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研究》杂志的三十年历程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史研究》杂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古代史专业学术期刊。“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共同负责编辑出版《历史研究》双月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史研究》杂志归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其他文献
李自成军占领北京后,关于崇祯太子朱慈煨下落有多种异说,有的可疑,传说无力证亦不足取信,尤其吴三桂从李自成军夺回太子准备拥立说,只是历史的镜花水月,实为清、吴策划,掩护多尔衮进京的计谋。关于北南两太子案,清廷诬北太子为伪,加以杀害,激起朝野反对、民间起义。已故明清史大师孟森举铁证认定其为真,两太子案才有可信的结论。发生在南京的南太子案,历经辨认、审讯,弘光的处理态度慎重,开放臣民旁听审讯。总的看断定南太子为伪符合历史事实,在论定北太子为真的情况下,其伪尤不容置疑。两太子案后果严重。南太子也被清延杀害。
殷墟黄组卜辞中的重要方国“尸(夷)方”,学者或释为“人方”,意见长期不能统一。小屯南地H31、H57出土的无名组卜辞也有“尸(荑)方”,都邑地名和黄组卜辞相同,而字明显是“荑”,证明该方国应为“起方”。无名组卜辞征夷方地名有灌,与黄组征人方地名有齐、淮(潍)配合,又证明夷方都邑位于淄、潍之间。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载《左氏》日食说云“朔十六,二日十八”,此数恐误,宜为“朔十八,二日十六”。因为欲合二日十八之数,则桓十七年十月朔日食、宣十年四月丙辰日食、昭七年四月甲辰日食,需归入食二日之例。但桓十七年十月朔日食无论在《汉志》文例,还是三统推算上,皆无食二日之可能,故二日十八之数无法满足,《汉志》所载恐是错文。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王引之论《左氏》日食说有误。
墓志铭的“笔法”和“内容”都可反映历史的变化。苏轼乳母任氏墓志铭的笔法,反映了宋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发展——古文运动。它的内容,既反映了唐宋社会史的一个重要转变——士人家族由封闭而开放,台诗案这场文字冤狱后,人生观倾向释老。词一样,先了解作者和他们的时代背景。也反映了苏轼个人历史的一个转折——他经历乌墓志即是一种文体(genre),学人应像研究唐诗宋
清代、民国陕西省朝邑县营田庄黄河滩地鱼鳞册及地册,是一种独特类型的鱼鳞册。选择耕种方向、采用长奈地畛、动态调整田块位置、村庄家户平均分配土地、禁止买卖等制度,便于解决黄河河道移徙、泛滥带来的边界纠纷、农业生产等问题,反映了地域社会应对环境的精神。
清代顺治朝徽州土地清丈由县衙发布告示,图正组织实施。明清鱼鳞图册登记土地数字有“积步”和“税亩”,由“步”换算成税亩,或统计“积步”总数。清丈后,图正颁发归户票,业主执票经“册里”归户纳税。归户册为土地纳税册籍。地契所见清丈过程清晰。清初鱼鳞图册所载表明其土地数字为实际丈量所得,并非赋税原额。鱼鳞图册登载的土地数字具有土地产权性质,与官府为保持税额而编制的土地数字性质不同。
新发现的卌三年逨鼎中有“讯庶又粦”一语,李学勤先生将“粦”隶定为“[炎口]”,认为“‘[炎口]’字从‘炎’声,应读为古音同在匣母谈部的‘嫌’,即嫌疑”。“‘讯’是讯问,‘庶’义为众,‘又’读为‘有’。”“‘讯庶有嫌’,即审讯嫌疑人。
本文以明清曲本中的俗曲、民谣、笑话、酒令、江湖方语等为对象,考察明清时期知识体系整体形貌中的一个重要面相。这种知识不仅通过流行娱乐的传播方式,也即民间诵传的接受过程,将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个人知识逐步演变为民间社会的.标准化知识,而且.在无意识状态下,使民间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创造了自身。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规定了民间知识的形态。也规定着知识的内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民间娱乐的传播方式创造了民间的知识体系。
黑城出土的西夏“光定十三年千户刘寨杀了人口状”、“乾祜五年验伤单”,以及“天盛十五年贷钱文契”,弥足珍贵,为探讨西夏基层军事组织、审判制度、官私借贷与借贷利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明代晚期的全球贸易和消费取向悄然影响着中国文人在园业、绘画、书籍和古物等方面的品位。这一消费嗜好一直膨胀至18世纪以后。比如,晚明至清初的园业主们就生活在一个白银由新世界流向中国,换取丝绸、瓷器、茶叶和玉器等消费品的时代。棉花在南方沿海诸省的农业改革中取代了稻米种植,促使明朝经济进一步转型;日本白银的渗入也使16世纪的货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明代中国无意间面向了全球市场,其文学、艺术的发展轨迹将从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