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_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新生都信心十足学好高中课程。但经过一段时间,感觉高中数学枯燥、泛味、抽象,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做习题时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成绩严重滑坡,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失去兴趣和信心。究其原因最主要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高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教材的原因
  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了“难度一易;深度一浅、广度一小”特点,高中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都到高一阶段学习,加重了高一数学的分量。而且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空间想象明显提高,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如:高一基本概念、数学符号集中在第一学期,形成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而课时紧,教学进度快,造成学生不适应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二)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内容少,教学要求低,重点、难点教师反复讲解。高中数学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面广,题目难度大。重点和难点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通过启发引导,开拓思路,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偏重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高一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心理原因。高一学生不爱举手发言、讨论不热烈、点名回答不直爽、与教师有隔阂、密友间也不愿公开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期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启而不发,呼而不应。
  学法原因。初中教师讲得细,归纳全,学生不善独立思考归纳总结。高中,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一新生沿用初中学法和思维方式,缺少自我消化、自我调整;学生情感、兴趣、意志品质的优劣、学习目的、态度如何,都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一)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研究两者潜在的联系和区别,规划和落实教学要求,低起点,小步子,以旧知识铺垫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如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函数概念、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角定义、直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空间与平面等角定理,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和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学习、课堂教学、学习方法上的特点与区别,通过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学法交流加强学法指导。明确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认真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不盲目;课前预习,保证听课时针对性;听课“心到”,提高效率;及时复习,强化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独立作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切忌轻易请教。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通过数学史、数学在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作用,诱发学生兴趣;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把学生导入“似懂而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简单重复、过分难,让学生学有所得,体会成功、探究的乐趣,增强信心;精心构思课堂教学的导言,深深吸引学生,活跃思维;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在解题中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摆脱枯燥乏味,以保持兴趣的持久性。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自学能力。根据教师拟的自学提纲自学,再由教师归纳总结、方法的指导,并逐步让学生自拟提纲、章节小结,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提高效率。
  2、提出问题的能力。从逻辑角度提问。如:一个真命题的否命题是否也真?一个命题的前提部分若由好几条组成,那么每一条对结论有何影响?若把其中某条换成别的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某个特殊命题是否是某个一般问题的特例?从学科或章节内容联系上提问题。如:代数中某个定理有什么几何意义?物理意义?
  3、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把定理、例题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典型例题要抽象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努力求解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
  4、准确计算能力。每个数学问题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否准确不只是个细心问题,而是不容忽视的能力,平时坚持严格训练。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较大影响高中数学起步教学的心理素质有:学习目的、兴趣、愿望、习惯、方法、毅力等。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端正动机,增强信心,激发求知欲,克服困难,奋发图强,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顺利地接受新知、发展能力。
其他文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抱怨和质疑:我们这样日复一日解题只是一种“纸上谈兵”,一种应考需要。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否就意味着实际科学能力的提高呢?面对这样的抱怨和质疑,我们既不能因此全面否定物理习题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对这样的抱怨和质疑置之不理,否则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怎样进行物理习题教学,才能既不降低教学质量,又能使学生感到实实在在能力的提高呢?这就要求
探究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是不直接去告知学生什么,而是经过师生双方的努力,用各种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去获得答案。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探究学习”的特点是:一是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探究能力;三是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探究学习,就其教学程序而言,可分
2008年8月11日渤海西岸区的抚宁县牛头崖镇(05—06时)、唐海站(12—13时)分别出现小时雨量超100mm的突发性中γ、β尺度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秦皇岛和天津CINRAD/SA雷达资料、中
摘要:创设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营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学科结合的情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学科结合情境 
本文针对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工业沉井,提出了力学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对于沉井下沉,封底板和全用的不同阶段,合理地确定了土壤摩阻力值和地下压力值,采用解析计算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常发现一些题目用常规解法既复杂、又易出差错,若借助几何知识,如使用矢量三角形法则进行解题,则显得简单。所谓三角形法则即不在一直线上的矢量合成,用矢量三角形如图1表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新课标与旧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角度及落脚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来的,规定的是教什么,如何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现在新的课程目标直接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关注的焦点是学什么,怎么学,学的如何。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扮演“教”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换位
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也被列入课程目标中。因此,科学探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初中物理课改实验,突出和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探究过程中的要素和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计划)、收集数据(素材)、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评价与总结等,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偏少年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梅雨量进入一个相对偏少的时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00—2005年江淮梅雨带的位置较1971—1999年向北移动了2个纬
1999-2008年,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芦笋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下称“十改”措施)。利用该技术进行芦笋生产,可实现667m^2当年栽植当年采收商品笋250kg,2年后进入丰产期,平均可年产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