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用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雪屏在《言语知识新视点》一书中说:“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言语教育,应当属于语用研究的范畴。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规则系统,但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去研究语言,而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去进行交际的言语能力。”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语用学理论去指导课堂,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就会使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有“语文味”。
  2018年5月,在薛城名师工作室主办的第一届全国“语用”教学论坛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汪晓春执教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汪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恰如其分地贯彻了语用理论对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要求。下面,笔者将结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具体分析话语要素以及构成语用活动主体的语用方式、语用策略。
  一、话语与语文教学
  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小到一个词,大到一本书,只要在具体语境中参与、完成了交际和认知,就能成为理解文本的阶梯。例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5段的最后一句话为:“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是“了”。如果将“了”字略去,句子语意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略去“了”字的句子,更多凸显的是作者对文人颠沛流离这一社会现象的出乎意料,也就是说句子重点落在了“竟”字上。而加了“了”字的句子,不仅表现了作者出乎意料的感受,更用舒缓的语气表现了他对这种现象的感慨;同时,有了这个“了”字,更突出了对叶圣陶先生关爱他人、待人宽厚的赞赏,毕竟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带领学生学习这一段文字时,教师如果能从这一个小小的“了”字入手,阅读教学就会有大的突破。
  二、语用方式与语文教学
  语用方式是实施语用的基本方式。汪老师的课堂讲求的语用方式就是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下面请看几个课堂片段:
  片段一:
  师:这样一位纯粹的儒者逝去了,作者感到悲哀。作者用了一个动词来写这个悲哀——“罩”。请问同学们,“罩”字能换成“涌”字吗?
  生:“罩”字比“涌”字更能表现出情感持续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师:你特别聪明!你是怎么想到了这一层呢?
  生:老师,你看“罩”字上面,是不是像一个网?
  师:对哦。那“涌”字左边是三点水,就像——
  生:就像潮水,涌上又会退去,持续得并不长。
  师:你真的让老师刮目相看。
  片段二:
  教师出示幻灯片:1.叶圣陶先生,人,已经离开人世了。2.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师:这两个句子,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生1:第2个好,第2句是短句。伤心的事,人们大多不愿提及,所以简短地说。
  生2:第2个好,第2句更简洁。叶圣陶先生提倡文风简洁,作者就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
  片段三:
  教师出示幻灯片:1.叶圣陶先生,人往矣。2.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师:这两个句子,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生1:第2个好。第1句连起来读的话,太快,太平淡,体现不出作者因叶老离世而悲伤的心情。
  师:大家注意一下两句的差异,就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区别。请大家再感受一下!标点很重要,一个人如果不会用标点,就说明他语言能力不过关。
  生2:第2个好。第2句中间多了一个逗号,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有了转折,在语气上也稍微有了停顿和克制。也就是说,一开始,作者是激动的,后来情绪回旋了一下,稍稍顿住了。
  片段四:
  教师出示幻灯片: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作者张中行, , !
  师:是的。叶老的离世,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悲痛。请同学来给这个句子填空。
  生1:悲,未尽!
  生2:情,长在!
  生3:情,追乎!
  在以上几个教学片段中,汪老师用对话作为实施语用的基本方式,将语用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教会学生研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语言和符号,从小处着手分析出文本的深层次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语用策略与语文教学
  语用策略是语用赖以发生、推进、完成的策略。我们重点说一说汪老师执教时的完成策略。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幻灯片:不论是对吕叔湘,还是对张中行,叶圣陶先生都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师:请你仿照幻灯片的示例,有条理地用“一以贯之”概括第3、4、5段的意思。然后,再阅读课文6、7、8段,用“不论 ,还是 ,叶圣陶先生都一以贯之, ”的句式进行仿写练习。
  仿写作为一种操作极强的读写实践,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汪老师用这样一个仿写训练,引导学生有条理性地概括出课文第3—8段中所表现的叶圣陶先生在为人、为学两方面的品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还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个过程,就是汪老师通过仿写这一语用策略,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了语文学习的阶梯的过程。这一环节不仅智慧地教会了学生“一以贯之”的词义,还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写作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优秀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规律、教学手段的熟练把握。
  王元华认为,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应该从语用学角度,用“在语用中进行教育教学”代替“语言功能教育”,把改革后的语文教学范式称为“语用教学”范式。当语用学进入语文教学,成为一种范式的时候,就使语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推移了语文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语形、语义的静态意义教学转变为侧重于语言的使用,由偏重知识的传输转变为偏重能力的训练,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无论是语言使用者与语境的对话,還是语用活动主体的语用方式、语用策略,都离不开这个出发点和归宿点。
  汪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贯彻了这个出发点和归宿点,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语用学理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课堂上的交流、互动的对话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赋予了他们在语境中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函数、方程、不等式是第三学段“数与代数”内容的核心,三者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探索三者之间内在联系,体现函数“主干”解决问题,是初中学段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下文以“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在不同模型的知识关联处,借力“问题驱动”,采用自主问、整体学、类比学的路径和方式,在探究中体验、感悟、默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助推学生思维逐步实现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飞跃。  一、学
期刊
2002年,扬州市教育局对市直属初中进行了布局调整,将扬州市第二中学和扬州市第十二中学合并组建“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目前,学校有41个班级、2000多名学生、140多名教师。我们坚持以课改为发展方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信条,以问题引领为抓手,研究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师资素养  1.重整师资队伍。  组建新学校之初,我们对原先两所学校的教学人员进行
期刊
这堂作文课,的确美不胜收。  一、创意之美  这堂作文课应该属于审题立意指导课。按照我们大多数人的常规做法,肯定是先抛出作文题目,然后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肖老师的课则完全颠覆了我对作文指导课的认识。他从眼前飘雨的春天开始聊,先聊古人写春天的诗,再聊自己写春天的诗句——“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谁能想到,就是这两句耐人寻味的诗,却为整堂课营造出了一片“桃花源”。他让学生说说喜
期刊
江苏省南京市薛城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由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薛城领衔。工作室共有22名成员,分别为高校教师、区教研员及南京市各初中学校的骨干教师。  工作室以黄伟教授的文本解码、编码理论为指导,兼收语篇学、语用学、语境学等学科的知识,探求“语用”理念有效落地的操作路径,努力促成语文教学的“语用”转向,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语用”教学理论的落地生根及对西方“语用”“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对新课的引入进行精心设计。近期,我校青年教师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一课进行同课异构。现结合三位教师的新课引入设计,谈谈个人的思考。  教师1:老师在家做了一个纸盒(呈现实物)。但儿子说,相邻两边没有构成直角。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寻找一个办法说明这个角是否为直角?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知识本位,忽视文章美育和德育的问题。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正在摧毁学生对古典文学、文化的兴趣。针对当前文言教学中的问题,笔者以执教《岳阳楼记》为例,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咬文嚼字品文言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期刊
一、立足丰富资源,启迪学生思维  1.在古人的诗句中感受春天。  这节课从背诗开始。“今天是个下雨天,关于春天的诗句,你能背出几句呢?”肖老师的一个话题,引出了学生脑海里关于“春天”的诸多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诗句不仅引燃了学生的记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下面的授课做了铺垫。  2.在教师的
期刊
一、探究新知  1.情境体验。  (1)播放视频,假设“国际乒乓球大赛将在本地设赛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用“抽扑克牌”游戏来确定观看比赛人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抽扑克牌”游戏:有3堆扑克牌,每堆10张,其中:①中全是红色的,②中是5红5黑,③中全是黑色的,每组选1人上台抽5次,每次抽后放回。谁抽到的红牌最多?从这个游戏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初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与语用学中的“语用”有共通之处。语用学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语用教学,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语用”,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借助不同语境来解读文本极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实现“语用”是关键,而实现的途径就是建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
期刊
主持人语  “今天,你被‘推门’了吗?”某段时间,这句问候逐渐成为一线教师间的流行语。“推门”,指的就是各级教学主管部门轰轰烈烈开展的“推门听课”活动。对于“推门听课”这一课堂监管策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学监控的价值和意义,优化学校管理,发挥“推门听课”的正向效能。  摘要 实施包括“推门听课”在内的教学监控应该以激发教师成长为基础,以促进学校健康协调发展为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