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方言的“的”字研究浅述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的”字在离石方言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它有结构助词、语气词、体标记词等用法,还可以表能愿、强调等意义。本文以吕梁市离石区东片城区方言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离石方言“的”字的各种用法,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离石方言 “的” 助词 语气词
  离石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部,方言属于晋语吕梁片的汾州小片。离石方言有东西两小片,西片的西部坪头、结绳鄢两乡方言接近于临县话,其他方言大体一致,归属东片。由于地处偏僻,目前关于离石方言的“的”字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将研究范围定为东片的离石城区方言,对其方言中“的”的语法特点进行论述和解释。“的”在离石方言中有很高的使用率,用法很多,有的和普通话相近,有的则是自己独有的。
  一、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的”在离石方言中结构助词的用法,与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相当,分别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例如“看那个绿蓁蓁绿油油的叶子,真好看。”(“的”置于形容词之后,修饰名词作定语。)“你狠狠的说上他一顿,看他以后还敢了么!”(“的”置于形容词重叠之后,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作状语。)“这天气怎嘛唡,捂热的不行。”(“的”置于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后,后加补语补充说明。)
  “的”在离石方言中也可以做语气词,置于句子末尾,表陈述语气,与普通话一致。例如“咱妈说得甚也是对的。”“家里全是我姐姐打扫的。”
  二、“的”作为名词标记词
  “的”在离石方言中可置于形容词、动词、动名短语、名词之后,构成“的”字短语,表示某人或某物。
  1.A+“的”:表示某事物或某事物的特点及属性。“大的”表示“最大的事物”。如“这是兀家大的(这是他们家最大的孩子)。”“小的”表示“最小的事物”。如“这是兀家小的(这是他们家最小的孩子)。”
  2.V+“的”:表示某类事物。“调的”表示“调料”。如“居些儿没拉调的唡(家里没有调料了)。”“盖的”表示 “盖的东西”。如“给拿圪垯拿一块盖的。”
  3.VN+“的”:即動宾短语后加“的”,表示某事物或从事与之相应的职业或从事某职业的人。“挖耳朵的”表示“挖耳勺”。如“你有没有挖耳朵的挖耳勺了?”“念书的”或“念字的”表示“学生”。如“我们孩儿还是个念书的学生。”
  4.N+“的”。“上面的”表示“上面的人或物”。如“不要跳了,小心上面的寻找你来。”
  三、“的”作为将行体标记词
  “将行体”是指在某个特定点之后,动作将会发生。将行体主要刻画特定点之后动作开始发生的时间点,不关注动作的持续过程和动作完成的时刻。通常表示动作尚未发生,而应该做该动作了。而离石方言中“的”可以用来表示将行体。
  (一)“的”置于动词之后,句尾加语气词“唡”,表示能愿,带有催促的意味,用来表示“该做……的时候了”。如“走的唡(该走了)。 ”“学的唡(该学习了)。”
  (二)“的”位于动宾短语之间,再加语气词“唡”,也可表示“该做……的时候了”。如“吃的饭唡(该吃饭了)。”“买的菜唡(该买菜了)。”这些句子不能说成“吃饭的唡”“买菜的唡”。
  (三)“的”和语气词“唡”结合置于句尾。如“孩儿快睡醒的唡。”“我快做完作业的唡。”
  从以上例句中可见,“的”作为将行体标志词,可置于动词之后,动宾短语之间,动词性短语之后,但不可单独存在,必须和语气词“唡”结合使用。
  四、“的”的特殊用法
  (一)“的”置于动词后表示强调、可能等语法意义。
  1.“的”置于动词和动词短语之间,表强调。
  ①我正要做的吃饭了。
  ②你现在就要洗的睡觉了?
  ③把干净的衣裳叠的放起来。
  在这些句子里,前一个动作是为后一个动作做准备的,后一个动作行为还未执行或将要执行。将“的”放在第一个动词后面强调该动作正在进行或者马上进行。如例①“我正要做的吃饭了。”强调我现在正在做饭,“做饭”是为之后“吃饭”做准备的。例③“把干净的衣裳叠的放起来。”强调马上要进行的动作是“叠衣服”,“叠衣服”是为之后“放起来衣服”做准备的。离石方言中还有这样的用法,如“我正想的看做点甚了。”“你这开的到拉儿哪里去了。”
  2.“的”置于动词后,表可能,多用于肯否相叠表疑问的句子中。
  ①借的来借不来?(借得来借不得来?)
  ②过的来过不来?(过得来过不得来?)
  ③做的来做不来?(做得来做不得来?)
  这种句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句型“V+得”和“V+不得”。这里的“来”,有的仍有趋向意义,如例②,有的趋向意义已经虚化,表示趋向补语,而带有可能不可能的意味,如例①、例③。
  (二)“的”置于动词后,与其他语气词结合,带有责备之意。
  1.“的”置于动词后,与其他语气词结合。“的”与“说”组合后置于动词前,表示“说好了这样做”而实际上没有,后面一般要加语气词“嘞”,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一个分句存在。
  ①说的写嘞,怎嘛又不写唡?
  ②我说的走嘞,不用赶我。
  ③他说的扫嘞,你不用扫唡。
  这种句型一般由“说的……,怎么又不/还不……”构成,表示责备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说好了……,怎么又……”。如例①。此外还可以用否定词“不用”构成“说的……,不用……”,如例②、例③。可以发现例①的两个分句的主语一样,因此前后分句的两个主语可以全不出现或只出现其中一个。例②、例③的前后分句的两个主语并不一样,因此两个主语只能出现一个或者两个都出现。如两个主语中出现一个,多为前一分句的主语。另外,以上例句中的两个分句还可以前后位置互换,即“怎嘛又不/还不……”提前,置于“说的……”之前。互换之后,句意没有发生变化,但责备意味会有所增强。   2.“的”置于动词后,构成“V+宾+V+的,又+V起甚唡”句型,表责备之意。
  如“做作业做的,又做起甚唡。”“吃饭吃的,又吃起甚唡。”“你扫地扫的,又擦起甚唡。”这种句式表明,应进行前面的动作,不应进行后面的动作,前面的动作要具体说明,后面的动作可用疑问代词“甚”取而代之。
  以上例句,两个分句的动词保持一致。但在离石方言中,两分句的动词也可以不一致。如“吃饭吃的,又吃起甚唡。”可变换为“吃饭吃的,又做起甚唡。”
  该句型也可直接压缩为“V1,不要V2”。动词V1和V2可以是两个相同动词,也可为两个不同动词,都表示“V1的时候,不要V2”。相比而言,责备之意更强。如“吃饭,不要看电视。”“做作业,不要耍唡。”
  (三)“的”作为助词
  在离石方言中,当句中宾语由主谓结构担任时,谓语和宾语中间常可以添加助词“的”。这时的谓语可由“知觉”动词担任。例如:
  ①我舅舅说的他今儿不吃饭唡。(普通话:我舅舅说他今儿不吃饭了。)
  ②我听见的他进来唡。(普通话:我听见他进来了。)
  助词“的”的加入,使原来主谓结构做宾语的句子变成了主谓结构做谓语的句子,即将原来的谓语与其后的主谓结构连接起来共同做主语的谓语。以例①为例,在普通话中,例①表述为“我舅舅说的他今儿不吃饭唡”,其中主谓结构“他今儿不吃饭”做谓语“说”的宾语。在离石方言中,在谓语“说”与主谓结构“他今儿不吃饭”之间加了助词“的”,使得“说的他今儿不吃饭”共同做主语“我舅舅”的谓语。这样的变化可以使原来的句子带有强调的意味。
  (四)形容词重叠后加“的”的情况
  形容词重叠后加“的”,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可以加深形容的程度,与普通话大致相当。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单音节形容词加“的”,如“把面擀得薄薄儿的。”“你狠狠的打他一顿。”二是单音形容词+叠音后缀+“的”,如“你孩儿肉耐耐嘟嘟的,像你。”“脱得光溜溜儿的。”三是双音形容词分别重叠构成AABB式,后加“的”。如“说话利利洒洒的。”“你就大大方方的往里走。”
  此外,还有以下形式也可以加深形容的程度。第一,“形容词+多了”。如“多的多了”“美的多了”“好看的多了”。第二,“形容词+的不行”,表示人们对现状的不满。例如“捂热的不行”“愁的不行”“腻的不行”。
  (五)“的”的特殊用法
  1.“的”表示“是”“当”“担任”的意思,直接用在主语和宾语之间。
  如“他的当班长,她的当学习委员。”“你班里谁的班主任了?怎么这么乱了!”在这种句子中,主语大都是代词,宾语只能是表示职务的名词,使用范围较窄。但此用法在山西其他方言中使用较多,例如(介休)“你们公司谁的头儿?”(武乡)“我的董事长,你的副董事长。”(朔城区)“小明哩班长,小红哩体委。”(兴县)“这里谁的主事当家了?”
  2.“的”作构词语素构成指示代词。
  在离石方言中,“的”可以作为语素与“这”“兀”共同构成“这的”“兀的”“拉的”,表示指示,相当于指示代词,与普通话的“这么(这样)”“那么(那样)”“怎么样”意义接近。例如“不要兀的那么/那样写,要这的这么/这样写了”“这句话用离石话拉的怎么说了”。此外,“这的”“兀的”“拉的”后面还可加语气词“家儿”或“过儿”构成“这的家儿/过儿”“兀的家儿/过儿”“拉的家儿/过儿”,使句子更加口语化。
  这种可以构成指示代词的语素“的”还存在儿化现象,儿化之后的“这的儿”“兀的儿”和“拉的儿”意义有所变化。例如“这的儿”表示“这里”;“兀的儿”表示“那里”;“拉的儿”表示“哪里”。如“我告诉过你这的儿这里卖小吃的了。”“你就在原来的兀的儿那里等我吧!”“妈妈,我爸爸在拉的儿哪里嘞?”
  参考文献:
  [1]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田希诚,吴建生.山西晋语区的助词“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3).
  [3]孙玉卿.怀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作者简介:薛鑫灵,女,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语言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對外汉语)(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于提升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讲解艺术与素质的重要性做了简要阐述,分析了当前国内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讲解艺术与素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 讲解员 讲解艺术 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革命纪念馆承载着传播和弘扬中国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游客们到纪念馆来参观不只是
引言 众所周知,湿敏元件的功能是检测环境空间湿度的电测元件,通常有电解质、高分子、半导体陶瓷这三大类型,不管是属于那一种类型的湿敏元件它都由感湿、电极、结构这三个
【摘要】记叙文是中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文体,考场上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写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往往具备六个要素:准确的审题,新颖的素材,深刻的思想,起伏的情节,生动的描写,巧妙的结构。因此,笔者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细节描写”几方面进行专题写作训练。希望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强化技能,提高写作水平,在考场上获取高分。  【关键词】初中记叙文;写作训练;有效策略 
“批判性思维”和“整本书阅读”的有机整合,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需要“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只有真正做到这样,经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淡化和忽视。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甚至已经走向衰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研究分析玉溪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和传承意识,以使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找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  一、研究背景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位于中国西南的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这一概念也逐渐有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图从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与文学三个方面,追寻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西方学者对“自然”一词的不同诠释。  关键词:自然 古希腊哲学 基督教 文学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探索自然,随着人类思考的不断深入,“自然”一词也由最初单纯的地理概念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解读。“自然”最原始的概念是指自然界,它代表了宇宙万物,是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
高中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高中语文写作的
摘要:为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高校艺术专业必须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必须牢牢结合实践需要,将实训作为基本内容。将实践工作室引入教学规则当中,用零距离、常态化训练方式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动手能力 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  艺术类专业作为对实践有着较高要求的专业,如果学生缺少专业化的设计能力,毕业后就会遇到无法就业的问题。为了满足企业对艺术类专业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生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利用生活素材,是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深化阅读理解,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生活素材;阅读教学;调动热情;深化理解;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多年了,但语文教学长期以来
【摘要】阅读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现在的职高学生往往都是不情愿地阅读,新的媒体时代要求职高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提高其语文素养,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就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要采取有效、温和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累计课外阅读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合理的阅读技巧,以此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达到不断提升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