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渊与吴湖帆书画鉴藏的几件轶事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chengj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郑重先生在《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对我国著名收藏家孙伯渊有这样一段介绍:“走在嵩山路上,路旁的梧桐幽森,两侧的房屋仍是旧时容貌,只是弄堂小店的各色广告掩没了旧屋的沧桑,更不要说昔日的文化氛围了。现在看来这条很不起眼的马路,当年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书画之乡。海上两大画家吴湖帆、冯超然卷帘相望,碑帖专家、收藏家孙伯渊和他们对巷而居,经常在这里走动的还有陆廉夫、赵叔孺,他们也在附近赁屋而居。一路之隔的孙伯渊的石湖草堂,虽说是一改昔日之旧观,却还能感受到墨石的余辉……”他在《张葱玉日记·诗稿》一书的前言中介绍:“在这个收藏群落中有庞莱臣、费子诒、狄平子、吴湖帆、谭敬、蒋穀孙、曹大铁、孙伯渊、丁惠康、孙邦瑞、潘博山、黄宝熙、魏廷荣、许姬传、许思源、王伯元、徐伯韬、盛耀祖、盛恩颐、王季铨、项季翰、徐俊卿、徐邦达。在上海滩,他们是呼风唤雨的收藏家群落。”
  先祖父孙伯渊与吴湖帆先生是吴中挚友,相约来沪后,先祖父的石湖草堂和吴湖帆的梅影书屋是只隔一条嵩山路的对门,近在咫尺,因此两人更是朝夕相处,过从甚密,共享鉴藏的喜悦。余年少时亦常出入吴府聆听先生之教诲,至今历历在目,而吾名亦为先生所赐,至今已是四代世交,倍感两家人之情更上一层也。
  近年出版的《吴湖帆文稿》一书中,吴先生记有不少二位老先生的书画鉴赏轶事。今将先祖父伯渊和吴湖帆先生的几件鉴藏绘画轶事整理如下:
  一、吴湖帆先生凡二十四年集成《明四大家集锦卷》。先祖父助其如愿。
  吴先生此生除了收到举世闻名的黄公望《剩山图》之外,又一杰作是他用了二十四年的时间将明四大家相仿尺幅者集成了《明四大家集锦卷》。日前见到由颜梅华口述、陈祖恩撰稿《我的老师吴湖帆》一文(刊《世纪》2016年第4期)亦提到此卷,但多有谬误。按照《吴湖帆文稿》之“吴氏书画记”记载,还其史事之实。
  (一)甲戌(1934年)春吴先生四十一岁,第一幅收到《沈石田渔隐图》,先生将其装裱于卷首第一幅,后面配置文彭《五湖渔隐》诗一首。吴先生在此图的题识曰:“成化三年丁亥所作,是年四十一岁,越三载庚寅,而文、唐始诞生,明代画坛牛耳舍公其谁,余获于甲戌之春,适四十一岁,湖帆志喜。”
  (二)戊寅(1938年)吴先生四十五岁,第二幅收到《仇实父访梅图》,吴先生将其装裱于是卷第四幅,后配置“四明丰存叔书”《孤山催梅诗》。吴先生在此图首题识曰:“仇氏纸本画殊尠见,此图用笔之精,与《江南春卷》可争胜。图中景物似是孤山故事,人物神情精到,非他人可及,亦仇画中隽品也,湖帆珍藏。”在《孤山催梅诗》后再题曰:“右为四明丰存叔书《孤山催梅诗》,余于明人诗册分出,续仇画之后,甚相称,于是四大家画卷后明贤题字亦足成矣。留为后世艺坛佳话,戊戌(1958年)长夏重装题记。”
  (三)戊寅(1938年)第三幅收到《唐六如文会图》,先生将其装裱于是卷第二幅,后配置王文恪(王鏊)《六十寿筵词》。吴先生在此图首题识曰:“作于正德己巳,为王文恪六十寿者。六如为文恪及门得意士,时年四十岁,笔致秀美,正才华焕采时也。湖帆所得唐画甲观。”在王文恪自寿诗后再题曰:“震泽王文恪公字守溪,号济之,正德己巳年正六十,以大学士告归,是岁八月诞辰欢醉,作自寿词四首,用宋笺自书,大小与六如画相等。王书唐画余得时中距二十年,可谓巧合。”
  (四)丁酉(1957年)吴先生六十四岁,第四幅收到《文衡山有竹图》,先生将其装裱于是卷第三幅,后配置《祝枝山避暑于竹窗精舍诗》。吴先生在此图首题识曰:“此图未署年月,玩其用笔款书,盖五六十岁时所作。临川李氏旧藏,四卷中余得之最晚,四美方具,深自庆幸翰墨缘分不浅。湖帆识。”在祝枝山避暑诗后再题曰:“祝希哲避暑于竹窗精舍诗,乙酉为枝翁六十六岁,原装文画之后。”
  此卷最后有吴先生长跋曰:“明季以来,未闻有将四大家画相仿尺幅集成一卷者,余自甲戌(1934年)獲沈石田《渔隐图》,迄丁酉(1957年)获文衡山《有竹图》,先后凡廿四年,其间先收仇十洲《访梅》一帧,后遇唐六如《文会图》又有二十年之经过。最后文画以石田《峦容川色图》及陈白阳《洛阳春色图》二卷易得,亦余沉浸于画中五十年之狂举乎,戊戌(1958年)七月初秋,装成记。”
  上述《明四大家集锦卷》吴先生经过了二十四年漫长的收藏经历,集成了尺幅相仿的明四大家成一个整卷,而且在每一幅画后面由吴先生精心配置了相应名家的书诗,并在诗画前后撰写了题识,确实为明季以来所独创,故先生曰“沉浸于画中五十年之狂举”矣。这也再次说明了吴湖帆先生对收藏的真正执着和热爱。同样在此二十四年中,先祖父伯渊为了促成吴先生明四大家书画的合璧做了一件成人之美的好事。
  二、吴湖帆先生持赠孙伯渊《石湖草堂图》。
  丁亥(1947年)闰二月,先祖父伯渊在梅景书屋见到吴先生藏有一册程孟阳画册,与石湖草堂所藏的一册程孟阳画册大小内容相同,二位老人乃将此二画册放在一起观摩,方知此二册为原来壹大册之失散之品,为璧合原件,伯渊欣然将石湖草堂所藏程孟阳画册赠送于吴湖帆先生,以使此册珠联璧合,吴先生在高兴之余提笔以仿程孟阳笔法绘了一件《石湖草堂图》还赠伯渊,以报翰墨珠联之缘。从吴先生的题识显示,二位老人的情义则是更深一层的,此图可惜在“文革”中遗失泯灭。
  三、吴湖帆先生为吾父母结婚时作证婚人并持赠《并蒂芙蓉图》。
  吴湖帆先生曾为我父母大人结婚时作证婚人,并持赠《并蒂芙蓉图》一幅,虽经“文革”,尚能保留珍藏至今,实为此生之幸事也。郑逸梅先生对吴先生荷花有过专门的描述:“吴先生画荷,叶叶花花,设色运墨,有全湿时为之,有半干时为之,有全干时为之。”“其神情潜注,兀是跟不上他操作之变幻,未免有窥夫子的门墙,莫由深入夫子的堂奥之感。”
  先父堃镕在是卷跋曰:“吴湖帆先生与先父交垂五十年,岁月易逝已先后物故,先生曾为先君伯渊公作《石湖草堂图》横幅一帧,余结婚时以并蒂芙蓉图见赠,惟《石湖草堂图》已于‘文革’中失去,仅存上图,今检出装裱反复观赏,感慨不胜。”后有近代著名医师兼收藏家正衡居士陆平恕题跋,笔者自跋,吴湖帆孙吴元京先生跋,梅景书屋弟子、伯渊妹夫陆抑非长公子陆公望长跋。吴元京先生书引首“并蒂芙蓉图”,陆平恕先生题签。
  吴先生家和我家已是四代世交。吴湖帆先生作为20世纪一位集鉴赏、收藏、绘画、诗词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其生平对艺术的贡献在中国的绘画史中和鉴藏研究领域中,必将留下光辉重彩的一页。
其他文献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迅即展开,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刻痕和需要记取的教训。  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亲身参与者、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水拍当年笔记近日被发现辨读。笔记清晰地表明,最初还有一个电影与《武训传》并列于批判榜上。它就是由成荫导演、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影片《荣誉属于谁》(以下简称《荣
期刊
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我的少年时代曾在沦陷敌手的南京度过,痛苦地尝到了当“小亡国奴”的滋味,现在回忆起来,感慨万分。  20世纪中期的南京,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南门改称“中华门”,开辟了一条并不很宽的马路叫“中华路”,靠近城门有一座南门桥,桥西有条“篾街”,后称糖坊廊,巷子中间住着祖父母、寡母、我和妹妹。祖父很会经商,1930年在中华路南端开了一家棉纱颜料店,所以生活还算富裕。我从小被娇生惯养,显
期刊
在过去“左”的岁月里,有一个很不好的做法,那就是一边鼓励人们向组织交心,“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并承诺“认识到错误,改了就好,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到了一定时机却又把这种主动交心的材料作为批判甚至定罪的依据。这就造成愈坦诚老实,愈“上当受骗”,造成要么沉默、要么说假话的不正常局面。在1951年9月开始、1952年秋基本结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二百多万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社会了解新旧中国
期刊
1996年1月22日至26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作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列席会议。会议主题是总结党的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经验,规划“九五”期间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部署1996年 的重点工作。  总书记、总理都说来信催人泪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4日江泽民总书记与出席会议的宣传部长进行座谈,在发表重要讲话时,他讲到读了《人民日报》上一个母亲呼吁的来信的一段话。他说,最近报上
期刊
陆维钊诗词丹青皆通,亦善琵琶、古琴、箫。他为遗腹子,幼为秀才祖父门下训童,得亲诲而才华超群。其前半生以文见长,曾为清华研究院导师王国维的助教,次协叶恭绰先生编纂完成后半部《全清词钞》,编注《三国晋南北朝文选》等。后半生以书画彰显盛名,尤以“陆氏蜾扁”独树一帜,成为建国后书法创新一派,被学界誉为20世纪杰出书家。画坛大家方增先为其门墙桃李,近老病侵寻,仍师恩难忘,自叙莫逆之交,旧梦依然,弥足珍贵。 
期刊
1909年,沈尹默26岁那年,他在杭州高等学校代课,一天他在寓所看书,有一穿竹布长衫的年轻人来访,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陈独秀。陈独秀比沈尹默略长几岁,当时他在杭州陆军学校教文史。他对沈尹默说,昨天我在刘季平那里见到你写的一首诗,诗写得很好,但字则俗在骨。陈独秀快人快语,沈尹默一时被他说得羞愧不已。然而沈尹默继而细细思考,觉得陈独秀的话一语中的,振聋发聩。从此改弦易辙,研习碑帖,临池苦练,终于成为一代书
期刊
尊敬的《世纪》杂志编辑同志:  您好!  正当举国上下大力宣传、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见贵刊2014年第6期刊登的《周和康关于陈邦本文章的来信》,颇感惊异。  周和康“来信”开头给拙作《金仲华托我办理宋宅杂费报销》(2014年第4期)扣上“不真实”的帽子。  我的文章记述1967年8月,宋宅管理员周和康因宋宅杂费报销的审批人市人委副秘书长张甦平靠边,无法报销了,向孙夫人最信任又最可靠的金仲华
期刊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期间的4月6日,毛泽东主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此事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上了正常化的道路。回忆其中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感慨万千。  后藤来北京盛情邀请中国队  1971年1月,日本乒协的老会
期刊
《世纪》编辑部:  寄下的2016年第6期贵刊于昨日收到,谢谢编用拙文《重读〈鲁迅全集〉》。当天读完宋时娟女士的《孙中山的基督教葬礼为何鲜为人知》,石湾学友的《鲁迅与梅兰芳入党》,陈漱渝先生的《从鲁迅来看为当代人立传的难处》,飞德先生的《编余琐谈》,有些感想和联想,写出来供参考。  宋时娟女士的文章,披露了尘封已久的为已故孙中山举行基督教祈祷礼这一历史细节的真相,写得原原本本,有根有据,详尽可读。
期刊
我很小就听家里人说,我们家过去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叉袋角朱家,开纱厂面粉厂的。我们曾参观上海纺织工业博物馆,却失望而归。因为整个博物馆对曾祖父朱鸿度及他创办的上海裕源纱厂只字未提。有几个展室,大篇幅介绍20世纪20年代无锡荣家创办民族纺织工业。实际上曾祖父办厂时是1894年,比后来中国民族资本办纺纱厂的时间早了20多年。  祖上曾为  曾国藩、李鸿章办过事  1860年我的高祖朱宗溱为逃避太平天国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