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既呈现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旷世之作,又用故事的形式具体阐述了诗的内容,字里行间渗透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一位教师以“思”为主线,重新演绎“思”绪,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
(多媒体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我,这句话写出了谁在思念谁?
生:是兄弟们思念王维。
师:王维远在长安,他又是怎么知道兄弟们在思念他呢?
(多媒体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你们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画面的情感来?
(生自由朗读)
生:老师,可以通过抓动词来想画面。
师:不错,现在请你们找一找这段话中关于动词的短语,然后再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师:不错,抓住这几个短语,画面的情感也就读了出来。现在我请一名同学读读看。
(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王维思绪万千,笔如泉涌,写下了千古绝唱……
(生带着感情齐读)
师:学到这里,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那個字?
生:我认为是“思”。
师:不错,看来你已经读懂了王维。
生:老师,我发现这篇课文除诗之外的文字就是写这首诗的意思。
师:不错,你善于发现。这篇课文其实是一篇文包诗,即文中有诗,诗中有文。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评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语文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片段中通过引导学生读兄弟们的思念,读古诗,读课题,虽然读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情感体验却是步步推进的。在朗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王维的思念,还读出了具体的画面,结合抓动词想象出王维家乡重阳节登高的场景,更重要的是读懂了诗句的内容,准确把握诗眼,在读中透出情感,生成精彩。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直接讲解会显得内容枯燥,理解也会肤浅。在该片段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朗读,去发现、去归纳,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全理解诗的意思,而且印象深刻。教师给学生搭建平台,顺势引导,尝试用诗的语言来归纳,不仅诠释了文包诗的概念,同样也让学生对文本的文眼和诗的核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本文中,“思”是关键,如果只单一写王维的“思”,固然有情感,却略显单薄。同样,如果在教学中直接讲解“思”,整个课堂教学也会缺乏精彩。因此,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深度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话。通过换位思考,描写兄弟们对王维的思念,进行导入,步步为营,让学生感受到王维也在思念家乡的兄弟。这样进行侧面描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王维的思念之深。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带有“思念”句子,然后回归全诗,引导学生发现诗眼,最后发现该文是文包诗,初步解决诗文对照的难点,借助“思”读出了精彩,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古诗背景的理解,为下一教学环节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朗读,却忽略了练笔,如果在最后适当进行补充,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练笔,一来可以加深对王维“思”的理解,二来也能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多媒体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我,这句话写出了谁在思念谁?
生:是兄弟们思念王维。
师:王维远在长安,他又是怎么知道兄弟们在思念他呢?
(多媒体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你们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画面的情感来?
(生自由朗读)
生:老师,可以通过抓动词来想画面。
师:不错,现在请你们找一找这段话中关于动词的短语,然后再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师:不错,抓住这几个短语,画面的情感也就读了出来。现在我请一名同学读读看。
(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王维思绪万千,笔如泉涌,写下了千古绝唱……
(生带着感情齐读)
师:学到这里,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那個字?
生:我认为是“思”。
师:不错,看来你已经读懂了王维。
生:老师,我发现这篇课文除诗之外的文字就是写这首诗的意思。
师:不错,你善于发现。这篇课文其实是一篇文包诗,即文中有诗,诗中有文。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评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语文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片段中通过引导学生读兄弟们的思念,读古诗,读课题,虽然读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情感体验却是步步推进的。在朗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王维的思念,还读出了具体的画面,结合抓动词想象出王维家乡重阳节登高的场景,更重要的是读懂了诗句的内容,准确把握诗眼,在读中透出情感,生成精彩。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直接讲解会显得内容枯燥,理解也会肤浅。在该片段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朗读,去发现、去归纳,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全理解诗的意思,而且印象深刻。教师给学生搭建平台,顺势引导,尝试用诗的语言来归纳,不仅诠释了文包诗的概念,同样也让学生对文本的文眼和诗的核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本文中,“思”是关键,如果只单一写王维的“思”,固然有情感,却略显单薄。同样,如果在教学中直接讲解“思”,整个课堂教学也会缺乏精彩。因此,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深度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话。通过换位思考,描写兄弟们对王维的思念,进行导入,步步为营,让学生感受到王维也在思念家乡的兄弟。这样进行侧面描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王维的思念之深。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带有“思念”句子,然后回归全诗,引导学生发现诗眼,最后发现该文是文包诗,初步解决诗文对照的难点,借助“思”读出了精彩,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古诗背景的理解,为下一教学环节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朗读,却忽略了练笔,如果在最后适当进行补充,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练笔,一来可以加深对王维“思”的理解,二来也能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