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应试教学观念中,高中的语文课程经常是以高考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开展的,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及文化品格的培养工作。本文简要探讨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文化的具体方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关键词】 传承文化;高中语文教育;国粹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任务,将焦点放在人才的终身学习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责任论述了自身的一些看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树立扎实的传承文化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传承,在培养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应引起全体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当前,语文教学多关注课程改革的形式,大多数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方法越流行就越好,如果不使用所说的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似乎就无法进行语文教学。这种观念是狭隘、偏激的。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应在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国粹的宣扬。高中教师应把宣扬国粹、传承文化作为责任,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将传统文化及国粹变成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思想及观念都处于发展时期,价值观及人生观都在逐步形成,可塑性及求知欲极强。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的生活十分简单,从学校到家庭;思想十分简单,努力学习;经历十分简单,上课、放学,因此,学生需要正确的思想教育,情感启迪,从而树立正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略文学的底蕴,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教育,就会导致教学过程死板、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所以,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精神基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及品格,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局观
日常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语文也相当于生活的延伸。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挣脱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的束缚,面向社会、面向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获取文学体会,磨练自身意志、陶冶文学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利用调查、参观、探访、旅游等多种形式进行语文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书摊、市场,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及点滴;在节假日同亲人一起旅行,感受景区的优美风景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将现实中的感受利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语文的学习。社会是一个大的家庭,人同人之间的沟通及交往都能够使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沟通过程,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完善自身成长,教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文化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思想品格。这也就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新的境界。将文化素养及素质教育放在的首要位置。所以,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品德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将传承文化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从文化的层面理解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是由多为专业及学者经过多年整合编制而成的,包含了大量经典的文章,是语文文化的精华。假如教师无法发掘其包含的文化价值,不能全面探索其文化底蕴,那么,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就无法充分展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从文化的层面解析课文内容,利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索课文中的文学性,传承文化特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一文时,就应从古代文化的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态度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进而增强教学成果,传承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
(三)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
深入探索课外文化资源,扩充学生的学习范围,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又一要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不应只局限在课本中的文章,而是要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以此丰富学生的见闻,传承民族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索家乡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清楚家乡文化。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听取老人们将的故事来了解家乡的传说及名人故事,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家乡,充实自身文化储存,进入形成民族文化精神。
四、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教导学生成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积累写作的材料。经典文章的阅读及学习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师重点应指导学生掌握名著的阅读及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其一,挑选经典的名著。教师可以每学期为学生指定两本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获取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学底蕴的积累,从而完善自身成长;其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刺激学生进行阅读。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语文阅读,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定期开展阅读讨论会、举办相应的阅读讲座等,从而使学生更主动的进行文章阅读。另外,教师应定期为学生制定一些写作的小计划,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收获语文学习的快乐。
五、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应将传承文化、宣扬国粹作为教育的责任,利用树立文化信念、创建大局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宣扬国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罗墅森.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1(87).
[2]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08).
[3]曹娜.新课标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育[J].学周刊,2013(02).
【关键词】 传承文化;高中语文教育;国粹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任务,将焦点放在人才的终身学习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责任论述了自身的一些看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树立扎实的传承文化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传承,在培养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应引起全体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当前,语文教学多关注课程改革的形式,大多数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方法越流行就越好,如果不使用所说的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似乎就无法进行语文教学。这种观念是狭隘、偏激的。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应在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国粹的宣扬。高中教师应把宣扬国粹、传承文化作为责任,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将传统文化及国粹变成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思想及观念都处于发展时期,价值观及人生观都在逐步形成,可塑性及求知欲极强。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的生活十分简单,从学校到家庭;思想十分简单,努力学习;经历十分简单,上课、放学,因此,学生需要正确的思想教育,情感启迪,从而树立正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略文学的底蕴,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教育,就会导致教学过程死板、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所以,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精神基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及品格,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局观
日常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语文也相当于生活的延伸。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挣脱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的束缚,面向社会、面向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获取文学体会,磨练自身意志、陶冶文学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利用调查、参观、探访、旅游等多种形式进行语文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书摊、市场,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及点滴;在节假日同亲人一起旅行,感受景区的优美风景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将现实中的感受利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语文的学习。社会是一个大的家庭,人同人之间的沟通及交往都能够使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沟通过程,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完善自身成长,教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文化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思想品格。这也就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新的境界。将文化素养及素质教育放在的首要位置。所以,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品德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将传承文化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从文化的层面理解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是由多为专业及学者经过多年整合编制而成的,包含了大量经典的文章,是语文文化的精华。假如教师无法发掘其包含的文化价值,不能全面探索其文化底蕴,那么,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就无法充分展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从文化的层面解析课文内容,利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索课文中的文学性,传承文化特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一文时,就应从古代文化的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态度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进而增强教学成果,传承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
(三)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
深入探索课外文化资源,扩充学生的学习范围,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又一要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不应只局限在课本中的文章,而是要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以此丰富学生的见闻,传承民族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索家乡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清楚家乡文化。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听取老人们将的故事来了解家乡的传说及名人故事,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家乡,充实自身文化储存,进入形成民族文化精神。
四、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教导学生成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积累写作的材料。经典文章的阅读及学习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师重点应指导学生掌握名著的阅读及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其一,挑选经典的名著。教师可以每学期为学生指定两本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获取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学底蕴的积累,从而完善自身成长;其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刺激学生进行阅读。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语文阅读,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定期开展阅读讨论会、举办相应的阅读讲座等,从而使学生更主动的进行文章阅读。另外,教师应定期为学生制定一些写作的小计划,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收获语文学习的快乐。
五、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应将传承文化、宣扬国粹作为教育的责任,利用树立文化信念、创建大局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宣扬国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罗墅森.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1(87).
[2]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08).
[3]曹娜.新课标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育[J].学周刊,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