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朴实的追求。可惜的那髮中情,又有几人能懂?
  大街上的杀马特染得光鲜亮丽,可又有几人明白这光亮背后的空虚?
  髮中情,不只是一种情怀,更是精神品质的彰显。
  鲁迅先生的头髮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没有一根是耷拉着的,那是纵受千夫所指,万人所唾也不会低头的髮。他的笔如他的髮一般笔挺,一次又一次叩击着民族的灵魂。
  髮中情,又有谁解其中味?
  在那万古长存的命运世界,是髮在闪耀,那道光是谁的信仰?
  又忆起那悠远高台上朱唇玉齿的低吟:“去岁重阳已百忧,今年依旧叹羁游。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凉风又落空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川。如许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
  自古长髮易多情,清风高台载丝归。
  我知髮中情,谁解其中味!
其他文献
一  成都周边的区县小镇,在我看来最具民国范儿的,是安仁。对于外地人来说,四川小镇里名气最大可能也是安仁,他们说,安仁?刘文彩!在小学的时候我知道:成都周边有一个大邑县,大邑县有个安仁镇,安仁镇在以前住了一个“恶霸地主”刘文彩,他有一个庄园,里面全是黑黢黢的房子,贫苦的农民在这里被压迫被剥削,如果稍有反抗,就会被关进更加黑黢黢的水牢里……  早年,刘氏庄园被作为阶级教育基地,基本上所有成都的小学生
期刊
当我像个幽灵瑟瑟发抖地出现在大雪狂舞、酷冷无比的方店村的时候,我就开始与大人较劲,像跟随我的小狗黑虎一样在倒霉的天气里艰难爬行,心里却告诫自己这是征服大自然的快活的挑战。那是1973年。我十岁。一切是从冬天开始的。其最大的好处是倘若冬天能熬得过去,其他季节就不在话下了,好比倒着吃甘蔗——先苦后甜。  每天天不亮,我穿着表姐做的蓝色棉制服,上衣口袋里别着表哥送的永远不出水的钢笔,斜挎着姑姑用碎布头缝
期刊
刘梅花风吹不动铃儿草  常常在山野里晃荡。心总是在草木江湖,收不回来。唯有在草木间,我觉得自己才舒展起来,枝叶披拂,不必缩手缩脚。大多数的日子里,只心心念念惦记着一山一野的草木。见过的,没见过的。  天名精。  但凡成精的草药,想来总有些本事吧。可是,天名精的别名很难听啊。蛤蟆蓝。豕首。蛤蟆就够难看的了,又来个豕——长吻,大腹,四蹄,短尾。有的地方干脆叫它母猪芥。还有叫地菘、鹤虱的。奇怪,一味野草
期刊
几乎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熙攘拥挤的人群中,站立更高的位置,享有更好的人生,于是从胎教到幼教,从晨曦泛白到孤月高悬,个个皆急得头上快要长出犄角,忙得遗鞋掉帽。拽着孩子后缩的小手疲惫地疾行,从这家补习班的门里出来,又赶往那家辅导班,不容片刻地迟疑与歇息。长此以往,他们很累,孩子更累。  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摧残,以根深叶茂的名义拔苗助长——这是很多家长正在干的蠢事,但遗憾的是,他们所做
期刊
度过一年的寒冬,等待春天的降临。跟随时序,所有人都竖起耳朵,等待那一声春雷的响起。  对于我而言,寒冬后是春困,是一年的开始。我的房间在几栋平楼的中间,春天最常有的状态就是将近中午醒来,歪在被窝里,闭着眼睛,一片混沌朦胧中,听着厨房传来的锅铲声、砧板声。辗转赖床后,才不甘不愿地起身,懒懒散散地坐在饭桌前,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咦,妈妈前几天刚烫的头髮,被一条粗皮筋任意地绑了起来,已经完全看不出卷发的
期刊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中国绘画史记载画家始于魏晋南北朝。以东晋顾恺之为首,后有南朝刘宋陆探微,萧梁张僧繇,隋朝展子虔,并称唐前四家。在此之前中国绘画均没有明确记载过某位具体的画家,画家的绘画史发端于此。  陆探微,南朝刘宋吴县人(今苏州),生卒年不详,是宋明帝时期的宫廷画家,中国最早被称为画圣的画家。据载陆氏是以书法而人绘画的始作俑者,他以东汉张芝的草体书法为本。把书法的用笔技法运用到绘画中。
期刊
吕金蔚,女,现年16岁,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文科实验班学生,校刊《三色草》杂志主编。曾获叶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北大培文杯北京市一等奖。先后在《语文报》《散文百家》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长夜未疾,风稍逝,凝月沾影镀荒年。  1  记得当时我正是学习最落后的时期,初三上一整学期成绩的急速下滑令我措不及防。就好像独自迈入黑暗的旅行,每走一步都可能跌入深渊,那种恐慌令人绝望。而隐约中仿佛有
期刊
是何时发现那青瀑中不经意渲染的一抹霜雪?该以何种去心情迎接?惆怅、感慨、不安……那之后呢?也许先是不甘、迷惘,可是随着这银白色的扩散,渐渐地,内心变得淡然。所谓淡然,不过是长年累月中与它在镜中天天相遇,逐渐养成的心境。  当某一天清晨,你如往常一样对镜梳头,发现几缕彻底褪去黑色的髪丝,那么你要明白,即使它此刻只是不过一豆灯火,总有一日它将在你的头顶燎原。  这是一场人人必须经历的战争,你必输,光阴
期刊
穿过一百多公里、两三个小时的秋天,投身到冬天的语境。这一点,没出发,便心知肚明。四姑娘山,蜀山皇后,高处云间,终年积雪,世人谁不知晓?蜀山更是了得,出过嫘祖、“蜀山氏女”、大禹,还出过岷江、沱江。西出成都市区,上成灌高速,过郫都,右折都汶高速,过紫坪铺水库,从映秀下高速,沿303省道曲曲弯弯进山。塑胶车轮与混凝土摩擦翕合出的,是窸窸窣窣的动静。过了大熊猫的窝子“卧龙”,继续上山,就到了巴朗山隧洞。
期刊
又一次听到了曾经大街小巷播放的《髮如雪》,音箱里传出“你髮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不禁思绪万千。  髮肤受之父母,于是有了“系缨束髮”,有了“偷剪云鬟”,有了“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抹黑色随着年岁的流逝,一寸一寸齐肩,再齐腰,记载了回忆,好似无字日记,默默陪伴。每一个故事里的美人都是长髮飘逸,青丝三千;每一个故事中的伤心人都是剪髮断情,遁入空门。我想到了伍子胥,徘徊昭关,一夜白髮;又想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