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诠释:单纯、秩序和鲜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心目中的好课标准逐渐明朗起来,概括起来为六个字——单纯、秩序、鲜活。
  一、单纯
  何谓“单纯”?若用于对语文好课的标准,“单纯”是一种对语文课简约化的追求,它不是簡单,也不是单一,而是摆脱语文课冗繁、洗尽铅华之后的一种教学境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纯粹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目前,学界语文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一线教师受不断翻新理念的冲击,教学思想变得复杂起来,教学实践左右摇摆,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乱象。我们非常赞同管然荣先生的观点:“语文教学不是诗人的‘伊甸园’,不是哲学家的‘理想国’,更不是玄学家的‘幽冥境’,而是实践家的‘试验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向来需要一个原点,原点代表智性思维的启动。“凸显核心素养,实践语用课堂”是沙乐老师《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显而易见,这一教学理念既关注对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又有对语文教学本质观的清醒认识。
  2.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应取得的学习成果和应达到的行为目标的阐述,规定了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向,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判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具有定向功能和调控功能,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到达的目标是什么。”只有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若不然,你的教学之箭极有可能射到别的学科的靶心去。沙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有三条:一是“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醉、无赖、卧剥、相媚好’等词语”,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二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朗读力和感悟能力;三是“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力。这三个目标简明、实在,可操作性强,指向关键能力,做到了表述简单而不冗繁、内容聚拢而不散乱、三维关联而不牵强。
  3.内容精选
  王荣生先生在《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艺术”的问题,实际上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语文教学艺术”的实质,是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实现。大文学家苏轼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取其精华。对阅读教学而言,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要做到精选教学内容,其前提是深入解读文本,能抓住优秀作品的核心价值——文本的精华、精髓。要达此目的,至少要经过三个过程——浸泡:悉心研读文本;漂洗:精心筛选资源;甩干:用心设计教案。沙老师经过认真解读文本,最后确立的教学内容从他的板书设计可见一斑:抓住一个“醉”, 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引导学生欣赏村居的“景”,关心村居的“事”,体味村居的“情”。此外,从“读、品、悟”也揭示了本课的教学思路。
  清平乐·村居
  读 景
  品 醉 事
  悟 情
  二、秩序
  何谓秩序?《辞海》的解释为:“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先后顺序展开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秩序,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文章的思路相当于“藤”,课文重点句段,特别是最准确、最生动、最有美感、最富有张力的词,便是“藤”上结出的“瓜”。“顺藤抱瓜”既是阅读策略,也是阅读方法,还是教学智慧,组织教学能做到头绪简化,重点突出。
  从课堂教学推进的角度看秩序,我们非常赞同王荣生先生的观点: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比喻为“一锅出”和“一根筋”。“一锅出”要求把语文教学的多项任务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环节里;“一根筋”要求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沙老师的《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结构可谓是“一锅出”和“一根筋”。整堂课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读懂大意,读出画面,读出情趣,描摹意境。
  1.疏言,读懂大意
  在此环节,沙老师淡化了对字词句的讲解,充分关注学情,重点指导理解“相媚好”“无赖”,为学生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扫清障碍。沙老师先出示“媚”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懂得“媚”最早是指“女子扬眉”,本义为“女子扬眉瞟目,取悦钟情的男子”,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相媚好”是指“老夫和老妇互相取悦,关系亲密”。这种“追根溯源”解词的方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同时契合了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字形字意。其次是古今比较辨“无赖”。“无赖”这个词语是这首词的关键词之一,学生预习时很容易在资料上找到答案为“调皮”,但沙老师并没有急着往下推进,而在此处引导学生跟现在的意思“奸刁、撒泼等恶劣行为或人”进行比较辨析,借助语境准确理解其意。因为沙老师知道这个词语的理解关系到对作者写作的基本情感(温馨、和谐、喜爱)的把握。阅读经验告诉我们,一篇文章的阅读障碍往往集中在一两个词语上,一旦突破,文章大意便明白如话。
  2.显像,读出画面
  此环节的教学处理更加巧妙,沙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乡景图、相媚图、劳作图、无赖图之后,充分利用教材的第二语言——教学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挥想象,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将看到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将静止的文字读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沙老师以读出画面为诱因,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描绘“看”到的画面。这样的诵读不再单调,这样的理解不求精确,却在“模糊”中将诗境一点一点地建构出来。他深谙儿童学习心理,优先发展儿童感知形象的能力。   3.悟意,读出情趣
  在读懂诗词的大意之后,沙老师提问:“词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词人的情感,谁有一双慧眼,能找到它?”引导学生关注到词眼“醉”字,随着相媚图、乡景图、劳作图、无赖图一幅幅画卷的展开,层层深入,挖掘出“醉”的深层含义。不仅是酒醉,更是“陶醉”。词中人物、词人以及读者都深深地陶醉于那美妙的田园风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陶醉于老夫妻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陶醉于一家人团圆的天伦之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种一家人团团圆圆、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正是千百年来每一个老百姓心目中所向往的生活,诗句的精髓以及作者的言外之意就在这样一唱三叹的诵读中流淌出来。
  4.化言,描摹意境
  我们知道,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由意象的组合形成统一的场景画面——意境。意境是诗词情感的载体,感悟意境应从感悟意象开始,捕捉诗歌的意象,品味其特点,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其内在情韵。本环节的教学,沙老师大胆地运用说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将诗词描绘的意境“写”出来。“相媚图”侧重训练学生语言描写及提示语的运用;“乡景图”关注写景的顺序,虛实结合,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多感官展开;“劳作图”“无赖图”则注重神态、动作、细节的刻画。描摹意境竟然把写作训练融入进去,真是巧妙!最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辛弃疾笔下的“村居”会是什么。“世外桃源”“安居乐业”“安静闲适”等词语更像点睛之笔,选它们作为文章的眼睛——题目,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教学目标3”及课后习题“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自然地完成了。
  以上教学步步推进,螺旋上升,具备了教学的层次美和流畅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和思维力。
  三、鲜活
  在当下,声(配乐)、光(视频)、演(表演)等多种形式走进语文课堂。这些形式如果运用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如果使用不当,仅仅是“热闹”,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认为鲜活的课堂应是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引进源头活水的课堂,是洋溢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堂。鲜活的语文课堂应具备以下特质:
  1.有情有趣
  洛里斯·马拉古兹在《不,一百种是在那里》中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儿童喜欢有情有趣的课堂自然就会有一百个理由。情趣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情趣课堂应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母语学习规律,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情感体验,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和人格健康成长。我们看看沙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段:
  师:词人希望夫妻恩爱、儿女成群。(出示甲骨文“居”)
  (生诵读《清平乐·村居》)
  师:词人希望有居所遮风挡雨、休养生息。(出示金文“居”)
  (生诵读《清平乐·村居》)
  师:词人希望在这样的居所中一家团团圆圆、无忧无虑、安居乐业,(出示楷书“居”)这也是千百年来每一个老百姓心目中向往的村居生活。(出示村居图)
  (生诵读《清平乐·村居》)
  这段诵读教学,把充满智慧的字源识字与动情的诵读有机结合起来,一唱三叹,让学生既领悟了词人的心思、升华了情感,又积累了语言。
  2.有滋有味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意”“文”兼得,靠什么?靠有滋有味的朗读和诵读。凡文章皆合美的规律,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词句的含蓄美、层次的节奏美、情感的真挚美、意旨的哲理美,等等。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进程中感受言语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智慧——读出理,感受言语蕴含——读出神……让学生感于目,会于心,动于情,发于声。就像徐志摩先生所说:“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他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内涵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上文已对沙乐老师的诵读指导做了评析,毫无疑问,他的诵读课堂是有滋有味的课堂。
  3.源头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课堂应把“源头活水”引进课堂。古人云:“知其诗,不知其时可乎?知其诗,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世,只有了解诗人的精神个性、情感思想,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作者的精神个性及创作背景应该是古诗词教学的“源头活水”。沙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阅读,再品词作”,推荐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告知学生,“读完这首词后,相信再读《清平乐·村居》你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悟”。沙老师有“源头活水”的意识,但属于“马后炮”。若在教学前布置学生大致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或者是阅读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估计学生会更能感受到征战20多年沙场的作者对这种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朗诵起来会更入情入境。
  余文森教授认为,我们进入课堂判断学生是否在进行优质的学习,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大略地用此标准衡量,在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充满了求知的好奇、成功的愉悦、分享的乐趣……参与的广度普及每一位学生,从他们积极的发言、动情的朗诵、奋笔疾书、高水平片段的当堂生成,足见本节课的高效。
  语文课呼唤:单纯、秩序和鲜活!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匆匆》这篇课文特点突出: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
人们常说,教师是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的人,这种塑造是无形的、长久的、深刻的,所以说教育的确是一种能让所有人都进步和快乐的事业。我深知,没有一种抵达能够比得上阅读,因为阅读是心灵的对话,阅读者通过与文本对话,可以实现对世界、对他人更是对自我的不断认知、理解、建构和完善。  我优化了学生的阅读环境,致力于让校园、家庭、学生接触到的社会都因书本而芳香。学校阅览室、班级读书角、校园小书吧、区内公益和非公益的图
低段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不足,传统的写话指导没有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因而学生在表述时,除了描述客观物象,通常难以将自己主观的觉知和情感融入,导致无话可写或表述无趣。“意象写话”则从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想象力丰富这一客观心理机制出发,以生活事物和典型文本为素材,以激发写意思维和自由想象为重点,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旨归,打造“写意·想象·创造”的低段写话教学。我们提炼了扩充补白、角色换位、夸张变形
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责无旁贷。我爱语文,我爱阅读,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因为我而浸染一身书香。借助优秀的图画书、经典童书,为学生心灵的世界打开另一扇窗户,经历更为丰富的生活。  曾经,是阅读为我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因此,我无比相信阅读的力量——经典的力量。我阅读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是《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原来关于教育理论的文字可以那么美!  怎样做到终生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还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当今作文教学依然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分析原因,一是作文教学缺少具有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二是学生缺乏习作的材料,一写作就感到
编者按:  斯霞、霍懋征、袁瑢、丁有宽、张庆、李吉林……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早已镌刻在小语人的心中。他们的教学思想、他们的教学艺术、他们的教学风格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揣摩,去体悟。当然,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但必须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所创新继而传承发展,否则便是无本之源。为此,本刊特设“重温经典”这一栏目,以“经典重现 品读借鉴”的形式展示。希望通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实施建议中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才是习作评改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叶老认为“修改文章的本质就是修改思想”,并提出“教师给学生修改不如让学生自己修改”的观点。  国外习作教学
2016年9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终于投入使用了。作为首批使用教材的教师,我感觉既新鲜又愁闷。新鲜的是,新改版的教材编排与设计科学而富有情趣,不仅学生喜欢读,大人也津津乐道,直呼这样的教材传统与开放相守,双基与生活相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儿童味、生活味、文化味。愁闷的是,因为新,所以无,相关的资源、教案、课件以及可参考的资料几乎没有,需要教师自行开发,给备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多样活动中学会生字,会写“票”“队”,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宝岛”“合影”“留念”“邮票”等词语的意思。  3.借助拼音,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熊猫“团团”“圆圆”的可爱,懂得“团团”“圆圆”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体会两岸同胞热切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说说喜
记者:曾老师,您好!了解到您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学习作课程的研究,而且带领工作室成员编写了《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丛书。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套丛书中的相关理念吗?  曾海玲:我们的这套丛书,书名中有个核心概念“项目化学习”。所谓项目化学习,英文全称为project-based learning,通常简称为PBL,其价值追求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让探究目标明确具体。(2)让探究内容基于真实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