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形态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p1012m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就经历了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美学和文论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经典形态.但是,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直接影响,有着许多未尽完善之处,还没有真正建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只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雏形.因此,辨别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形态,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化主要是指过程,中国形态则主要是指结果;中国化着重在运用,而中国形态则着重在建构;中国化曾经产生了实用主义的倾向,中国形态则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以区别于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异族接触经验的汉族大学生在面孔识别中的异族效应及其脑加工机制。方法:选取高接触经验的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被试内实验设计,采用S1-S2延迟匹配范式,收集
开启振兴环境哲学的契机,在于实践环境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以期在一个呼唤绿色发展的时代实现环境哲学继往开来的历史宗旨与未来使命。环境哲学是人类思维对自然存在的思考,是
人类如何改造自然界,才具有生态道德合理性,这是当今人们为了能够过上好生活和善生活而不得不认真回答的问题。由于人类历史是人性的自我实现过程,现实自然界是人本质的对象
张君劢对中国现代化的诉求,有着鲜明的中西合璧的人文思想特征.把中国建成一个与本民族传统相适配的民主宪政国家,是学贯中西的张君劢一生心志之所在.张君劢肯认现代社会的“
周敦颐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述中蕴含着独特而精深的人格心理学思想。“由太极而人极”的人格演化观,是从宇宙自然演化的整个过程来思考人性的内涵。“
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必须对“道”与“德”进行生态式诠释。“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分享,个体必须既有“道”又有“德”才具有道德。道德感的式微与道德践履的日
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由范礼安构思,并由利玛窦富有创造性地予以实践.延续至18世纪的后继者们把此种策略与利玛窦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利玛窦规矩”.此前,“利玛窦规矩
杨时认为,学道首先须明善,明善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在杨时看来,体上而言,即己即物,理完备于物我,“格物致知”可从内外两路着手,反求己身具可能性;向外格物尽理,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整整经历100年。本文以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为视角,全面地描绘杜威思想在我国百年传播的基本情况,总结百
客家是个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原南迁汉族与南方畲族等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族群。本文重点阐述了传统客家社会宗族合力创族学、设学田之俗,进而分析了客家人的崇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