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与“被害”的叙事:延展《小狗包弟》最重要的张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ji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狗包弟》作为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一直以来被人们解读为反思、揭露和批判“文革”那个时代的荒诞和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表达作者深重的自责、歉疚和忏悔之情,下面的几则评论即为代表:
  小狗包弟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颜色,也折射出一代人的命运。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作者也不得不把向人作揖讨东西吃的可爱的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他连自己、自己的爱人都已无力保护遑论一条小狗,小狗包弟的不幸结局其实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事过多年,作者却还时时记起这条可爱的小狗,而且要“向它表示歉意”。这正体现着作者对过去时代的反思,对过去行为的反思,而在这种痛苦咀嚼回忆的过程中,巴金先生首倡“讲真话”。这种“不隐善,不讳恶”的思想品格,正代表着无数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
  在《小狗包弟》一文中,如果巴金想用那条为艺术家而牺牲的小狗死去时流出的鲜血,对“文革”制造者进行血的控诉的话,那么,他讲述小狗包弟的故事,则是以包弟在医院解剖台上那血淋淋的躯体,对自己曾经龌龊过的灵魂进行无情的挞伐。
  《小狗包弟》看似写物,实是写人,是《随想录》中众多“忏悔录”式散文中的佳作,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巧妙的构思、真率强烈的感情,在批判专制时代黑暗与罪恶的同时,反省自身的弱点,是从觉醒了的现代知识分子心灵中流淌出来的诗篇,既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度,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人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解读,就是因为人们在读这篇文章时,情不自禁地把目光和视线聚焦在那只可爱的小狗包弟身上,聚焦在包弟和作者不幸遭遇上,而忽略了作者也是其中的施害者(尽管这个施害是迫于无奈)。换句话说,人们在读解这篇散文时,往往只关注了“被害”的叙事,却忽略了“害”的叙事,因而无形中遮蔽了文本所包蕴的一些重要内涵,如对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反思;克服人性的自私,善待给予我们关怀与呵护的人;责任与担当,不要轻易伤害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等等。而要去除遮蔽,“害”与“被害”的叙事就是解读文本丰富意蕴的关键。
  一、“害”的叙事,彰显对时代历史的反思
  “害”是时代对人的伤害,《小狗包弟》“害”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文革”那个时代的荒诞和悲惨。《小狗包弟》直接描写“害”的叙事并不多,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开头讲述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開了。
  这一处“害”的叙事,逼真地展现了“文革”那个时代灭绝人性的血腥与残暴,就连一条亲近主人的狗也不放过,读后让人揪心。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时代为何会如此荒唐,人性丧失为何会到如此地步。表面上看,这一处“害”的叙事是为了引出小狗包弟,但就行文而言,文章从小狗包弟直接入笔也未尝不可。显然,这一处“害”的叙事也暗示了作者难逃时代的厄运和小狗包弟最终的命运。
  另一处是“文革”开始后,红卫兵对隔壁邻居——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抄家:
  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如果说艺术家与狗的“害”的叙事是作者听来的,并非亲身经历,但这一处“害”的叙事却是作者亲眼所见。“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足以说明“文革”是多么的荒谬,这种荒谬是历史上少有的。“进进出出”“大声叱骂”“摔破”这些细节真实地展现了“文革”对人的尊严的践踏,表现出专制时代的黑暗与罪恶。
  “害”的叙事启迪人们思考,“文革”那个时代为何会变得如此荒谬,而这种荒谬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文字狱”即为代表。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因此,与其说《小狗包弟》在反思、揭露“文革”那个荒唐的时代,不如说作者是在启示人们反思历史。从这一点来说,反思历史也应该是《小狗包弟》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而“害”的叙事恰好是通往文本这个意义和价值的桥梁。正因为如此,《小狗包弟》“害”的叙事不应该被遮蔽和忽略。
  二、“被害”的叙事,蕴含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反省
  有“害”就有“被害”,“害”与“被害”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上文引用的《小狗包弟》两处“害”的叙事同时也融入了“被害”的叙事,第一处:
  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这一处“被害”的叙事尽显“文革”的惨无人道。目视艺术家的遭遇,“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而只有一只小狗不离不弃,人与狗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的冷漠与自私。而这种人性的自私冷漠乃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显现,在鲁迅那个时代是“麻木的看客”,“文革”时期是“掉头客”,在当下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客”,这种人性的自私冷漠似乎已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狗包弟》“被害”的叙事启迪人们重新审视国民的“劣根性”,反省“冷漠自私”这一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启示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的人,这是文本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价值。
  第二处:
  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这一处写的是隔壁邻居被抄家对作者内心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面上看,这一处似乎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被害”,但邻居的遭遇却让作者“睡不好觉”,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处境,作者已然成了“文革”间接受害者了,抑或说是潜在的被害者。但面对“被害”,作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保护好忠诚的包弟,而是将包弟送到医院当作标本解剖,以保全自己和家人,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担当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举动。尽管包弟是一条狗,但在生命面前,包弟与作者是平等的。只是在人性的自私面前,包弟的生命显得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
  可以说,在那个知识分子岌岌可危的年代,作者的做法恐怕是一般人都会选择的做法。因此,这一处“被害”的叙事,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即中国人一贯奉行的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处常常被人忽略的“被害”的叙事,也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不应该被忽略和遮蔽。
  三、“被害”而“害”的叙事,启迪对如何为人的思考
  身处荒唐的时代洪流中,作者难逃“被害”的命运,这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作者可以选择面对“被害”的态度,担当起主人应有的责任,保护好忠诚自己的小狗包弟,哪怕自己挨批斗、被抄家。但作者缺乏这样的担当和勇气,在自己“被害”时首先选择了“害”,让包弟成了最终的受害者: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文革”形势日渐严峻,为了避害——保全自己和家人,作者将包弟送走,但作者并没有因此“感到轻松”“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并且眼前时常浮现包弟“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情景。读到这一段“被害”而“害”的叙事,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矛盾而痛苦的内心,感受到作者那颗充满了自责、歉疚和忏悔的心灵。但我们的解读不能仅停留于此。
  包弟是一条忠诚可爱的狗,和作者相处了七年,就像作者的亲人一样。作者对包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反之也一样,包弟对作者的感情也是很深的。正因為如此,包弟在主人把自己送往医院做解剖台上的实验品时,并没有表现出反抗——文本没有包弟不情愿和拒绝的描写。为何包弟不反抗,不拒绝?因为在包弟眼里,作者就是包弟最信任、最亲的人,忠诚的包弟本能地为主人承受灾难,扛起伤害。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包弟,包弟就不仅仅是一条狗了,它象征或代指呵护作者的人,如妻子萧珊。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文本中的一段看似可有可无的文字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这一段话主要写妻子萧珊也喜欢小狗包弟,侧面表现包弟的可爱。但从行文看,删去这段文字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但作者为何要写这段话,难道仅仅就为了表现包弟的可爱?肯定不是。
  众所周知,“文革”期间,巴金和当时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是什么力量让巴金坚强地活着,而没有像老舍那样选择自杀?是妻子萧珊给予了自己无尽的鼓励,无私的关怀与保护,才使自己坚强地渡过了这一劫难,正如作者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
  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后才褪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贼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有时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如果以这样视角来看作者的自责、歉疚、忏悔,文本似乎也在启示我们:要克服人性的自私,善待给予我们关怀与呵护的人;要有责任与担当,不要轻易伤害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狗包弟》“被害”而“害”的叙事,也是在启迪我们思考该如何为人。
  综上所述,《小狗包弟》是一篇内蕴很丰富的文章,而“害”与“被害”的叙事就是解读文本丰富内涵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持有这一把钥匙,我们就不会画地为牢,狭隘地理解文本;持有这一把钥匙,文本的解读就能有效延展。
  参考文献
  ①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1页。
  ②李锡琴.《穿越与升华·中学教材中经典作品个性解读》,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4页。
  ③段轩如、高玲.《中外文学名作赏析》,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作者通联:四川成都市青羊区经一路121号成飞中学]
其他文献
入选统编教材中的《卖油翁》篇幅精短,描写生动,语言简洁,人物鲜明,蕴含哲理,情趣盎然,堪称典范。即便如此,《卖油翁》中的语文知识的出现还是分散杂乱的,教师应将无序的语文知识明晰化、突出化、序列化。这一过程的稳步推进,将会有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理解与传承”。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奠基,是撬动其他三
广告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塑造品牌形象,使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处于不败之地。那么怎样将品牌广告应用到市场营销中,才能获得可观的效益呢?本文就此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阅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对此,笔者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对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展开了探索。现代文阅读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将是一个新的体验和尝试。  一、核心素养剖析  实践性与综合性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学习语文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其中,
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各类高新农业机械得到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滞后,难以承担大中型及复式高新农业机械的维修业务,不能适应高新农业机械快速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延伸,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尽管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性,但还具备互通性。利用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互通性来促进儿童的品德教育能够更准确地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优势完成儿童品德教育。文章从中西方节日在文化方面的互通性入手分析,指出其对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进而探究利用中西方节日互通性促进儿童品德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西方;节日互通性;
由于没有适合的工作场所,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效果不理想。同时,院系资料室单纯的期刊借阅功能无法满足院系师生的专业学习需求。改建院系资料室或新建学科服务基地,
多媒体教学运用在语文教学之中,具有形象性、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空间,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的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不加选择的滥用,将会产生许多消极作用,需要我们警惕。  一、滥用多媒体易缺失人格教育  多媒体是物,而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若整堂课都是多媒体
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力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那就是将信息化建设与电力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认识到企
《虹关何处落徽墨》是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内容,文本从找寻式微的虹关徽墨起笔,传达出对传统与现代的关注与思考。本文的作者评价这篇文章入选高考材料时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