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每册书都入选不同的古诗供学生学习。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应付的现象。有些只是读读背背而已,有些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讲诗意,缺乏对古诗深层次的解读,没有给自己和给学生更多深入研究古诗的机会和时间,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厌倦。不能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我们祖先这一文化遗产的魅力,是古诗教学的失败。
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从古诗学习之初,就应该教给学生自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解诗题。从读懂题目入手学习古诗。
知作者。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诗的背景。
读诗文。古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素材,教给学生古诗朗读的方法。读好诗,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解诗意。不懂的词语看注释,查字典。练习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每句诗的意思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开始孩子可能表达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这是他们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没关系,孩子的述说就算是错的也是意义重大,他可以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更容易和老师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孩子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后,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来指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了。
二、创设情境教学古诗
因为诗人所写古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太远,这是造成学生读不懂古诗的原因之一。创设情境是学生走近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好方法。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朋友孟浩然要远游去扬州了,此时的李白会对孟浩然说什么?请你填一填:浩然兄,你还记得我们_____________吗?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浩然兄,你还记得我们那一次喝醉酒的事情吗?” 有的说:“浩然兄,你还记得我们一起作诗的情景吗?” ……就这样,李白和孟浩然相处的一幕幕通过学生的想象,学生的述说就浮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就自然扎根在了学生心里。此时再来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诗人那种望着滚滚长江水久久不忍离去的不舍就很好理解了。
还可以将视频,配乐和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述说四者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去。比如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千古名句。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朋友间的惜别之情,我做了这么几项工作。1.讲解从渭城到阳关有3000多公里,坐马车需要整整半年之久。路途环境恶劣。2.放视频,音乐渲染,让学生感受当时阳关风景:穷荒绝域,到处是荒漠。3.说话训练:元二就要远行,长途跋涉到这及其荒凉之地,作为朋友的王维端起酒杯会这样说:元二呀______________。学生纷纷说起来:“元二呀,路途遥远,你要多保重呀。”“元二呀,天寒地冻,你要多带衣服呀。”“元二呀有什么困难,写信来告知我呀。”“元二呀,你家里的事就交给我了,不要太担心。”……随着学生的诉说,这惜别之情越来越浓烈,我和学生都感动着,真的是仿佛我们自己在送别友人。是老师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很容易的入情入境了。
三、抓住精华,深入问询,体会写法的精妙
教学古诗中,我们老师的导要导在刀刃上,导在能提高学生鉴赏水平上。就需要教师备课要深入一些,抓住难点,抓住精华,集中突破。
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新”字就很有味道。以往的教學经验得知学生就把“新”理解为柳叶的颜色新。为什么新?老师要深入问询,联系上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下了雨洗刷的柳叶变新了。再深入询问,为什么下雨前后柳叶颜色反差这么大,可见柳叶原来的颜色不新鲜,为什么?柳叶上有什么——尘土。再问询,怎么有这么多尘土?渭城是个热闹的地方,人来车往,尘土飞扬。这样深入问询才能体会到“新”字用的精妙之处。同样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大漠孤烟直”的“直”,“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等等都要这样反复问询中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体会古人的智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要教精华,教难点,提升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如果自己教的孩子到了四五年级还不具备赏析古诗的能力,就是我们平时古诗教学的失败。老师们可以以这个标准来判断和反思自己的古诗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中心小学(255100)
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从古诗学习之初,就应该教给学生自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解诗题。从读懂题目入手学习古诗。
知作者。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诗的背景。
读诗文。古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素材,教给学生古诗朗读的方法。读好诗,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解诗意。不懂的词语看注释,查字典。练习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每句诗的意思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开始孩子可能表达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这是他们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没关系,孩子的述说就算是错的也是意义重大,他可以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更容易和老师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孩子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后,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来指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了。
二、创设情境教学古诗
因为诗人所写古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太远,这是造成学生读不懂古诗的原因之一。创设情境是学生走近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好方法。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朋友孟浩然要远游去扬州了,此时的李白会对孟浩然说什么?请你填一填:浩然兄,你还记得我们_____________吗?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浩然兄,你还记得我们那一次喝醉酒的事情吗?” 有的说:“浩然兄,你还记得我们一起作诗的情景吗?” ……就这样,李白和孟浩然相处的一幕幕通过学生的想象,学生的述说就浮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就自然扎根在了学生心里。此时再来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诗人那种望着滚滚长江水久久不忍离去的不舍就很好理解了。
还可以将视频,配乐和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述说四者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去。比如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千古名句。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朋友间的惜别之情,我做了这么几项工作。1.讲解从渭城到阳关有3000多公里,坐马车需要整整半年之久。路途环境恶劣。2.放视频,音乐渲染,让学生感受当时阳关风景:穷荒绝域,到处是荒漠。3.说话训练:元二就要远行,长途跋涉到这及其荒凉之地,作为朋友的王维端起酒杯会这样说:元二呀______________。学生纷纷说起来:“元二呀,路途遥远,你要多保重呀。”“元二呀,天寒地冻,你要多带衣服呀。”“元二呀有什么困难,写信来告知我呀。”“元二呀,你家里的事就交给我了,不要太担心。”……随着学生的诉说,这惜别之情越来越浓烈,我和学生都感动着,真的是仿佛我们自己在送别友人。是老师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很容易的入情入境了。
三、抓住精华,深入问询,体会写法的精妙
教学古诗中,我们老师的导要导在刀刃上,导在能提高学生鉴赏水平上。就需要教师备课要深入一些,抓住难点,抓住精华,集中突破。
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新”字就很有味道。以往的教學经验得知学生就把“新”理解为柳叶的颜色新。为什么新?老师要深入问询,联系上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下了雨洗刷的柳叶变新了。再深入询问,为什么下雨前后柳叶颜色反差这么大,可见柳叶原来的颜色不新鲜,为什么?柳叶上有什么——尘土。再问询,怎么有这么多尘土?渭城是个热闹的地方,人来车往,尘土飞扬。这样深入问询才能体会到“新”字用的精妙之处。同样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大漠孤烟直”的“直”,“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等等都要这样反复问询中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体会古人的智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要教精华,教难点,提升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如果自己教的孩子到了四五年级还不具备赏析古诗的能力,就是我们平时古诗教学的失败。老师们可以以这个标准来判断和反思自己的古诗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中心小学(2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