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曾指出,高校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作为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加强医学生对“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培养未来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有着重要意义。立足医学院校教育的特点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有效路径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课程设置体系中,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富含医学元素的校园环境,打造有厚度的学生思想教育;根据医学人文特色,深入开展符合医学生特点的社会活动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促进医学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整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212-02
近年来,学者不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观点。这些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融入思想教育的实现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困境与思考等。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大部分学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普通高等院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和影响及实现路径,但立足医学院校教育的特点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教育整合路径的研究还比较少,比较有论述深度的研究还不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并总结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综合实体,它具有民族特征、地区特征及时代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二)学生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只有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使学生思想道德成为有源头之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对它的基本精神的理解与概述,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不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共识:(1)要能与当代文化价值相协调;(2)要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3)要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归结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仁爱孝悌、精忠报国、勤俭廉政、敬业乐群、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方面,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院校学生特殊的育人作用
医学是神圣伟大的行业,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要职责,在医学生的培养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仰作为职业生涯坚守的底线,不仅要重视医术,更要培养医德。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者仁心”的观点,把这些与医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树立医学生“医者仁心”的理念,有助于医学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经歷过这样思想教育的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会更好地做到把患者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为守护人类的健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学生加强对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理解
医学生是未来人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护工作人员,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包含仁爱、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例如,“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医学生的人本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对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理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是构建未来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工作者,从而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建构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从《周易》所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教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实际上是为医学生打下人生的底色,关乎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学生接受和认同这些理念,一旦走向社会就不会偏离方向,就会更加用心、用情地关注患者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减少医患矛盾。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路径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课程设置体系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比如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方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年限学生的特点,在医学生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总体系中,可以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合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其次,除了通识课程外,还可以将医学专业课程和中华优秀文化课程相整合,形成交叉性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学、中外医德规范、医学伦理学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中,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者,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医学的学习特点开展思想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医学道德水平。
(二)建构富含医学元素的校园环境,打造有厚度的学生思想教育平台
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可以从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形熏陶作用。在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应立足自身的医学特点,更多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与医学有关的内容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加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底蕴,拓展传播载体,形成医学院校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比如,在校园适当位置修建历史医学名家的雕像,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这些流传千古、熠熠生辉的医学大家不仅医术高明,更是医德高尚,是所有医学生学习的典范。当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随时可以看到这些德才兼备的伟大人物时,一定会在无形中受到极大鼓励;在学校教学楼外围、教室里粘贴与医学学习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医学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直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无形中逐渐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拓宽中华优秀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载体,建设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建设和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开展系列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爱奉献的思想外化于行
根据学校目前的医学人文特色,深入开展符合医学生特点的社会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爱奉献的思想外化于行。比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急救知识掌握比较多,可以到社区教授CPR急救知识、止血包扎术、骨折的外固定术、脊柱搬运术等日常生活中的急救知识;临床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农村给村民义诊,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人文、博爱、奉献”的医学人文主义精神;口腔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如何保护牙齿”公益讲座等活动,这些有专业特色的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更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爱奉献的精神外化于行。学生利用在学校所学习的关于医学的有用知识去帮助生活中需要的人,在参加这些活动过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普通百姓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助人为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医学生对社会尽责的情怀,也为以后成为一名关心病人、身心健康的好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符合医学院校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教育中,进一步提升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瑞雪.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德教育中的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5).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刘家森.中学德育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04-01.
[4]刘吉成,崔光成.张晓杰.医学生成长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53-255.
[5]毕竞.医科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证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9.
[6]姚伊忱.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入路径研究[J].山东青年,2018(10).
[7]王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及时代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11).
[8]潘成剛,杨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7).
[9]张翠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D].南昌:南昌大学,2018.
[10]周建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中的优势与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1).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整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212-02
近年来,学者不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观点。这些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融入思想教育的实现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困境与思考等。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大部分学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普通高等院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和影响及实现路径,但立足医学院校教育的特点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教育整合路径的研究还比较少,比较有论述深度的研究还不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并总结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综合实体,它具有民族特征、地区特征及时代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二)学生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只有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使学生思想道德成为有源头之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对它的基本精神的理解与概述,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不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共识:(1)要能与当代文化价值相协调;(2)要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3)要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归结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仁爱孝悌、精忠报国、勤俭廉政、敬业乐群、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方面,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院校学生特殊的育人作用
医学是神圣伟大的行业,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要职责,在医学生的培养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仰作为职业生涯坚守的底线,不仅要重视医术,更要培养医德。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者仁心”的观点,把这些与医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树立医学生“医者仁心”的理念,有助于医学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经歷过这样思想教育的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会更好地做到把患者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为守护人类的健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学生加强对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理解
医学生是未来人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护工作人员,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包含仁爱、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例如,“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医学生的人本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对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理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是构建未来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工作者,从而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建构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从《周易》所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教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实际上是为医学生打下人生的底色,关乎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学生接受和认同这些理念,一旦走向社会就不会偏离方向,就会更加用心、用情地关注患者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减少医患矛盾。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路径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课程设置体系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比如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方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年限学生的特点,在医学生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总体系中,可以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合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其次,除了通识课程外,还可以将医学专业课程和中华优秀文化课程相整合,形成交叉性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学、中外医德规范、医学伦理学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中,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者,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医学的学习特点开展思想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医学道德水平。
(二)建构富含医学元素的校园环境,打造有厚度的学生思想教育平台
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可以从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形熏陶作用。在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应立足自身的医学特点,更多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与医学有关的内容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加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底蕴,拓展传播载体,形成医学院校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比如,在校园适当位置修建历史医学名家的雕像,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这些流传千古、熠熠生辉的医学大家不仅医术高明,更是医德高尚,是所有医学生学习的典范。当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随时可以看到这些德才兼备的伟大人物时,一定会在无形中受到极大鼓励;在学校教学楼外围、教室里粘贴与医学学习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医学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直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无形中逐渐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拓宽中华优秀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载体,建设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建设和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开展系列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爱奉献的思想外化于行
根据学校目前的医学人文特色,深入开展符合医学生特点的社会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爱奉献的思想外化于行。比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急救知识掌握比较多,可以到社区教授CPR急救知识、止血包扎术、骨折的外固定术、脊柱搬运术等日常生活中的急救知识;临床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农村给村民义诊,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人文、博爱、奉献”的医学人文主义精神;口腔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如何保护牙齿”公益讲座等活动,这些有专业特色的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更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爱奉献的精神外化于行。学生利用在学校所学习的关于医学的有用知识去帮助生活中需要的人,在参加这些活动过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普通百姓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助人为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医学生对社会尽责的情怀,也为以后成为一名关心病人、身心健康的好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符合医学院校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教育中,进一步提升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瑞雪.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德教育中的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5).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刘家森.中学德育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04-01.
[4]刘吉成,崔光成.张晓杰.医学生成长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53-255.
[5]毕竞.医科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证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9.
[6]姚伊忱.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入路径研究[J].山东青年,2018(10).
[7]王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及时代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11).
[8]潘成剛,杨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7).
[9]张翠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D].南昌:南昌大学,2018.
[10]周建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中的优势与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