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素质教育之异同看美国公私立学校

来源 :出国与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现行家长,尤其是新世纪诞生的婴幼童的家长们,已经对中国传统式教学观提出了挑战,有的公开倡导向美国学习其素质教育(启蒙与基础教育)的新理念,意欲打破中国传统“填鸭”式教学观。
  现在,中国的私立学校越来越多,对生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新世纪的家长们已经从孩子入托开始,就放弃了传统幼儿园,转而让孩子选择了教学理念被他们普遍认可的民办/私立幼儿园,然后打算接着选择教育理念被他们认可的私立小学。中国还有不少的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孩子送往美国读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研究生,造就了一批批的小留学生和大留学生……
  
  “创新和实用主义”对应试教育观的挑战
  
  显然,美国也有很多私立学校,但中美公私立学校间的教育理念却存在很大差距。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中式教育则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对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
  美国侨报作者陈旭曾撰文指出:在美国,公私立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法是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i而在中国的大、中、小及幼儿园,老师及家长们则普遍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而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假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而美国的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去探索追求真理。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像类似这样的教育引导,不但可以使学生经过阅读、写作等训练其综合素质,而且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也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他们以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代表,以近代发明家爱迪生为代表,近代艺术家毕加索为代表作引证,有意思的是,这些科学家在小时候都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思维早已飞出学校的框框,但却都做出了伟大成就,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大师从小就非常有自己的观点,并勇于去探索追求真理。
  诚然,中美两国由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自然有所差异。但辩证地看,应该说他们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像美国的基础教育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教育水准也参差不齐,尤其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据悉,有的美国学生直到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相差甚远……
  在美国,不是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近几年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吗?美国公私立学校的教学法,是不是就值得被我们全盘吸收和引进呢?下面,让我们对美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多做些了解,以期多借鉴、多思考,从而才有益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美国公立私立学校,谁优谁劣?
  
  美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很多,其优劣问题,也一直在为美国各界人士争论不休。据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长认为,私立学校通常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只有大约20%的家长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高于私立学校。美国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常常再三权衡,感到左右为难。尽管公立学校费用低廉,私立学校学费通常非常昂贵,但还是有很多美国家长倾向于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他们认为,私立学校的环境比较好,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然而也有不少美国公民认为,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高素质教育更利于高效教学,这些素质包括更高的学历、更多的教学经验以及更多的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但两种学校的教师运用相同的教学技术。一般来说,公立学校教师薪水更多,这使得公立学校更易于吸引到最好的教师。
  尽管他们认为私立学校教师的收入比公立学校要低一些,但他们却认为私立学校的老师会更加满意自己的工作。从总体上来看,他们普遍认为私立学校的教师有更强的团体归属感,课堂上自主性更大,对课程和重要的学校政策的影响较大,而且私立学校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
  在美国,到底是公立学校好还是私立学校好,我们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理由是它们各有优劣,很难以偏概全。下面是两位来自美国华裔家长,就美国的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状况的现实说法,对我们了解美国的公立与私立学校有一定的帮助。
  
   公立学校好坏取决于纳税人,私立学校则价格不菲
  
  家长一:常安,1995年旅美华人
  “美国邻居对我说:‘真奇怪,你们很多亚洲人都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我们遵循着‘便宜没好货’的思维方式,觉得公立学校是免费的,肯定质量不佳。但其实所谓的‘免费’真是自欺欺人。”
  1、公立学校的好坏取决于纳税人。房地产商在向买主介绍区域的时候,学区是影响房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就有不少有色族裔人士抱怨房地产商有种族歧视,因为他们对少数族裔购房者推荐社区时,不像对白人客户那样,会主动介绍学区情况。
  在房主的地产税中,花费在公立教育系统上的费用比例占得最多,大约是6%,可见高收入高地价的社区对所谓的“免费”公立教育投入影响有多大。
  “就教育质量来说,我一直没有结论。公立学校在教育项目方面当然会更多地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支持和资助。而私立学校,就我的印象来说,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我们中国人所重视的‘知识’教育,并没有优越于公立学校。”
  事实上,美国公立学校的数量和学生容量都远远超过私立学校,低廉的费用和完善的设施为 几乎所有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基本教育的条件。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有9万所左右,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70%多,承担了大约90%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在美国,公立中小学是免费的,一般是就近入学,学生上学和放学可以免费乘坐校车,而且,有些州的公立学校还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美国农业部每年都向公立中小学提供数十亿美元,用于实施儿童营养计划,而这些计划主要是针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尽管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包括学生平均经费、教师工资、班级规模和教学设备等很多方面,比私立学校更好,但私立学校使用资源的效率更高,投入产出的效益也更高。比如,美国私立学校的学生平均培养经费只有公立学校的50%到75%,而在一些标准化考试中,私立学校学生的成绩却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不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背景相同的情况下,公立学校的学生在联邦数学测试的成绩高于私立学校的学生。有专家认为,一些研究正是由于没有把社会经济背景差异的因素考虑在内才得出私立学校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更好的结论。实际上,私立学校学生的成绩之所以高于公立学校学生,原因在于私立学校学生主要来自收入比较高、受过更多教育的家庭,而不是由于私立学校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其实,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考虑的并不是统计分析的结果,而是所在社区某个具体学校的情况,比如环境是否安全,老师是否具有爱心等。
  2、私立学校多是教会学校,价格不菲。从幼儿园到小学,每周平均学费差不多是$150左右。常安说她也问过有房有产的,送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家长,私立学校的好处到底在哪里?他们说美国的大环境是比较让人担心,主要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容易受到毒品、性、暴力的影响,打骂强迫都不是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有从小耳濡目染地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有如打免疫针,多少能防范些。
  一个美国同事告诉常安,说她女儿在私立学校中,“圣经”是很重要的一门课,老师们平时更多地传授GOD的教诲,而在数理化等等的课堂知识和公立学校没多大区别。甚至有的私立学校的学生学习了更多的高级课程,也就是说这两类学校似乎都有严格的教学计划,两者的差别不明显。
  3、家长们期望孩子顺利进入“长春藤”盟校。许多生活在美国大城市的中国家长,和中国国内的家长一样,平时除了让孩子上常规学校以外,周末寒暑假还把孩子送到在美华人开办的“数理化”补习班,让孩子充分准备美国式高考:SAT。大部分的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能让下一代顺利进入美国“长春藤”盟校(哈佛、麻省、Stanford等等)。其实美国人心态也是一样,用一个有女儿的美国家长的话说:“right school,rightcollege,rightjob,and right husband。”
  许多州的公立学校都有类似中国国内学校的“快班”,比如ChallengeClass,Excel(High Achievement),Gate(Intellectural AbiIity)等等,如果你的孩子足够聪明、成绩足够好,一定不会被埋没,而是被公平推荐参加考试,一旦进入这类班级,就有机会获得各种名目的奖学金,而且其中有些课程和奖学金项目则是从高中开始就和一些优秀大学合办的。这些所谓的“快班”,最早从kindergarten(学前班)就开始了。
  在美国,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美国学前教育五花八门,选择颇多
  
  家长二:新北京人在纽约,旅美华人
  “美国很大,学校的情况地区之间也还是有差异的。就我住的镇来说,公立小学是满6岁开始一年级。在此之前,满5岁的小朋友可以开始上学前班,也就是所谓的Kindergarten。学前班和小学是在一起的,时间表也和小学生的基本一样,从早上9点上学,到下午3:30放学。中午学校管饭,但饭钱要家长负担,通常也很便宜,每天1-2美元。”
  那么5岁以前的孩子选择比较多,会因人而异,没有一刀切的局面。
  美国的妈妈生了小孩儿以后通常都会面临着两种选择,留在家里做CFO(Chief Family Officer),还是修完6周的产假后回原单位上班。这个选择有时候不太容易,因为6周的宝宝还是很需要妈妈的,恢复全职工作就意味着要和宝宝整天分开,想想这样其实很不人道。但很多妈妈由于经济的原因,只能选择这样,谁让政府对有新生儿的家庭没有特别的补助呢。“记得我当时生了孩子后,每个礼拜只能从纽约州拿到不到$200多元的补助,这个补助叫Pregnancy Related Disability Insurance,没有特殊健康问题的产妇一般只能享受6周这样的福利。那么加起来总共才$1000多块,实在不算多。”
  1、美国私立幼儿园
  想回去上班的妈妈,如果没有亲人帮忙带宝宝,通常都要把宝宝送到托儿所去。这种托儿所都是私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每个月的费用从$800到$1200多不等。通常从6周大的婴儿开始收,到4-5岁的大班。话说这种托儿所呢,质量是良莠不齐,我调查过的附近的六个所里,只有一家让我满意,但费用也是最高的,全天在1400左右。这是1岁前的价钱,随着年龄增长,价钱越来越便宜。
  2、家庭保姆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可以选择请一个保姆到家里来带小宝宝,费用通常在$1200-$1500不等,这跟中国国内的阿姨一样。我的一个朋友生了双胞胎后继续工作,每个月花$2000元请一个保姆来家。
  3、家庭托儿所
  还有一种是家庭托儿所,通常是一个妇女自己在家办的家庭幼儿园。这种家庭幼儿园由当地政府监控,定期抽查,每家最多只允许收5个小孩儿。时间从早8点到晚6点,费用比较便宜,每天$35-$40。每个礼拜五天或者三两天都可以,去一天算一天的钱,比较灵活。“我家宝宝2岁以前去的是这种家庭幼儿园,2岁以后到现在在家由阿姨来带。我几次想把她送去上面说的私立幼儿园去,让她过过集体生活,但她爸爸反对。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幼儿园细菌传染太多太频繁,小孩儿送去三天两头生病。当时也想过请保姆,但没有碰上合适的。她虽然不去幼儿园,很多东西在家我们都教给她了,只不过少了和同龄人的接触,希望每个礼拜去图书馆能弥补一下。”
  4、蒙氏学校
  还有一种是Montessori School(蒙氏教育),中国国内也有。国内有的蒙氏学校1.5岁便可入托,但在美国要等3岁后才收。时间从上午9:00到下午3:00,费用在$600-$800之间。“我隔壁的镇有一家这样的学校,但要求必须是那个镇的居民。我对这样的学校很感兴趣,因为它的教育理念是大孩子和小孩子混在一起上课,不分大小班,鼓励大孩子帮助小孩子。还有就是它鼓励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对物体的感官上的认识。比起上面说的私立幼儿园更注重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培养团队精神。”
  5、Nursery Co-op和私立学校
  接下来该谈的是Nursery Co-op和教堂的幼儿园了。NurseryCo-op一般都是半天,从上午9:00到下午1:00,要求家长每个月能义务帮忙1天,教师由家长组成,大家轮流照顾小朋友们。费用很低,每个月$100-$250之间。教堂办的幼儿园和学校都属于私立学校,学前班从4岁开始,每月800美元,时间从上午9:00到下午3:00。如果家长都上班,无法在下午3点后来接孩子回家的话,孩子可以参加After School Program,当然又要另交份儿钱……
  显然,中美教育,各有差异,各有优劣,各有借鉴。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
  侨报作者陈旭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当然,今天在北美有不少受过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华人第二代,不亚于美国本土人才的工程师、博士后等各行业的顶尖专业人才,比比皆是。总之,归纳一句话:中美教育改革,有待“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发展策略。
其他文献
由于我没有拿签证的经历,所以第一次申请美国签证费了颇多周折。我想很多朋友也会像我一样是在有经验的状态下申请自己的签证的。我记录自己的签证过程跟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够分享一些经验给朋友们,让大家少走点弯路。  我在签证前,就有一些疑惑, 比如移民大厅如何,面试过程怎么样等等,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充满好奇,也对曾经耳闻的签证现场充满了紧张的情绪。我的文章比较长,不过没经历过美国签证的,或者不太明白签证怎么回
期刊
根据一项由马利兰大学(University ofMaryland)亚美裔研究计划和美华协会联合进行长达两年对美国华裔的研究发现,美国最大亚族裔群的华裔在经济地位、教育、就业选择和公民参与在第一代与第二代、或来自不同地区的华裔均有一定的差异。  马利兰大学人口统计和社会学教授Dr.Larry h.Shinagawa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很多美国人以往对美国华裔居民的印象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很不一样。现
期刊
[编者按] 今年9月7日是我国著名编辑家出版家戴文葆逝世四周年,宋木文先生写了三篇怀念戴文葆的文章。前两篇分别发表于《中国编辑》和《出版发行研究》,本刊特发表其中第三篇和邵益文先生的文章,以缅怀这位编辑出版先行者。  《射水纪闻》从原始文稿到整理成书,主要靠曲家源、白照芹教授夫妇的忘我劳作和精心编纂。此间,戴文葆与曲家源书信往来频繁,倾心交谈。前不久,照芹教授又把全部信件交出,为戴文葆研究者提供了
期刊
西班牙政府已经做出了修改外国人法的决定。在目前失业严重经济不景气的严峻形势下,劳工与移民部门认为当前移民政策过于宽松而有必要收紧,由劳工部门制定的修改内容,期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能在国会讨论后,获得多数党派的支持通过。从修改内容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出,对日后家庭团聚的收紧到居留发放的限制和境外劳务聘请的取消,造成当前西班牙严重失业形势的责任已被推诿到曾被政府承认推动了经济发展和贡献社会的外籍移民的身上。
期刊
侨报网讯 张涛2005年移民加拿大,2007年,他决定把1岁多的儿子送回北京的祖父母处。现在他想接儿子回加拿大,却没有足够的钱。平时他们只有通过网络视频看看儿子,每看一次儿子他们便泪流满面。  其实,很多华人新移民到了国外,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有了孩子,谁来看?如果在国内,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交给父母,既放心也不用交托儿费。父母不在身边怎么办?只能请保姆或者是送托儿所。但是,移民最初的日子对大多数人
期刊
侨报网讯 说到美国大学排名,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在每年8月发布的美国大学排名。其实,在美国有多个民间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最近几年留美热潮可谓是长兴不衰,这方面的资讯越来越多,中国学生也逐渐开始关注《普林斯顿评论》评出来的大学排名。那这两种排名到底有何差异,学生又该如何使用呢?这次就套用一个流行用词,把这两个排名搁在一块,好好让他们PK一下!    一、US News R
期刊
侨报网讯 据专家介绍,很多留学国家都有留学资金担保要求,有些国家对此要求还比较高。根据以往经验,由于一些家长没有提前设计留学计划,所以相应地没有准备留学担保金,专家提醒,有留学意向的家庭最好提前准备好担保金,如果短期决定留学,需要提供担保金可靠来源的说明。  那么,不同留学国家对担保金的要求分别是多少呢?专家对此逐一进行了介绍。  美国:读本科的资金担保一般是6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笔存款在银行的存
期刊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深陷困境,失业率节节攀高,毕业生就业前景更显黯淡。是留守美国,还是回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请看来自侨报记者的采访前线报道:    艺术专业归国发展才有前途    熊娟从湖南湘潭大学毕业后,2005年获得奖学金到美国攻读艺术管理硕士学位。中国恢复留学政策那年,她还没有出生。目前她研究生毕业,在伯克利博物馆实习。  她表示,现在的留学生不再像早年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留在
期刊
教学设计:  上课铃声响了,我在音乐教室播放着学生比较熟悉的由阿根廷探戈之王加德尔所创作的乐曲《只差一步》。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扭动起来,沉浸在旋律之中。于是,我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首先我请他们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阿根廷,他们侃侃而谈,但是话题似乎总是离不开足球。我问了一句:“那你们了解阿根廷探戈吗?”大家有些沉默,一个聪明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您刚才放的就是探戈乐曲。”我便继续问:“你们知道作品
期刊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需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除对生物学知识与技能要掌握外,还要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模型建构、科学发现史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其基本技能,体会其艰辛历程,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那么如何让科学精神的培育真正走进生物课堂,笔者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的教学为例,谈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