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表象进行分析、加工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古今中外的学者无不提倡“学以思为贵”,这就说明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要想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就得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聪明才智的培养者。学生的思维能力越高、思维品质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刻意的去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生深层次的飞跃,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相应的情境会孕育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火花往往是在问题中绽放的,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疑和问的产生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产生。所以,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问题情境,形成一个有利激活学生思维的课堂氛围。
  1、直接将问题情境摆到学生面前
  在学习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节时,可将“科学家在世界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的情境案例直接“抛给”学生,询问学生:这些化石是人为搬运到这里的?还是说明这里原来是海洋?还是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学生在疑问中产生了思维,激发了求知欲望。
  2、用故错法,让学生在冷静思考之后再反思其中的奥秘
  在学习地中海气候前,我们可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烟台某中学的小明同学暑假时要到意大利首都罗马进行夏令营活动,妈妈考虑到烟台夏季高温多雨,因此特意为小明准备了太阳帽、墨镜等遮阳用品,以及雨伞、雨靴等避雨的工具。小明却告诉妈妈不用携带避雨工具,妈妈很是不理解。你能帮妈妈解开这个疑惑吗?与自己现实生活不相符的问题情境亦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思维。
  新课程特别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情境富有趣味性与生活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二、重视活动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活动练习是新课程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活动练习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练习,指导学生对活动题目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发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比如课本中的一案例“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较高;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好呢?请你当当参谋?”刚接触到问题,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应该注重环境,尽管房价高些,但是身体是本钱,健康是无价的。普遍认为因该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处的房子,尽管房价贵些的。教师在肯定学生们的回答后,追问“我们是否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呢?”问题的出现将学生引入深层思维,马上就有学生答出:可以买便宜处的房子,尽管现在空气质量差一些,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工厂的工艺是可以改进的,今天是污染企业,明天可能成为“环保明星”。甚至还有学生联系首钢的搬迁,说出了对于工厂布局的见解。学生的兴趣高涨,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地理课堂充满了激情。这样的深入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变式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变化教学,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知识的罗列,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精彩,引导学生深入思维、拓宽思路,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巧妙设计,让思维发散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既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手段。
  1、用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通过合理设计疑问,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了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进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的教学时,以假如我们这里连续24小时的暴雨;阴雨连绵一个月;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了······让学生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想像这些情况可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发散。
  2、延迟评价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不立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用更期待的微笑或眼神,延迟对其见解的评价。教师欲言又止的神情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大脑里输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地刺激学生积极向上的求知欲,让学生心理永远有尚未满足的欲望,这种需求就会变为连绵不断的思维和学习动力。另外,老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心理需求,合理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生物教学中提倡科学思维,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科学思维培养不到位的情况.为此,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培育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治理环境污染和发展生态建设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
课堂表演,不仅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实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思维的含量,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灵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表演,是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羽毛球运动服装与羽毛球运动为研究对象,以改革羽毛球运动服装与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集中探析了羽毛球运动服装对羽毛球运动发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现探索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能力;路径  一、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够产生出新颖的见解和意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的思维培养,所以许多学
教师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育过程中的另一要素——学生,更是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
使用金刚线开方机来高速切割硅锭,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切割的部分硅块的侧面出现中间尺寸大,两边尺寸小即所谓硅块“鼓肚”现象.通过从切割所使用的原材料、切割上艺、
本文以党建工作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作为分析基础,在阐述党建对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后,从党建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分析如何在党建引领企业文化的作用下,推动党建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风”音乐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音乐的有机结合,糅合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中国风”音乐是文化创新的新形式。我们要借助这股音乐风,把民族文化发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和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它弥补了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