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绪读出精彩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既呈现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旷世之作,又用故事的形式具体阐述了诗的内容,字里行间渗透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一位教师以“思”为主线,重新演绎“思”绪,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
  (多媒体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我,这句话写出了谁在思念谁?
  生:是兄弟们思念王维。
  师:王维远在长安,他又是怎么知道兄弟们在思念他呢?
  (多媒体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你们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画面的情感来?
  (生自由朗读)
  生:老师,可以通过抓动词来想画面。
  师:不错,现在请你们找一找这段话中关于动词的短语,然后再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师:不错,抓住这几个短语,画面的情感也就读了出来。现在我请一名同学读读看。
  (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王维思绪万千,笔如泉涌,写下了千古绝唱……
  (生带着感情齐读)
  师:学到这里,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那個字?
  生:我认为是“思”。
  师:不错,看来你已经读懂了王维。
  生:老师,我发现这篇课文除诗之外的文字就是写这首诗的意思。
  师:不错,你善于发现。这篇课文其实是一篇文包诗,即文中有诗,诗中有文。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评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语文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片段中通过引导学生读兄弟们的思念,读古诗,读课题,虽然读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情感体验却是步步推进的。在朗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王维的思念,还读出了具体的画面,结合抓动词想象出王维家乡重阳节登高的场景,更重要的是读懂了诗句的内容,准确把握诗眼,在读中透出情感,生成精彩。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直接讲解会显得内容枯燥,理解也会肤浅。在该片段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朗读,去发现、去归纳,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全理解诗的意思,而且印象深刻。教师给学生搭建平台,顺势引导,尝试用诗的语言来归纳,不仅诠释了文包诗的概念,同样也让学生对文本的文眼和诗的核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本文中,“思”是关键,如果只单一写王维的“思”,固然有情感,却略显单薄。同样,如果在教学中直接讲解“思”,整个课堂教学也会缺乏精彩。因此,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深度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话。通过换位思考,描写兄弟们对王维的思念,进行导入,步步为营,让学生感受到王维也在思念家乡的兄弟。这样进行侧面描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王维的思念之深。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带有“思念”句子,然后回归全诗,引导学生发现诗眼,最后发现该文是文包诗,初步解决诗文对照的难点,借助“思”读出了精彩,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古诗背景的理解,为下一教学环节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朗读,却忽略了练笔,如果在最后适当进行补充,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练笔,一来可以加深对王维“思”的理解,二来也能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词句优美的特点。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通过诵读,与文本及作者展开对话,体味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品位、审美情趣,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一、与诵读对话:体味古诗词韵律之美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入选教材的古诗词节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见,语文教学是需要拓展阅读的,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外阅读材料。事实证明,现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拓展阅读,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性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呢?  一、课前阅读展示,奠定学习基础  上新课前,我经常会布置一些搜集性的作业,目的是让
《诗经·郑风》里有一首清扬明快的《野有蔓草》,是这样写的:“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青草蔓延,肆意生长,晶莹闪烁的露珠滚动在上面,犹如点点跳动的光斑在闪烁。温婉的女子与君子相遇,含情脉脉,适得所愿。  我格外喜欢这首诗,它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幅自由的爱恋图景,更是一派牧歌般的朝阳青草露珠图。每天,
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并且掌握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识字方法,也能够熟练地看拼音识字。然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形近字、笔画复杂的字逐渐增多,再用上面的方法识字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特点进行科学识字,探究汉字密码就显得尤为重要。音、形、义的完美结合决定了许多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时,不应把汉字看成一个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样化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将课堂重心从“教材”转向“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于学情,层次化阅读  动态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应该从实际学情出发。
穿过小树林,穿过麦田小路,在开满荷花的池塘边,是小熊的家。今天一大早,小熊就上镇里买回了红、绿、蓝三桶涂料。他用红涂料涂了铁皮船,用绿涂料涂了栅栏,用蓝涂料涂了墙壁。然后把三只涂料桶整整齐齐地靠在门边。  夜里,靠在一起的涂料桶趁着月色到荷花池里去洗了个澡。  “不好了,不好了。”蓝涂料桶大声地嚷嚷。原来清澈的荷花池变得浑浊起来了。  “怎么办?”绿涂料桶问道。  “赶紧跑。”红涂料桶说着,带头跑
在小学阶段,教材中的阅读课文篇幅有限,仅靠课内阅读,远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不能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课内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课内阅读数量的不足,让课内外阅读“携手”并进。  一、立足课堂,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学一篇课文,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地去进行阅读指导,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语用”和文章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在语言运用上的能力。虽然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很重要,但我们却不可能每一堂课的教学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进行培养,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然如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目标。  一、基于学生视角
“微课”在当下教学中渐渐“热”起来了,与此相关,“微课”带动了教学“微视频”“微设计”“微角度”“微主题”“微内容”“微作业”等的产生。“微”是微课的显性特征。在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微课”,“微课”如何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进而展现本体的魅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微课”的特点及巧妙运用谈些看法。  一、“微课”的特点  所谓“微课”,是以“微视频”为媒介,运用建构主义方法
课堂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但是,教学内容的择取精准、目标拟定符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比怎样教更为重要。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充分体现教学价值、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与作者的意图,不应泛泛地停留在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与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上。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学内容的择取要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要关注意言兼得,注重语用,从而积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