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资源 “借”资源 用资源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bul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品德学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也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如何有效利用生活资源已成为品德教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笔者结合实践探索,从找资源、“借”资源、用资源等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品德学科课程资源“贫瘠”的现状,从而促进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以“小”见“大”找资源
  品德课程是以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的。要使农村的孩子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生活领域的变化与发展,确实有难度。于是我们就采用以小见大的策略,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入手,找身边丰富的农事、农活、农景资源为教学所用,从“小农村”中见“大社会”,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秋天这一季节所带来的喜悦和劳动的艰辛,强化珍惜劳动成果意思。老师不但设计了“我来诵”诗歌朗诵比赛(诵读关于种子的俗语以及感恩的诗歌),而且还开展了一项“我来种”实践活动。在课前两周,向一位家长借了一小块农地,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一粒种子,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种植,并要求常常去观察,试写发现日记,向家人了解当地常见种子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但发现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浇水、施肥、除虫除草等常识,还体会到了农作物的来之不易,以及劳动人民的可爱之处。同时在活动中,学生更体会到了一种责任,学会对人、对事要负责等等其他的思想品质。
  二、巧用人本“借”资源
  1.向学生“借”资源:
  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他们与自然的亲近,与家庭成员几代人的亲近也同样能成为品德课堂中的亮点。如果我们能正视这些差异资源,并巧妙地“借用”这些资源,那么农村的品德课堂或许就能像田野里的空气那样清新自然。例如在教学《民俗民风大观园时》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先向长辈了解本地的生活习俗,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作介绍或演绎。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有的包粽子,有的做汤团,还有的分香包等等,学生在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也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同时也培养了探求学习的兴趣。
  2.向家长“借”资源:
  农村的家长作为一种广泛而独特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通过让家长现身说法、参与学生品德评价、带领学生参观调查、跟踪采访等形式充分利用于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使之教育影响更多的孩子。
  3.向 “友人” “借”资源:
  农村品德课程资源要通过网络、实地教研等途径与城镇学校、兄弟学校的教师进行积极的研讨交流,在“走亲访友”过程中使得品德课程资源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共享,以解决一部分学校因客观条件造成的资源匮乏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寻找课程资源的难度,又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度。
  三、一“石”二“鸟”用资源
  一块石头你可以用它铺路,也可以用它垫凳脚,还可以用它打水漂,课程资源亦是如此。我们如能对学生已经模糊了情景的再回忆、再认识、再体验,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往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处事的思辨能力,也必将会获得新的体验和收益。例如,针对农村学校门口常见的一个画面:年迈的爷爷奶奶骑着三轮车将孙子孙女送到校门口,顾不得擦自己额头上的汗珠,早已帮孩子把书包从车上拿下来背上肩,忙不迭地还要帮助孩子戴好红领巾,整一下衣领……当老师把这个孩子们习以为常的画面拿到《家人关爱我成长》课中时,或许以前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但现在通过老师的引导,从第三者的角度进行观察时,这种“无言的关爱”使学生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而当老师把这个画面运用到《我长大了》这课中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评论则又发生了变化。有许多孩子甚至对画面中孩子提出了批评,并发表了自己的“成长感言”。
  四、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应注意事项:
  1.紧扣目标找资源
  课程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因此在收集资源之前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锁定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并在选取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2.不弃不离用教材资源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我们首先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当地儿童的生活实际灵活地使用,对教科书进行适当地拓展,创新设计主题活动。其次,我们也不能为开发当地资源而舍弃教材。教材从根本上讲它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经过多方专家论证的一个结果,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向标,也是学生学习活动引导者。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入教师自己有创意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特色的教学活动形成的。
  3.张弛有度取舍资源
   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教师要慧眼识金,善于取舍。如果看到与课程有关的资源就不加选择地拿到课堂上,或者为“开发资源”而开发资源,那只会造成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堆砌,对于课堂效率而言到时只能是事倍功半。教师要甑别、取舍课程资源,注意广度、深度、适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度。(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丁洪刚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即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弊端。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阅读理论与思维框架,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的低层次状况,是摆在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的首要难题。在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教育素材的创新、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应该注重培育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
期刊
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三日不读书,是否面目就可憎,这很难说,语言是否乏味,也很难说,但是我相信,一日不读书,尘俗一定生其问。一个人心里装的诗书多了,书卷气自然就浓了。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要想多一点书卷气,就得靠读书。请看我和学生是怎样读书的。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根据心理学家格伦研究,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多种因素中,兴趣占25%,而在学生失败的诸多因素中,缺乏兴趣占35%。可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呢?任何兴趣都根植于一定的知识的土壤中。因此,知识是兴趣的媒
期刊
蜜蜂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它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个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了,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最终得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证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能见微知著,善于发问
期刊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创造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繁琐的数学题改造一下,变成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同学们在宽松的气氛中解答。例如,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设置问题: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地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曾开始困惑起来,“这学生怎么就不听话呢,明明是为了他好啊”,“真不明白,我看真是不想学了”,“和他沟通怎么这么难呢?他怎么就是认为我和他过不去”,“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种种困惑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团团罩住。分明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隔了一堵厚厚的墙。苦口婆心的说教变得苍白无力,我非常渴望找到一扇门通向那个绚丽而又神秘的心灵世界,可是门在哪里呢?我一时有些不安起来。  
期刊
评语分作业评语和学期评语。学期评语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阶段性的综合评价,一则好的评语。会起到好的教育导向作用,因此我特别注意利用赏识的眼光来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评语写作上下了一些功夫,收到了一定成效。  首先,我努力去接近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兴趣爱好等,让评语有话可写,避免千人一面。担任二十几年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哪个孩子好动,哪个孩子自制力较差,哪个孩子
期刊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令学生生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终身受益,就是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吕叔湘说:“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能力的提高,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而是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写不好作文,因为有“厚积”才有“薄发”。
期刊
一、利用数学工具。把某些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使其简化。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