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洱海·瘦西湖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周边的区县小镇,在我看来最具民国范儿的,是安仁。对于外地人来说,四川小镇里名气最大可能也是安仁,他们说,安仁?刘文彩!在小学的时候我知道:成都周边有一个大邑县,大邑县有个安仁镇,安仁镇在以前住了一个“恶霸地主”刘文彩,他有一个庄园,里面全是黑黢黢的房子,贫苦的农民在这里被压迫被剥削,如果稍有反抗,就会被关进更加黑黢黢的水牢里……
  早年,刘氏庄园被作为阶级教育基地,基本上所有成都的小学生都会被拉到那里去受教育。我记不得是小学几年级去的安仁。跟着老师同学稀里糊涂地在刘氏庄园里转了一圈,出来后大部分同学脸色发白。好多人被名为“收租院”的描述地主怎样剥削农民的雕塑给吓住了,那组雕塑内容相当残酷,人物面容要不悲苦凄惨,要么暴戾恶毒。小孩子看了都很害怕。撇开意识形态因素不谈,“收租院”群塑现在已经公认为是一个艺术杰作了。那时我的脸色估计是青的,我更主要是被水牢给吓坏了,晚上回家睡觉不敢睡,一闭眼就是水牢,终于睡着了,结果还是梦到了水牢,然后被吓醒了。后来才知道,哪是什么水牢,那是刘文彩的鸦片仓库。
  前年春天,我去安仁时有外地朋友同行,我陪着又去转了一圈刘氏庄园,到了“水牢”那里,呼吸有点紧。看来童年阴影这东西真是厉害。几十年挥之不去。
  这几年,安仁是我经常去的一个地方。它现在被命名为“中国博物馆小镇”,一来,刘氏庄园是一个著名的博物馆,再就是四川民间收藏奇人樊建川先生在这里建了一个“建川博物馆聚落”,包含了中国唯一一座全面纪念国军正面抗战的“正面战场馆”、亚洲唯一纪念二战战俘的“不屈战俘馆”、中国唯一全面纪念抗战期间援华美军的“飞虎奇兵馆”等二十几座纪念馆。
  这些年在安仁,我一般都在老公馆街上逗留。这条街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聚落,青石板的街面两边,前店后居,店面构成小街的消费形态,后面则是二十几座保存完好的军阀老公馆。安仁刘氏家族是一方望族,出乡绅,比如刘文彩,也出军阀,比如刘湘、刘文辉。在这个一切老建筑几乎都被拆光的时代。老公馆街在中国当下是一个奇迹,原因在于1949年后这条街被军队接管了,成为一个军事单位,因而免受了一次次冲击,留存到现在。现在的老公馆街已经被保护式改造为一处十分别致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有各种精品设计客栈、特色小店、本地风味饭馆、茶室、咖啡店等等,当然还有一座座修缮完好的老公馆。游客在这里停驻几天是很舒服的,逛一逛、看一看、吃一吃。内容还是蛮丰富的。春天,柚子花香穿梭在街面;秋天,桂花香弥漫;冬天,蜡梅香隐约点缀:至于夏天,那是安仁所在的川西坝子最优美的季节。凉爽且静谧,各种绿各种迷离。
  任何一个地方,让人生发关注的因素最终还是在人。在安仁历史上,刘文彩是一个人物,对于这个曾经完全被歪曲丑化的一方乡绅,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正面的解读;以后,樊建川这个人也会是安仁地方志上的一个著名历史人物。他是四川宜宾人,军人后代,军人情结浓厚,此公脾气豪爽、性格谐趣。曾经官至宜宾市副市长,离开官场后,专注于在安仁建造他的博物馆聚落,迄今已经十来年,规模和口碑都已经建立起来了。
  安仁历史上还有一个人。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老公馆街上,原有一所中学,是当年刘文彩捐资兴建的文彩中学,后来一直沿用,叫作安仁中学。这两年,这里被改成了“孔裔国际公学”,是一所私立国际学校,听说学费一年十万。我进去参观过,校园极美,有人说这是中国最美的中学,我不知道最美一说是否恰当,但作为一所中学,它的确让人惊艳。我要说的是,著名电影演员冯喆就是在这里死的。现在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已经不知道冯喆这个人了,他曾经是一代人的偶像,电影代表作品有《桃花扇》《南征北战》等。冯喆形象俊美,气质儒雅,与他同时代的影响力相当的偶像演员是王心刚。在一个阶段,这两人在中国影坛上呈双峰对峙的形态。两相对比。王心刚更硬朗,冯喆更儒雅。比起现在安度晚年的王心刚,冯喆太惨了。他1921年生于天津,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并游学美国。后来回到上海当了演员。20世纪50年代,冯喆所在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解散分流,他被分配到成都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文革”中,他自然是被冲击的对象。当时四川省文化系统的学习班就在安仁,冯喆也在其中接受改造。1969年6月,在安仁中学的一场批斗中冯喆被殴打致死。享年48岁。当时给他定的性是自杀。


  2011年7月中旬,我带着儿子和两个女友跑到大理和丽江去玩了几天。我在这个夏天之前从没有去过云南。跟别人说,别人多少有点惊讶。你一个四川人,没去过邻省云南?是啊,的确没去过。可能就是因为觉得挺近的,随时可以去,也就一直没去过。很多四川人没去过四川境内的九寨沟,甚至很多成都人没去过成都旁边的峨眉山。旅行這种事跟世间很多事情一样。越近的地方越不放在心中。不管它究竟多好,只要离自己比较近,态度也就简慢,以为唾手可得,于是旁顾左右。四川汶川县境内的一些羌寨是很有风味的旅游点,离成都的车程也就两三个小时,我有一个熟人从没去过,2008年5·12地震之后,这些羌寨被损毁了,重建出来的是崭新的东西,老的那些美好的东西一去不复返,这个熟人这才觉得相当怅然。
  这是不是在说一个类似于珍惜身边人之类的清浅的道理?不是。其实,我觉得怅然是人生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厚实且美妙的东西。怅然是轻微的悔意,构成了人生滋味中的一味。
  在大理,我们到大理古城对面的双廊镇待了两天。双廊就在洱海边,之前听闻它的名字是在杂志上看到画家赵青修的隐居“城堡”就在双廊的玉矶岛。后来,据说舞蹈家杨丽萍也把宅邸修在玉矶岛,成了赵青的邻居。
  我们住在朋友推荐的玉矶岛旁边的一个客栈。主人是个广州的建筑师,因此客栈颇有风味。到了客栈,放下行李,赶紧看洱海。烟雨蒙蒙中,海面和天空混成一片灰色,什么都看不清楚。我们来得不是时候。   伸展在洱海海面上的类似于“吊脚楼”似的回廊上,支着两顶帐篷。走过去一看,发现是两个钓鱼的人。后来听知情人说,他们是户外钓鱼爱好者,专门带着帐篷追着各种水域走。他们把帐篷支在客栈回廊上,估计只需象征性地给客栈交点钱吧,反正比我们的房钱便宜多了。晚上我和女友们在楼上内露台上喝茶聊天的时候,海边回廊上的那两顶帐篷就在我们的视野里,那里面亮着灯。我估计,那两个钓鱼的人那一刻正裹在睡袋里就着灯光看书呢。
  在当下的中国城市语境中,大理已经成了一处逃避的胜地。之前,丽江是专用于逃避之需的,但现在,丽江游客如织人满为患,想逃避的人只好再逃。好些人逃到了大理。逃到大理古城中心位置洋人街的,都不算逃,要在洋人街后面的人民路租个便宜的店面。晒晒太阳发发呆,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点小生意,才符合当下标准的逃避姿态。
  生活在他方,逃避是梦想。当下的中国太高速了,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强度太大,欲望折磨太甚,人们真是有点不逃不行,但其实又无处可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逃到大理。大理的逃到双廊,到了双廊,还要逃到洱海边的帐篷里。到了帐篷里又能怎样?
  在双廊的第二天,我早早起床,裹上厚披肩,顶着寒气到回廊上远眺。钓鱼人早起了,说是5点就起来了,一条鱼没钓上。不远处,一条洱海的小渔船在灰扑扑的天光水光雾气中作业,几个渔民正在合力拉着黄绿色的网,看那架势,是有收获了。


  我到过扬州三次,三次都去了瘦西湖。瘦西湖当然美啦,但发现其绝色之姿是在第三次。
  2013年年末,到扬州参加活动。活动之前,跟杨葵、王鹤、熊燕三位朋友一起去逛瘦西湖。这一天,冷得够呛,零下5度,三个从成都过来的人,鹤、燕和我,穿的是成都冬衣,(适合成都普遍的10度上下的冬季气温),很难抵御江南的这番阴冷。而老葵更惨,他住在北京,厚冬衣是肯定有的,但他从清迈旅游回来,没出首都机场,直接转飞到扬州,一身夏装外面套了件从清迈买的薄棉袄。我有两个纳闷,纳闷一,泰国还有棉袄卖?老葵说,很少有卖的。但还是有。纳闷二,你就是从清迈回家,那是北京啊,也得套件厚冬衣啊?!老葵在寒风中哆哆嗦嗦地解释:出租车来回都可以开进公寓的地下停车场,我想我从清迈回来,回家去换身衣服裹个羽绒服什么的。哪想两个航班挨得那么近,我没时间回家了,所以只好在泰国买了件棉袄。
  就这么着。这四个人以单薄的装备。在隆冬的瘦西湖逛了三个小时。
  为什么要强调冷呢?我当时琢磨,事后又反复琢磨,如果没有这番阴冷刺骨的遭遇,我们就只能瞄见瘦西湖平素那烟柳软水的概念性的风采,就像我前两次去一样。只有在刺骨的寒冷中,瘦西湖才能把她那罕见的俏丽如割的美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太冷,所以没有什么游人,逛荡在偌大的园子里,瘦西湖给予了私宠的待遇。
  那天,天是瓦蓝色的,还未落尽的银杏枯叶反射着强烈的阳光。像什么?常用比喻是像金箔。不,这个时候不像金箔了,金箔似的银杏叶是在刚刚变黄的时候,而此时将落的银杏叶,有一种紫铜的稳重;而银杏树的树干则有一种杏黄的温嘟嘟暖洋洋的感觉。这在我是第一次发现。成都也遍植银杏树,但成都冬天很难有如此澄澈清亮的蓝天,而银杏树干那种微妙的杏黄,是蓝天映衬出来的。
  隆冬,“浅深红树见扬州”是见不着了:春天时轻暖如宝钗般的瘦西湖,现在比黛玉还清冷,更像妙玉。有微微的风,像小针,刚从冷库里拿出来的小针。小针嗖嗖地密密地扎着,看出去,于是,红桥愈发的鲜丽,五亭桥和二十四桥的轮廓线勾画得更加明晰纤柔。每每从桥上望出去,寒湖自碧,红药无踪,有鸭子在静静地凫水,褐色的游船们安栖在黄绿夹杂的岸边,苍辣而低沉。柳枝們全都枯了,媚不在,但柔依旧,在小寒风中摇动着,奔散着闯入每一次驻足凝神的观望之中。偶尔,定睛在腊梅花的芽苞上,有一点小小的嫩黄,令人怜爱不已。等我们离开后,蜡梅就将盛开了吧?扬州就会满城冷香了吧?继而就要薄冰压枝寒松擎雪了吧?
  瘦西湖景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视野中没有高楼,最大程度地让人回到了古代——二十四桥边,草径荒凉,铁板铮铮,树木冰凉,青山隐隐,湖水迢迢,冬笼江南,草木半凋,玉人难寻,波心荡漾,四处箫声,隐约回响——眼前的绝美之景和脑子里的各种有关扬州和瘦西湖的古诗词闪烁着,交错着,整合着,编排着……我被冻得不行,按成都话讲,冻惨了,但也爽惨了。
  事不过三吧。第三次游瘦西湖,终于有了高峰体验。
  我想。下次再去扬州,我可能就不应该再去瘦西湖了吧。
其他文献
中国散文奖  余秋雨 《幽幽长者》  阎纲 《亲人老师恩人》  孙郁 《为人师者》  艾平 《血液的源头是水——致我们敬爱的老师》  冯大中 《忆恩师笑如先生》  宁宗一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  廖伏树 《大学授业恩师速写》  高亚平 《两值先生》  穆欣欣(澳门) 《我的老师汪曾棋》  刘真(旅美) 《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外国散文奖  罗宾·吉尔班克(英国) 《我的老师》  阮福龙(美国)
期刊
各位領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汪曾祺的儿子汪朗,今天能参加汪曾祺学校的揭牌仪式,感到十分高兴。  高邮是汪曾祺的故乡,留存着他长达十九年的美好回忆,也是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他把对家乡的感情化作了一缕缕散发馨香的文字,打动了许多读者。从1940年创作第一篇小说《灯下》算起,到1997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他共创作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其中以高邮为背景的作品超过了三分之一,此外
期刊
本刊主編贾平凹  本来没安排我讲话,突然让我来讲几句,我就临时写了一些感慨。今天我确实感慨很多。一是今天阳光灿烂,是我到这里来几天里最好的天气。我想,我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到这里,谈文学,谈教育,谈汪曾祺,汪先生的神灵肯定也在天空,在注视着我们。二是高邮我来过几次,每一次来都是因汪曾祺先生来的。汪先生是中国文学大师,我有幸与他有过多次交集,我写散文和我主办《美文》杂志都受到他的教诲和帮助。汪先生名重天
期刊
2018年5月13目,江南古城高郵,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经历了几天阴晴不定的天气后,高邮市区的温度骤然蹿升到30。c,一夜之间,热情似火。恰在这一天,历时一年多,经过评委们认真遴选及评审的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我的老师”主题征文大赛将在这里——汪曾祺的故乡——举行颁奖典礼。  汪曾祺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江苏高邮,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为仰承
期刊
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时刻是难忘的。  对我来说。第一个难忘的时刻是1973年5月15号下午,大概是下午两三点钟。当时我正在学校里(巴黎第八大学),再有一个来月我就大学毕业了,正处在学习中文与就业之间的纠结当中。这个难忘的时刻就是我们得到了一个消息,中国恢复了同法国的文化交流。当时作为普通大学生,文化交流所涵盖的内容以及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都不太了解。原来,中法两国1964年1月27日建立外
期刊
一  在中国社会中,家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中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庭是被看作一个典范的。根据这样一个典范,才建立了整个国家的政权体系。皇帝是父亲,臣民是他的子女。国家的强大、繁荣和稳定直接取决于每个家庭的情况,家庭被看作是一个小的“国家”,反过来,国家也被比作一个大的家庭,因此,家庭被认为是社会的核心。  祖先崇拜和“孝”的思想促使了宗族关系的兴起。家庭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之上。在这种情况
期刊
大漆 十二生肖之未羊  兔子不理解肉有什么好吃。作为素食主义者,它比那些一心向佛的慈悲者有更执拗的坚韧,蹦跳向前,守身如玉。其实这不值得歌颂,天下最伟大的美味难道不是从土里一茬茬生生不息的植物?一根草也是一条命吧?所以它自觉罪孽在身,总是不安地两眼环顾,轻嚼慢咽,蹑手蹑脚,生怕惊扰了草们埋伏地底下的万千根须。  胆小已令它成为众人笑料,那些目无章法的莽夫总是拿它当梯子垫高自己,它菊花一紧,既不敢回
期刊
我们中国的旧小说,是给“爱情”设置服务区限的,适用于特殊地带里的特殊族群青楼工作者与老客户,蛇狐与书痴,仙女与傻小子,这一类故事风姿多种,异想天开,尽管多数不着边际,却有歌有泣,凄美绵长。良家女子不被允许谈论爱情,结婚前,大户人家的女孩子是被软禁的,住绣楼,做淑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而“绣楼偷蘸”也是旧文人笔下的热点。婚后的女子核心内容是贤惠忍让,大夫人劝老公纳小是妇德,是美谈。妻妒妾这样的故
期刊
我喜欢的你是寂静的  近来微染小恙。喉咙无法发声,吾友佟佟给我励志,说:“你要知道。在所有的残疾里,哑女是最性感的一种。”我表示愿闻其详,她手一挥:“因为哑女什么都不缺,就是不会说话而已!”我觉得她的潜台词应该是:语言是一种对性感有弊无利的东西。  仔细琢磨,甚有道理。吾乡也有这样的说法,民间传说,哑女都长得漂亮。统计学上并没有数据说明,但是采样却有不少。某个远房亲戚耳朵失聪。有人辗转地介绍一个哑
期刊
张鹰  她是妈妈的姑母,因为名字里有一个“兰”字,别人都叫她“兰姑”。什么兰,或者兰什么……我总是对过去年代里女孩子的名字满怀兴趣,兰芝、兰花、兰馨……或者,若兰、如兰、幽兰、铃兰……妈妈摇头,都不是!在兰姑还待字闺中的年代,女孩子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尤其大户人家的小姐。……一切都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无从查考。令人欣慰的是,她毕竟还留下了一个“兰”字,和她这个人一起,留在了妈妈的记忆和我的文字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