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让师生爱上古诗文课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课程应破译核心密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建构。聚焦核心密码,重新建构教学内容;通过“线性比对”“梯度关联”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文中的关联性、差异性,提升诗词鉴赏能力;采用“听、读、解、问、背、仿”的“六个一”微讲堂模式,使学习更加体系化;跨越时空界限,使课堂阵地更加开放自由。开放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学习方式、教学课堂,建构出教学相长的古诗文课程。
  【关键词】古诗文;校本课程;核心;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30-03
  【作者简介】崔兴君,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一首词·一节课——古诗文课程破土萌芽
  执教苏教版六下《如梦令》,笔者巧取“花”这一意象,进行同质诗词的延展阅读,课堂教学发生了“由一变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质变。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古诗文教学探索,使教学实践呈现出由点到面,由面到类,由课到程的悄然变化。
  《如梦令》课例再现:
  一、质疑——感悟意象
  师:假若李清照40岁时再故地重游,还会有17岁时的感受吗?
  生:不会,40岁的李清照怎么也做不出“争渡”的举动。
  生:这是少女特有的天真活泼,年纪大了就端庄了。
  师:那换成杜甫和苏轼会一样吗?
  生(大笑):杜甫是那么悲愤,才不会这么天真。
  生:苏轼那么豪放,不会这么女孩子气。
  师:是的,这首词表现了作为少女所独有的天真活泼,这“藕花”象征着少女天真活泼。让我们一起诵一诵这首词。
  【设计意图:从年龄和性格入手,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藕花”这一意象背后诗人的心境与情绪,诗词的精妙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开放——建构课程
  师:李清照可谓写花高手,让我们从这令她沉醉的“藕花”走进“一花一世界”的奇妙诗界。再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妙在何处?(生讨论)
  生:这句极具色彩感,用“绿”代绿叶,用“红”代花,很有画面感。
  生:这里还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写人的“胖瘦”用在花上,表现词人对花的喜爱与怜惜。
  生:这“胖瘦”也是特别有生命力,把花写活了。
  师:这晚春时节将凋谢的海棠花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即将逝去的青春,就如电影《致青春》。
  师:说得好,请大家再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中的“菊花”是在倾诉什么?
  生:菊花那么萧瑟,我读出了词人的寂寞。
  师:除了这两首校本教材中的,你还收集了哪些李清照写花的诗词?其中的花语又传递了什么?
  【设计意图:多文本的比对参照,丰满了学生对“花”这一意象的感悟理解。至此,教师教学行为的重点已经不是单一的文本,而是有关于“花”主题的古诗文课程的雏形。】
  古诗文教学,不应是一首诗词烦琐分析,或1 1 …… N量的叠加,而是引导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诗文蕴含的历史、情境、意境,逐渐提升欣赏古诗文的独特眼光和丰厚的人文素养。突出核心,以点带面才能建构相对完整的、系列的古诗文课程,使学生有所得。
  思考·实践——古诗文课程逐渐丰满
  随着实践的深入,笔者逐渐感受到:教材中的古诗文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如何从“微”处做起,以小见“大”,建构出自己的系列古诗文课程呢?一切都要在“开放”上做文章。
  一、聚焦核心,拒绝通篇顶礼膜拜
  诗词的“文本内容”和“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文本内容”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世上也少有完美的作品,以《如梦令》为例,33个字也不是每个字、每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地毯式”的分析,静态缄默的水平铺陈,对于学生来说味同嚼蜡。建构古诗文课程,就要破译出课堂教学中诗词的核心密码,以一个文本核心整合教学内容,统领数个教学板块。
  1.突显意象核心。如:教学苏教版四下《峨眉山月歌》《望洞庭》,抓住“山、水、月”意象群进行主题教学,精读“山中月”和“水中月”,再涵泳《月下独酌》的“酒中月”,《枫桥夜泊》的“江边月”,《静夜思》的“故乡月”,提升学生对意象美的感悟升华。
  2.突显意境核心。古诗文中的意境是“妙不可言”——可感而不可知的。教学苏教版四下《小儿垂钓》《池上》时,以“童趣”为抓手,补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舟过安仁》,形成童趣组诗。捕捉古诗中最富“童趣”的动作:“遥招手”“偷采”“闭口立”“扑黄蝶”“收篙停棹”,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突显意境之趣,意境之悠。
  3.突显题材核心。同一题材最能突显古诗文“情随意动”“有感而发”的特点。笔者将李白的《金陵白下亭留别》《长干行》《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的《乌衣巷》、王献之的《桃叶歌》以“邂逅古诗词中的南京”串在一起,通过涵泳诗篇感怀南京丰厚的历史地域文化。
  4.突显“炼字”核心。古诗文之精妙处,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感悟古诗文炼字之妙,恰恰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就把“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四句诗词放在一起形成“炼字”主题,进行比对琢磨,采用替换、改创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诗文炼字之妙。
  5.突显作者核心。每个诗人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李白浪漫、苏轼豪迈、辛弃疾旷达……特级教师孙双金建构的《李白是仙》《李白是人》系列课程,就突显了李白的高傲、浪漫、洒脱的气质。以诗人为核心的专题教学,能最大程度彰显诗人气质,感受诗人风格。   以精妙的核心建构古诗文课程,能以小见大,点中带面,使教学更丰厚、整合,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升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二、关联比对,建立立体诗词课程
  由课到程,不是量的叠加,重在体系完整的比照参读,以冀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关联、差异,从而逐步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实践,探索出两种可行的教学策略:
  1.线性比对。一条主线把几首诗词串联在一起,通过比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和提升赏读诗词的方法和能力。如:笔者执教苏教版六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花”这一意象串起,从“藕花”背后的天真无邪,到《醉花阴》中的“黄花”的相思,再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海棠”的伤春。对“花”的意象的品鉴在一篇篇诗词中被传递下去,延伸至学生课后品读诗词中。一朵“花”一条线,带来的却是多元的感悟,开放的表达,由此到彼,由一到三,建构了立体的诗词课程。
  2.梯度关联。笔者认为古诗文课程的内容应涵盖短小的诗词和能给儿童珍贵奠基的千古传诵的篇章。如:苏教版六上《观书有感》中的读书方法,可以佐以《伤仲永》的阅读,使学生更具体感知学习的重要性。学苏教版六下《渔歌子》可以配合读《桃花源记》,感受与世无争的宁静……抓住儿童语言学习发展的黄金期,进行循序渐进的梯度关联,适度加厚儿童古诗文学习积累,能使学生在更开放、更自由、更立体的学习时光里,获得语言和思维的全面提升,也把古诗文课程的实践探索推向更有深度的领域。
  三、化繁为简,探索“六个一”的微讲堂模式
  学习方式要基于儿童,与兴趣、经验和未来的发展需求相契合。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的“六个一”微讲堂模式:
  1.听一听。古诗词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为了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韵律美,笔者有意让学生观看或聆听一些吟诵专家如叶嘉莹、赵敏俐、徐健顺等先生的作品,有时也会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亲自向学生进行示范吟诵,这样学生在欣赏中由不接受到慢慢产生兴趣。
  2.读一读。分“横着读”“竖着读”“去句读读”“繁读”四步。先按现代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自己读,再按古人书写习惯,从上至下、从右往左竖着读,通过变换不同的形式打通字词关。“去句读读”看似浅易,实则颇难。因为所读的人要边读边断,直到对诗文能完全理解。这一招就是在训练学生识文断句的能力。再“繁读”,是因为繁体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字形保留了很多创字之时的文化基因。掌握一定的繁体字,除了能帮助学生日后阅读更多经典古籍,更能潜移默化地引领他们感受汉字之美。
  3.解一解。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为了适当降低诗文阅读的难度,笔者采用原文、译文对照互读的方法,师生轮读的形式进行大致的理解,不求生硬的直译。
  4.问一问。或着眼句式,或聚焦文字,或辨析观点,梳理出一个最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5.背一背。在记忆方法上,可以借鉴英语的音标记忆法,可以参考古诗文诵读的节奏、韵律,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诗文。
  6.仿一仿。对于诗文中的经典句式,低段的学生照着样子说一说,中高段的学生写一写,以真正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个一”微讲堂是基于儿童的便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新模式。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渐入佳境,由碎片化逐渐转向系统化、体系化。这样的古诗文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认可、接纳。
  三、跨越时空,生活处处是学习
  古诗文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性,除了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更体现在教学时空的开放上。教学内容不光是书本,教学阵地也可以走出教室。
  四月,南京鸡鸣古刹旁的樱花吐艳,笔者计划和学生一起赏樱,于是在出发之前布置了三项自选作业:(1)吟诵一首写花的诗词;(2)仿写一首写花的诗词;(3)创作一首写花的诗词。请学生根据能力和喜好,任选一项完成。回来后,全班45名学生,3名选择背诵诗词,10名选择仿写诗词,32名都是选择独立创作,并且有15名学生当场即兴完成。
  晨雾未尽之时,吾等师生于金陵鸡鸣寺赏樱。出之,自城郭之西侧而行,不过几里,改道而去,缓步而观之,见数朵樱花绽放枝头。又行数步,若有闻得淡香,远望,是纷白相间,有如层叠之密云,参差错落;又似喷花之飞泉,引观者而陶醉……终,吾等各作诗一首,为赋美景。——周百苏《观樱花记》
  当笔者把学生的佳作,分享到QQ群和微信朋友圈,瞬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几句话到一段话,再至篇,这样的形式不仅令学生喜爱、家长赞叹,更打开了学习古诗文开放表达、创新思考、多元感悟的新生态,乃至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可见,不仅课程内容可以从课内走向课外,课堂也可以从教室走向室外。六月,可以在校园里进行有关“童年”的古诗文学习,读《村居》《四时田园杂兴》《牧童》;九月,校园里的丹桂飘香,就以“桂花”为主题展开古诗文课程:杨万里《咏桂》、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李白《咏桂》、王维《鸟鸣涧》;十月秋至,金陵城落英缤纷,就诗赏落英:韩愈的《落叶送陈羽》、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李商隐的《北青萝》、李白的《秋思》;十二月,大雪纷飞,可以漫步紫金山,在大自然里感悟古诗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雪梅》《梅花》中的意境……在这样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更立体的古诗文学习时空中,学习更自觉、更自为,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教学相长的古诗文课程脉络。
  这样的课程既是教师主导的课程,亦是属于学生的课程。不仅仅成就了教师专业素养,更满足了学生更丰富的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积淀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真正丰厚了儿童的古诗词素养。她带着教师个人与学生灵性鲜明的特色,使每个儿童的学习都在自由地、不断地生长着。
  开放的教学理念,开放的教学策略,开放的学习方式,开放的教学课堂,必将带来学生古诗文课程的无限延展,并逐渐内化为古诗文一般的教学与学习生态。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陆纪燕.微课程教学法之初实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8).
  [3]夏海.品读国学经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二等奖,有删改。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儿童的科学学习发轫于其身体与自然世界的直接相遇与建構的过程中,其身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科学教学倡导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即做的过程,动脑即思的过程。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做思共生”将儿童科学学习中外显的动手与内隐的动脑从认知发生与思维发展的角度表征为做与思,并尝试建构一种以具象认知为原型,以动作思维为支撑,以操作表象为纽带,以知行合一为特质,以动作技能为外
【摘要】如果为学校工作寻找一个“中心”的话,那就是学生的发展;如果为学生发展寻找一个“支点”的话,那就是“自治能力”。当下的学校,管理过度,自治不足。学生在校始终处于教师的严密监管之下。自治不足,学生缺乏自由,教师劳心劳力。常熟市实验小学把“自治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着力开展学生自治教育,努力实现学生从自律、自觉到自由的转变。  【关键词】自治;自律;自觉;自由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集团化办学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举措,但如何推进则既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与思路问题。学校应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注重顶层设计,尊重校际差异,着眼教育公平,使集团化办学呈现与众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顶层设计;共享;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53-02  【
【关键词】教学目标;作用;目标达成;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1-0056-02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具体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一节好课的前提,而选择恰切的目标达成的措施则是一节好课的保障。本文,笔者以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家伦教授在2016年于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执教的人教版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词语教学;阅读理解;写作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52-04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对什么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语文学科专家基本形成了如下共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学段认知特点
【主持人语】  学校特色建设成为当下基础教育的一股热潮,甚至不谈特色建设的学校好像就落伍于时代的发展,跟不上教育的发展节奏,尽管也不一定知道这究竟是“哪门子”的节奏,笔者猜想是功利主义的节奏。特色建设越是成为显学越需要冷静思考,过去的千校一面固然可怕,真出现千校完全不一样可能是一件更令人担忧的事情。教育发展有没有永恒的东西?学校成长有没有共性规律可言?他校用过的话你就一定不能用吗?选用他校的成熟模
【摘要】儿童的成长始于艺术,艺术是人的整个精神、心灵世界的缔造者。学校中的艺术教育需要回到学生生命的原点,尊重学生天性,正视学生差异,从而提升其艺术素养。“爱学课堂”主张通过跨界综合的学习资源,跨界融合的学习时空,跨界整合的学习方式,跨界聚合的学习评价,实施艺术融通教育,这是一条契合儿童生命成长的美学路径。  【关键词】跨界融通;学习资源;学习时空;学习方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5
【摘 要】生态化的课程综合化实践是一种具有真实、踏实、丰实的课程文化品质和样貌的课程实践。其不拘泥于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而是作为一种基本理念,普遍地渗透于课程整体实践中;其不是仅针对少数教师或特定课程内容而提出的,而是涉及全体教师及课程实施全局的。苏格兰小学课程综合化实践之所以能够生态化地发展,是因為有教育传统积淀、课改政策推进、社会教育共识、专业自主和集体审议的课程开发体制等稳定有力因素的支持。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汲取北美阅读理念的养分,结合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而力争理性突围:及时转变理念,注重文化内涵,强化自主阅读,培育阅读氛围。  【关键词】北美的阅读理念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实践证明,小学生有效的英语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激发英语兴趣,还可以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昆虫备忘录》;略读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5-0049-05  【文本分析】  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被选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选入教材的共有四则备忘录,约770字,是一篇略读课文。   “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对汪曾祺先生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汪曾祺的文学修养道行深厚,文字功夫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