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友朋书札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99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郑逸梅先生(1895—1992)一生笔耕不辍,交游广阔,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其著述广涉博采,蔚为大观,尤擅长人物传记、名人轶事、文史掌故,在南社研究、鸳鸯蝴蝶派研究、旧派文学研究、近现代报刊研究等众多领域里均卓有建树,出版有《梅瓣》《人物品藻录》《南社丛谈》《艺林散叶》等数十种,享有“无白不郑补”和“补白大王”的美誉。他又酷爱集藏,涉猎广泛,尤其钟爱书札,“沉浸其中数十年”,潜心集藏,蔚为大观,是现当代屈指可数的书札收藏家和见解独到的书札研究家。中华书局出版的《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2015年9月版)由郑逸梅孙女郑有慧历时四年编辑而成,百岁老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周退密题签,著名学者陈子善作序,收录郑逸梅精心收藏的160多位各界友好写给他的长短书札,每位一至数通不等,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多的是文学圈中人,既有旧派文学翘楚李涵秋、包天笑、徐枕亚、程小青、范烟桥、周瘦鹃、张恨水等,也有新文学代表人物叶圣陶、俞平伯、赵景深、施蛰存、柯灵、唐弢等,还有介于新旧文学之间的重要作家陈蝶衣、秦瘦鸥、周炼霞等。书末还附录董其昌、查士标、陈三立、张元济等14位名士大家的墨迹。从该书既可窥见郑逸梅珍重故人书札的厚谊,也可窥见那些老一辈作家、学人和艺术家对郑逸梅的尺素深情,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其他文献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期间的4月6日,毛泽东主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此事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上了正常化的道路。回忆其中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感慨万千。  后藤来北京盛情邀请中国队  1971年1月,日本乒协的老会
期刊
《世纪》编辑部:  寄下的2016年第6期贵刊于昨日收到,谢谢编用拙文《重读〈鲁迅全集〉》。当天读完宋时娟女士的《孙中山的基督教葬礼为何鲜为人知》,石湾学友的《鲁迅与梅兰芳入党》,陈漱渝先生的《从鲁迅来看为当代人立传的难处》,飞德先生的《编余琐谈》,有些感想和联想,写出来供参考。  宋时娟女士的文章,披露了尘封已久的为已故孙中山举行基督教祈祷礼这一历史细节的真相,写得原原本本,有根有据,详尽可读。
期刊
我很小就听家里人说,我们家过去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叉袋角朱家,开纱厂面粉厂的。我们曾参观上海纺织工业博物馆,却失望而归。因为整个博物馆对曾祖父朱鸿度及他创办的上海裕源纱厂只字未提。有几个展室,大篇幅介绍20世纪20年代无锡荣家创办民族纺织工业。实际上曾祖父办厂时是1894年,比后来中国民族资本办纺纱厂的时间早了20多年。  祖上曾为  曾国藩、李鸿章办过事  1860年我的高祖朱宗溱为逃避太平天国兵
期刊
著名作家郑重先生在《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对我国著名收藏家孙伯渊有这样一段介绍:“走在嵩山路上,路旁的梧桐幽森,两侧的房屋仍是旧时容貌,只是弄堂小店的各色广告掩没了旧屋的沧桑,更不要说昔日的文化氛围了。现在看来这条很不起眼的马路,当年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书画之乡。海上两大画家吴湖帆、冯超然卷帘相望,碑帖专家、收藏家孙伯渊和他们对巷而居,经常在这里走动的还有陆廉夫、赵叔孺,他们也在附近赁屋而居。一路之
期刊
我们身边的 “张志新”  粉碎“四人帮”以后,张志新烈士在“文革”期间奋不顾身、勇批极左的思想解放先驱事迹,使我们惊讶、敬佩不已。但万万没有想到,当我在华东政法学院任教时,我同事中竟然就有一位活着的“张志新”——杨兆龙的女婿:陆锦璧。  鸣放时期坦陈对学校改革的意见  1957年5月11日,中共上海市委在中苏友好大厦召开宣传工作会议。陆锦璧作为华政唯一的青年教师代表,随同院领导和三位老教师代表一起
期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在大连海关工作。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每位干部都写了一份《对苏联看法的思想演变过程》思想汇报,万万没想到,时隔八年,这份汇报成了我“反苏反共反人民”的罪证,我被打成“右派”。此后二十多年,我一直努力为自己翻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因此,我后来受人之托,到上海著名的大“右派”孙大雨(1905—1997)教授家传授自己丰富的翻案经验,也算是一段因祸得福的际遇吧。  如今,孙大
期刊
1999年4月 21日,人民日报社驻日本东京的记者于青,发回一份国际内参稿。稿件主要内容,是新当选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4月20日接受《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驻东京记者联合采访的谈话纪要。不料想这份内参稿引起不同看法,当时我是报社分管国际部工作的副总编辑,参加了处理这份内参稿的全过程,值得一记。  记者发回采访新任东京都知事的内参稿  石原慎太郎,1932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是获得日本文学
期刊
我说过,《护生画集》是爸爸最重要的作品,对爸爸来说有特殊意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爸爸为了提倡保护生物,先后画了六本《护生画集》,一共四百五十幅。从1929年开始出版,一直出到1979年,整整半个世纪!这是父亲一生中篇幅最多、耗时最久的一部巨著!另外一点,就是我爸爸对弘一法师非常尊敬,所以爸爸一定要完成这个宏愿。很奇怪的是,照当时的环境,画这最后一辑时我父亲应该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好像冥冥之中感觉
期刊
《近代中国》是上海中山学社主办的学术辑刊,一年一辑。《近代中国》第一辑由丁日初任主编,我和沈祖炜任副主编。第二辑起副主编增加徐元基。从第六辑起不设副主编,增加沈渭滨、杨国强、顾卫民为编辑部成员,但看稿、看清样,仍主要由丁、徐、沈和我四人承担。2002年丁日初去世,中山学社决定由我从第十三辑(2003年)起继任主编。我请了复旦历史系同事沈渭滨教授和我同在上海图书馆盛档组工作的丁凤麟(《解放日报》退休
期刊
栏目与篇名/作 者/期数(页数)  世纪遐想  张謇与大生企业集团的兴衰 / 沈祖炜 / 1(01)  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 沈祖炜 / 2(01)  撒切尔的英国国企改革 / 沈祖炜 / 3(01)  陈其美与民初三宗疑案 / 沈祖炜 / 4(01)  民生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 沈祖炜 / 5(01)  长征记忆与长征精神 / 沈祖炜 / 6(01)  世纪特稿  华国锋接待第二次访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