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的三个维度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认真的阅读,在对教学内容细致分析和对教材意义精准理解的基础上,整体、科学、准确地把握教材、理解意图。具体解读过程中可以从知识维度、思想维度、价值维度三个层面对数学教材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精准理解教材意义的基础上,整体、科学、准确地把握教材、理解意图。解读文本,需要教师从知识、思想和价值三个维度入手,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数学思想、把握教材内涵。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的认识”为例,初步探讨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的三个维度。
  一、知识维度:上下贯通,领悟编排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对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整体认识,善于把数学知识置于整体结构中。为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分解教学知识时,须对教材知识结构的上下贯通、体系编排做到心中有数。
  1.教材编排异同对比解读:沟通联系
  教师要对教材编排体系进行精准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地位与作用。“三角形的认识”的编排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的编排特点要有清晰的认识,对教材题图、核心问题、知识概念、操作活动等的编排逐一对比解读,从中读出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的一面,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人教版数学教材题图由古埃及金字塔和现代跨河大桥两幅图组成,教材之所以安排这两幅图,是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气息,从而唤起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与动机;苏教版数学教材题图只是由现代跨河大桥单幅题图组成,教材之所以安排这幅图,是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现代科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三角形的学习中来;冀教版数学教材题图由自行车、梯子、跨河大桥、电线杆四幅图组成,之所以安排这四幅图,是想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现代生活气息,从而唤起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致。
  2.教材知识新旧换位解读:分析变化
  教材文本的改编反映了时代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现状,教师要读懂、顺应这种变化,并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之中。教师在对“三角形的认识”进行解读时,应对三角形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要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区别与变化是什么。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三角形的能力,不管是旧版还是新版,均能促使学生感受、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能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对知识的新旧变化有清楚的认识,对教材题图、核心问题、知识概念、操作活动等变化进行换位解读,为教学素材的选择提供依据。
  如人教版数学教材将旧版的例1问题“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改成“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疑问句变成陈述句。这种提问风格的转变,意味着教材编排理念的变化,即把“问题”变成“要求”,更加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即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认知情感、活动感受。
  二、思想维度:左右逢源,选择方法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该看到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做到有机渗透、适时体验、科学提炼。
  1.教材内容深度解读:优化教法
  为了方便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和足够的交流空间。对“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而言,三角形的概念关系到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的深层理解。因此,在“三角形的认识”的解读中,教师对教材采用发生式定义诠释三角形概念的用意应了然于胸,有关三角形的概念不宜直接呈现结论,而是让学生经历丰富的动手实践活动,在对思考性问题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如人教版数学教材对三角形的概念是这样下定义的:“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这是发生式定义方法,它的优点是简单易懂,符合学生对概念学习的特征。以“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这样的定义补充形式,将三角形首尾不相连的情况排除在外,使三角形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一致。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师只需讲清“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内涵即可。用发生式定义来描述三角形概念时,可以用演示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深入理解教学意图,并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2.教学内容个性解读:强化学法
  教师在解读时要对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细节点、疑难点做个性解读,并将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细节点,往往需教师在解读时“左右逢源”,将之与前后环节设计有机地整合成一体。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有一个细节点,小精灵的“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为什么在“三角形的认识”中选用锐角三角形作为学习素材,而不是选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做学习素材?显然,在锐角三角形中探索三角形的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更直观、更清楚、更深刻。
  这个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做出足够的教学预设与充分的学情研判。教学时,可让学生边画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初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三角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价值维度:前后呼应,凸显价值
  教师要善于分析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作用、明确实践的价值,在价值维度的解读层级上重构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
  1.把握知识起点精准解读:彰显活动价值
  数学学习活动往往以图片形式呈现在教材中,教师要精准解读出数学活动的知识起点,根据学习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科学地解读出知识与方法背后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依据知识起点与信息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习资源的价值。
  对口人教版数学教材以“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这个问题做为三角形稳定性理解的实践基础,是教师文本解读时的重点。教师应从两个层次解读文本:第一个层次,从唯一性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借助3根小棒围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具有唯一性;而4根小棒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唯一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顺应了学生已有的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知识起点。第二个层次,从牢固性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利用三角形和四边形学具的拉伸对比开展实验,三角形的大小、形狀是不变的,这种不变的感性认识,就是稳定性,而四边形的大小、形状是会变的,这种会变的感性认识,就是易变性。第二层次的操作活动从牢固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顺应了学生在第二学段主动探究的活动经验起点。
  2.聚焦认知特点技术解读:凸显应用价值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读出问题情境背后价值层面的东西,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三角形特征、特性的认识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发人深思的情境中展开,聚焦学生认知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价值。
  人教版数学教材以“看看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三角形的学习,以精灵“你发现了什么”这一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从而建立起求真的价值理念。通过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物体里的三角形的认知,为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这一设计是沟通三角形稳定性教学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摘 要] 将思政元素引入“特种环境连接方法”课程教学中,将专业核心知识与思政案例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我国该领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着重培养学生对党以及对我国政治道路的认同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教师的思想引导和学生的理论认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时能够尽早掌握相关知识,尽快适应新的专业领域需求。作为教育
摘 要 小学美术教科书高度重视革命传统题材的编排,这类题材具有多样化艺术形式、多层次绘画形象、多方面时代内容等艺术特征。鉴于统编小学美术教科书的编排特点,把握革命传统题材的艺术特征、明确革命传统题材的教学价值,精选此类题材的教学内容,找准三个切入点:感知英雄的人格风范、品味作品的艺术表达、传承红色的文化基因。  關键词 小学美术 革命传统题材 美术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智能时代来临,探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智能技术应用素养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教师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提升教师智能化教学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此方面研究缺少实践方面的探索,
截至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调待政策已经运行至第15年,各地在中央部委的统一指导下,根据本地实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各地政策中无论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还是老龄倾斜等措施,均存在较大差别。进一步通过对各地调待后养老金水平及其与本地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可以发现,调待政策及其结果在地区间缺乏合理对应机制,导致养老金调待幅度和最终的养老金水平呈现无规则的增长特征。究其原因,在调待方案的设定方面仍缺乏地区内和地区间统筹规划的机制。因此应在兼顾工资与物价增长、地区与人群差异、统筹特殊群体补贴等基础上,循序渐进
基于设计的学习具有“迭代性”“设计性”“整合性”“项目性”等特征,对计算思维培养具有适切性.文章首先对计算思维及DBL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了DBL教
摘 要 在小學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由于教材涉及到的大多数法律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儿童立场,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缩小儿童生活与法律条文之间的差距,实现道德情感的认同、道德认知的巩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自主成长。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爱德华·索亚在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第三空间”认识论,提出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空间的意义。文章以空间理论为基础,研读美国华裔移民作家哈金反映移民生活的长篇小说《自由生活》,分析华裔移民因地理空间、语言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指出“第三空间”提供的开放性和混杂性特征,为构建华裔移民身份认同找到了新的途径。
数学主题单元教学从儿童经验与数学知识的整体关照出发,生成单元主题,开展主题统领的单元教学,促进儿童经验世界与数学知识的缔结.实践中,以知识应用、方法迁移、情感链接为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饭圈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三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师范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分析“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原因及对师范生师德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饭圈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凸显价值引领、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文化育人、拓展教育平台和提高媒介素养来
[摘 要] 大类招生培养在国内高校发展迅速,其中蕴含“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符,有助于培养新型人才,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在自主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内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培养的实践,分析大类培养的内涵和目前的现实困境,提出在通识教育改革、管理模式调整、项目牵引的本科生导师制、多元评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