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六期《世纪》偶得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编辑部:
  寄下的2016年第6期贵刊于昨日收到,谢谢编用拙文《重读〈鲁迅全集〉》。当天读完宋时娟女士的《孙中山的基督教葬礼为何鲜为人知》,石湾学友的《鲁迅与梅兰芳入党》,陈漱渝先生的《从鲁迅来看为当代人立传的难处》,飞德先生的《编余琐谈》,有些感想和联想,写出来供参考。
  宋时娟女士的文章,披露了尘封已久的为已故孙中山举行基督教祈祷礼这一历史细节的真相,写得原原本本,有根有据,详尽可读。我在退休前读过两遍的《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有两处提到为孙中山举行的基督教祈祷礼,可惜邵氏日记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我读此书,也忽略了基督教祈祷礼这一重要历史细节。读了宋女士的文章,随即从书架取下邵氏日记,找出以下两条史料:
  “(3月17日)午后鲍罗廷因孙科等主张于十九移灵之期,为 孙 公在协和医院教堂举行耶教祈祷礼,与孙科等抗议甚烈。”(第132页)
  “(3月19日上午)十时顷 孙公灵榇自协和医院至礼堂,由家族等举行耶稣教祈祷式。十一时后,灵榇由协和医院行经东长安街向中央公园进发。”(第133页)
  第一条史料已为宋女士所征引。我由宋女士的文章及飞德先生的《编余琐谈》想到,要弄清、说清长期被刻意回避、隐瞒、否认的历史细节,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里附带说一下,史料价值很高的邵氏日记只印了2000册,有人跑了南京的几家图书馆,包括南京最大的图书馆,都没有借到。不知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没有可能重印此书(差错较多,须一一订正)。
  读了石湾学友的文章,感触甚深。主要一点是:不但鲁迅的著作影响深远,而且他骂人的话也影响深远。鲁迅骂梅兰芳,殃及池鱼,几十年后,在“文革”中,中国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庚因为在1959年吸收梅兰芳入党,遭到批判。鲁迅骂顾颉刚骂得很凶,骂他“红鼻”“梅毒菌”等等。顾颉刚在“文革”中被批斗,并被罚每天早晨到所在单位扫地一小时(扫了一个月,当时已年逾七旬)。日记被抄走,作为“罪证”。住房被迫让出三间,供三户人家居住。他遭此厄难,原因之一是被鲁迅骂过(也许是为缓和关系,当年顾颉刚曾登门拜访鲁迅,被鲁迅轰了出去)。
  陈漱渝先生是研究鲁迅的著名专家,深知为鲁迅立传的甘苦。他在文章里谈到了鲁迅到西安讲学。《蒋廷黻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3月版)对此事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蒋氏在书中说,“1925年(应为1924年)春,陕西省省长刘镇华派代表至平津,聘请著名学者暑期到西北大学演讲。与我同行的尚有16名学者……在西北大学夏令营演讲是很辛苦的。那儿的学生比平津的年纪大,像人面狮身似的坐在教室里,他们太没有礼貌,不是喧闹就是打盹。”(第118页)演讲人中有鲁迅,他出版过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他在西安所讲的仍为他那本书中的旧套。……他和我们相处不仅很客气,甚至可以说有点胆怯。……人们绝不会料到他居然是一个文学与政治纷争中的重要人物。”(第119页)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征引史料很多,都是大段古文,沒有相当古文功底的人读起来会感到困难。胡适曾批评鲁迅这本书评论太少,鲁迅表示接受。1923年12月28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论断太少,诚如所言。”鲁迅在西安讲《中国小说史略》,那些学员未必能听得懂,未必接受得了。鲁迅这次讲学共计12小时,得到的报酬是讲课费及川资300元大洋。
  王春南
  2016年11月22日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旧书业很是繁荣。琉璃厂之外,东安市场里,旧书摊也很多。琉璃厂以古籍为主,东安市场则多民国以来的洋装旧书。此外,东四隆福寺,旧书店也不少。那时,书价不高,洋装旧书尤为低廉。如果不是寻觅那些罕见的版本,我这样没几个零花钱的中学生,也还可以挑到一些有意思、也买得起的旧书。后来到上海读大学,福州路旧书店也常去逛逛,那些古本、珍本虽然无力购买,但影印的《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拆零
期刊
杜维善(1933-),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1949年5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作。后致力于古钱币研究,享誉海内外。自1991年起将一批珍贵的絲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陆续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并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作为目前唯一健
期刊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迅即展开,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刻痕和需要记取的教训。  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亲身参与者、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水拍当年笔记近日被发现辨读。笔记清晰地表明,最初还有一个电影与《武训传》并列于批判榜上。它就是由成荫导演、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影片《荣誉属于谁》(以下简称《荣
期刊
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我的少年时代曾在沦陷敌手的南京度过,痛苦地尝到了当“小亡国奴”的滋味,现在回忆起来,感慨万分。  20世纪中期的南京,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南门改称“中华门”,开辟了一条并不很宽的马路叫“中华路”,靠近城门有一座南门桥,桥西有条“篾街”,后称糖坊廊,巷子中间住着祖父母、寡母、我和妹妹。祖父很会经商,1930年在中华路南端开了一家棉纱颜料店,所以生活还算富裕。我从小被娇生惯养,显
期刊
在过去“左”的岁月里,有一个很不好的做法,那就是一边鼓励人们向组织交心,“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并承诺“认识到错误,改了就好,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到了一定时机却又把这种主动交心的材料作为批判甚至定罪的依据。这就造成愈坦诚老实,愈“上当受骗”,造成要么沉默、要么说假话的不正常局面。在1951年9月开始、1952年秋基本结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二百多万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社会了解新旧中国
期刊
1996年1月22日至26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作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列席会议。会议主题是总结党的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经验,规划“九五”期间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部署1996年 的重点工作。  总书记、总理都说来信催人泪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4日江泽民总书记与出席会议的宣传部长进行座谈,在发表重要讲话时,他讲到读了《人民日报》上一个母亲呼吁的来信的一段话。他说,最近报上
期刊
陆维钊诗词丹青皆通,亦善琵琶、古琴、箫。他为遗腹子,幼为秀才祖父门下训童,得亲诲而才华超群。其前半生以文见长,曾为清华研究院导师王国维的助教,次协叶恭绰先生编纂完成后半部《全清词钞》,编注《三国晋南北朝文选》等。后半生以书画彰显盛名,尤以“陆氏蜾扁”独树一帜,成为建国后书法创新一派,被学界誉为20世纪杰出书家。画坛大家方增先为其门墙桃李,近老病侵寻,仍师恩难忘,自叙莫逆之交,旧梦依然,弥足珍贵。 
期刊
1909年,沈尹默26岁那年,他在杭州高等学校代课,一天他在寓所看书,有一穿竹布长衫的年轻人来访,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陈独秀。陈独秀比沈尹默略长几岁,当时他在杭州陆军学校教文史。他对沈尹默说,昨天我在刘季平那里见到你写的一首诗,诗写得很好,但字则俗在骨。陈独秀快人快语,沈尹默一时被他说得羞愧不已。然而沈尹默继而细细思考,觉得陈独秀的话一语中的,振聋发聩。从此改弦易辙,研习碑帖,临池苦练,终于成为一代书
期刊
尊敬的《世纪》杂志编辑同志:  您好!  正当举国上下大力宣传、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见贵刊2014年第6期刊登的《周和康关于陈邦本文章的来信》,颇感惊异。  周和康“来信”开头给拙作《金仲华托我办理宋宅杂费报销》(2014年第4期)扣上“不真实”的帽子。  我的文章记述1967年8月,宋宅管理员周和康因宋宅杂费报销的审批人市人委副秘书长张甦平靠边,无法报销了,向孙夫人最信任又最可靠的金仲华
期刊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期间的4月6日,毛泽东主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此事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上了正常化的道路。回忆其中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感慨万千。  后藤来北京盛情邀请中国队  1971年1月,日本乒协的老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