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 寡头黑洞开启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GW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一些创业企业,刚做得风水起之时就被BAT收入囊中?为什么合并案近来接二连三在中国上演?互联网时代,创业者该如何生存?
  任何一个产业演进的规律都是沿着初生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的脉络在进行,而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种更迭可能来得更快。
  昨天,还是万众互联网的时代,一个细分领域内有若干个互联网公司,正如盛极一时的“千团局”;今天,大多互联网企业快速死亡,留下的“剩者”也开始强力整合。除了此前的土豆和优酷合并,近期的合并闪电般发生,百合网和世纪佳缘、携程和去哪儿、美团和大众点评、58同城和赶集、滴滴和快的、1919和购酒网……短短的时间内,互联网公司数量变少了,个头变大了。
  变大后的寡头们似乎形成了新的互联网商业格局,但仔细一看,除了部分还暂时能够独善其身,其余则都抱着大腿,成为“XX系”成员。在这之中,BAT当然是左右布局的力量。以前,资本审问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一个经典问题是:“如果BAT做你们做的事情,怎么办?”而现在,则变成了:“如果BAT不投你们,怎么办?”
  如果未来都是BAT等寡头的天下,是否他们就能高枕无忧?创业者又凭什么脱颖而出呢?
  “疯投”时代的后遗症
  由于互联网企业都有资本助力,合并的背后,资本也显然是推手。但是,资本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推动企业进行合并呢?
  创业者和投资人都知道,这就是一场豪赌。创业者只有依赖资本助力,才能实现“互联网思维”。只有烧资本的钱,用低价、零价格(免费)、甚至负价格(补贴)推广终端,才能迅速形成用户基数,让互联网公司这种没有“价值锚”的企业形成高估值,而后,又是新一轮的资本接盘,一直到上市“甩盘”。
  其实,这并不是创业者和资本联合推动的“骗局”。这种“互联网思维”的玩法是“送终端,卖云端”,形成用户基数之后的收割才是大戏。用户基数、数据沉淀、云端生态都是真真切切的商业可能性,当然,很多传统企业家看不懂,也正因如此,他们错过了互联网可以粗暴获取流量红利的“黄金时代”。
  红利巨大,所以有太多的创业者争食,以至于卷入资本抢滩,形成了“泡沫”。当然,“红利”伴随着“泡沫”是产业初生成的规律(如果我们将互联网看作一个“产业”)。黄金时代的互联网界,一个小App就可能引得资本鸡飞狗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资本盲目。以前,我问一位投资界的朋友:“你们是怎么估值的?”朋友笑着说:“这玩意没法估,投人吧,人靠谱就行!”是的,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商业模式,创业者尚未搞明白,资本就更是雾里看花了,尤其是早早期,基本就只有看人。看数据?不少资本在估值时直接将用户数换算成钱(按照用户的导流成本或变现后的收益折现)。但除了个别公众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外,杂牌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你也能信?现实是,只有通过若干运营、财务数据的交叉比对,才能拨云见日,分辨真伪,而大多资本都还看不清楚。在这样的背景下,“风投”变成“疯投”,但每个资本的每笔投入还都以为押中了下一个BAT。
  其二是创业者忽悠。所有的伪创业者都是表演艺术家,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商业模式说得头头是道,智能、云端、生态圈、大数据……什么高端贴什么标签,动不动就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还只有自己能做。这个领域,创业者怎么做都有道理,特立独行是个性,傲娇气质是个性,天马行空是个性……一句“大叔你不懂互联网”,再一句“大叔你不懂我们90后”,加一句“大叔,我们的公司都是玩出来的”,立马就能将资本大叔们的心理优势击垮,捧着钱追投。当然,一部分传统企业的固步自封、食古不化,也更加加剧了资本对于互联网创业者的盲目追风,毕竟资本的商业嗅觉还是敏锐的嘛,知道哪个方向是有前景的。
  创业者和资本的浮躁
  从传统意义上说,资本的钱不好拿,创业是有成本的,除了燃烧生命,更是用创业者本人的信誉作豪赌。但在互联网界,创业几乎是没有成本的,创业者当然需要燃烧生命,但不用担心信誉。某个创业者失败几次,反而看起来更牛,要是甩出一句话:“我已经烧光VC几个亿了!”立即能够成为中关村创业一条街的“大神”。在资本看来,这种人已经经历过失败,有前人拿钱给他练手,再投他反而更加靠谱。
  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伪创业者的目的根本不是要做一款好产品,做一个好公司,其目的就是盯着资本这个冤大头去的。我认识的一个创业者在谈到某个商业模式时,居然评价:“XX太可惜了,错过了前两年的上市机遇,还差一把火就烧上岸了!”
  部分资本也不是冤大头,他们也清楚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但VC的资金是有时限的,长的7-10年(不算延长期),短则3-5年,到期就需要进行资金清算,这种短期逐利的本质让他们愿意玩这个类似“庞氏骗局”的游戏。甚至,有的互联网商业项目本身很优质,却被资本强行催熟,导致失败。不是项目本身有问题,而是成长期太长,资本等不了那么久。还有的资本,为了更多地占有互联网公司的股份,也会催促互联网项目烧钱,烧完了,才好继续融资嘛!
  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充斥着创业者和资本的浮躁,背离了商业的本质。一个好的商业项目必须符合两个特点:其一,投资率低,即不烧钱;第二,投入资本回报率高,即后续有自增长(甚至是井喷式的)。退而求其次,也应该满足第二个条件,算是玩的“大杠杆”。而一些项目烧钱发起,迟迟无法收割,变成了烫手的山芋,越来越多的项目融不到钱。表面上看,是资本市场寒冬席卷了创投界,实际上却是疯投时代的后遗症,恐慌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
  寡头黑洞已经打开
  与此同时,疯投时代也留下了一些真正的好项目。其实,山芋不是没有价值,好项目也不一定愿意比耐力,于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合并的大戏就上演了。合并上演,而且节奏加速,本质上是因为互联网人看懂了“寡头黑洞已经打开”的规律。
  “黑洞效应”是一个术语,即轮辐式的枢纽一旦形成,就会变成“黑洞”吸入周边的流量,而其周边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枢纽。   当下,三类流量黑洞正在产生:
  同位合并——寻找规模优势黑洞
  潮水退去之后,才会发现谁在裸泳。原来资本眼中百媚千娇、各具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商业项目,到了最后都是一个样——砸钱抢人(用户)。此时,商业模式也就走到了瓶颈,企业之间的合并就水到渠成了。
  理由很简单,同样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对碰,就是红海搏杀,零和博弈,烧的都是背后资本的钱,还只有五成的把握是最后的赢家。虽然,这种竞争是“赢者通吃”的逻辑,市场空间的确诱人。但要赢,路很长,还得一路烧资本的钱。所有利益相关者表面嘴硬,透着一副要打死对方的狠劲,其实心里都没底。大家都很脆弱,所以,稍有一丝风吹草动,双方就会由冤家变成欢喜冤家。土豆和优酷、滴滴和快递、58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都是烧钱企业的合并逻辑。
  几年前,优酷和土豆的联姻就是个典型,两者是行业老大老二,地位好看,财报不好看,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脸色更不好看,股价都破发了,还玩啥呀……一天天烧钱,资本也扛不住了。咋办?合了吧!合并后不仅对于上下游都有了更强的议价权,有了长远发展的空间,资本市场也找到了兴奋点,估值提高,可解短期燃眉之急。
  除了避免红海搏杀之外,做大规模还有战略意义。平台上庞大数量的供需双方会互为因果,增强双边粘性。以打车软件为例,终端做强了,用户增加了,各类运力(出租车、私家车、大巴等)就会争相涌入,云端的资源就更丰富;反过来,云端的资源更丰富,各类运力可以随需调用了,用户就会争相涌入,终端变得更强。
  这是互联网降维进攻的必然,当互联网降维到放弃终端利润,采用零价格(免费)甚至负价格(补贴)来建立入口时,入口近乎是同质性的,规模就是优势,可以形成“黑洞”。
  错位合并——寻找协同效应黑洞
  有的合并中,商业模式还有空间。这类企业的合并不只是为了取悦资本市场,合并的双方企业现金流都是正的,不靠烧钱过日子,而是为了寻找协同效应。例如,阿里和苏宁、1919酒类直供和购酒网的联合。
  这种联合中,都是一方擅长线上,一方擅长线下,都开始发现,O2O必须是线上线下的有机组合。阿里原来一直坚持将企业做轻,就连关系到电商体验的物流,也一直使用第三方,甚至还出现过马云嘲笑京东“过重”的插曲。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竞争越来越激烈,被娇惯的用户开始变得异常敏感,他们也需要线下强大的地面支持。1919酒类直供发端于线下,但线上是购酒网的特长,两者的结合更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这种合并中,双方的整合非常容易,相当于各自拿出长板组合形成一个“大桶”,立即就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如果这种整合真的能够到位,对于商业模式存在短板的其他竞争者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也就是说,原来还能够错位竞争,现在几乎被全面碾压。
  不仅如此,短期内,这种合并在运营数据和财务数据上就可以得到反馈。这种数据支持下,资本市场上的利多就不仅仅是依靠估值的想象,而是依靠实实在在的经营优化。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是,这类合并造就出的“超级商业模式”会迅速要求“清场”。当产品或者服务打磨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会对市场内的其他竞争者发起进攻。这一定会提升行业的服务标准,逼出更多的合并。正如神州租车和e代驾的合并,就是为了对抗强大的滴滴出行。而最后的结果,要么就是走向合并,要么就是一方被击垮。
  这是互联网升维进攻的必然表现,当同质性入口开始红海搏杀,只要升维一个产品优势,就能够升级入口,这种整合会不断进行,直到商业模式不能加载其他的产品优势。那时,如果还存在几个同质性的入口,又会进行同位企业的合并。而此时,协同就是优势,显然也可以形成“黑洞”。
  BAT布局全生态——寻找生态黑洞
  2015年,互联网三巨头BAT开始疯狂出击,扩张版图。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参与十余起近40亿美元投资,腾讯和百度也不甘示弱。其余一些企业如京东、小米、乐视等也开始四面出击。发起并购的巨头们众口一词——要构建“XX生态”。
  所谓生态,一定是基于一个环境,并且生态的参与者是能够和谐共处的。这些巨头们敢于搭建生态,最主要的底气就是基于他们建立的商业模式“基座”——用户和数据。
  此时的创业者们已经明白,真正的刚需是用户用手指投票投出来的BAT们(泛指大互联网企业)。阿里连接人与产品,腾讯连接人与人,百度连接人与信息,三大连接对象都是最大的刚需,也决定了他们的江湖地位。要想建立一个独立的入口谈何容易?新生的App不被挤到第四屏、第五屏已经很不容易了,何谈让用户高频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以BAT为首的大企业将是批发流量的一级代理,而其他互联网企业则作为渠道或零售,负责变现流量。正如1919酒类直供CEO杨陵江说:“与其做流量的入口,不如做服务的出口。”另外,BAT们给予加入生态的互联网企业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流量,而是基于数据精确细分的流量,这将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变现更加容易。
  试想,如果进入BAT们的生态有如此大的优势,何不把他们变成“亲爹”?难怪有创业者说,拿资本的钱,不如拿BAT等大企业的钱,他们显然对项目更有帮助,也更懂互联网创业公司(不会被短期利益驱使,催熟项目)。
  当其他互联网公司加入了BAT们的生态,本身就成为了导入用户和数据的终端,又会反向强化BAT们的用户基数和数据沉淀,勾勒出更多、更精准的用户需求。因为,它们提供的产品是与BAT原有产品完全不同的,这又会进一步强化整个生态。
  BAT等互联网巨头四处兼并的意义在于建立一个“生态黑洞”,将用户行为锁定在生态圈中。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在一个入口进入就能获得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举例来说,滴滴为何会从打车做到出行?就是因为,不管是打车还是代驾,其实都是一个出行的场景(后面的文章会提到场景)。互联网是生态打破专业,因为,在不同入口之间切换的成本是很高的,这也是为何电子商务网站都会走向综合购物平台的原因。生态集中了满足用户各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更加高级的升维进攻,显然更容易形成黑洞。
  于是,互联网的产业演进规律变成了“错位合并形成协同效应黑洞(升维进攻)——同位合并形成规模优势黑洞(降维进攻)——加入BAT们形成生态黑洞(升维进攻)”。黑洞已经打开,企业该好好思考如何应对了!
  (本文作者系本刊业务顾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责任编辑:庄文静
其他文献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人文主义者,孔子是以"仁"来抽象他对人的问题的认识,是一种以仁为本的人文精神。孔子的人文精神对现代高等教育的道德德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有着深刻的
我校是省重点中学,学生来源于全县三十几个乡镇中学,尽管他们文化成绩都很优秀,但所受音乐教育程度不同,参与音乐活动的经历不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
是材不是材,关键在于用。 首先要看会不会“选材”。你看,木匠到森林里选 材,看到奇形怪状的树根,认为没有用,摇摇头就走了; 而雕刻家看到那些树根,却如获至宝,把它们雕刻成
结束了,我可爱的“军旅”生活在不情不愿中结束了!坐在汽车上离开的时候,心情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7天的时间,说来不算长也不算短了。刚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军训的恐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同学们,你还记得我校召开的《忆传统、学英雄、做主人》的主题报告 会上王卓爷爷讲为人民服务的专题报告吗?你还记得你在语文课上学习 毛泽东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吗?这些教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用机器装备代替人力、畜力进行生产技术改造的过程 ,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及科
手中的照片委实让我感到心慌意乱:两个笑盈盈的女生,在雪地里的合影。这张照片是我照的,那是一天晚上,刚下过雪。白色的雪地加上两个漂亮女孩,实在是一张惟美的构图,我却没有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凉州区是2006年4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批准、在西北干旱内陆地区建立的首批五十个国家重点绿色农业示范区之一,本研究以绿色农业理念为基础,通过大范围调
联想,即把解决较简单问题所采用的办法、经验和所获得的结论,类推到较繁杂、较陌生的相似情境中,从而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联想,能增强同学们思维的敏捷性.例1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