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序列的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123456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序列鲜明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像以文体训练或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序列那样显性,而是表现得更加内隐。其五个模块的写作观是: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乍一看,五种写作观的确不在同一层面上,一会说要观察,一会说要思考,一会说要注意写作对象,一会讲要有文采,一会又讲要有情怀。与以往的教学序列相比,这种顺序的确更难理解,也更难操作。虽然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这样的序列更容易教也更容易学,但这样的序列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又从何说起?这正是苏教版改革的初衷。
  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苏教版把写作当成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看成一个“发现”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难发现苏教版五个模块写作观所体现出来的序列。这种序列以人的写作能力的动态发展为主线,体现了人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的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从而体现出教材的教育功能。
  苏教版教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生活。缺乏生活,恰恰是目前写作的最大问题。苏教版强调这一点正是看到了问题所在。当然,要能够达到最终表现生活的目的,这当中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有了这一步,模块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独立思考,并能对生活有所发现。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独立,它需要写作主体能够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对生活无动于衷,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对于学生内在的精神成长是极有帮助的。有了模块一和模块二的精神底色,模块三指导学生懂得写作“是什么”,“为什么”而写,它实际上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一种沟通方式,明确了作文的听众,才有了写作的目的和价值。在这里,写作主体找到了倾诉的“对象”,也找到了写作的“本体”。关注“为什么”写,强调“对话”意识,实际上也是近年来作文教学研究的突出成果。模块四则是对文章的语言及形式的打磨。模块五提出写作主体要有“人文情怀和公民意识”,这实际上是指导学生要有一定的精神境界,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真正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正是写作的最高追求。
  因此,说苏教版缺乏序列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解。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误解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写作教学客观存在的体系性、序列性考虑不够,因为教材的编写毕竟是要面向教师面向学生的,它必须要有一种“显性”的序列,即适合于教和学的序列。不管怎么说,《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是教材应该遵守的,即:“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苏教版在这一方面的设计显然没有面向大多数的学生。
  那么,如何完善苏教版作文教学,使其更加科学化,更加具有教和学的普适性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如下:
  第一,以“写作观”为总纲,循序渐进,明确教与学的中心内容。
  “写作观”的编写是苏教版的一大亮点,对于它的价值我们应该有充分认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利用它的内隐渐进的特征,给予学生阶段性的成就感,并不断向更高目标探寻,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的内在热情。所以,我们在阶段性教学的开始,一定要重点突出地向学生说明这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它在整个作文能力习得的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样的设置为何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提取的五个阶段的关键词是:生活——思考——对话——修饰——情怀。具体内涵上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第二,面向生活,读写结合,共同命题。
  苏教版的写作实践很大程度上依附于阅读教学,而苏教版阅读教学以话题来组元的方式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导致写作实践不能真正面向生活,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灵活性。为了纠正这一点,我们是这样安排的:一是强化写作实践板块与阅读教学内容的结合,在课堂充分探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题,自由练笔,不在文体篇章上做过多要求。二是结合文体训练阶段目标,引导学生从多数同学共有的生活实践中挖掘题材,讨论并确定命题,进行写作。教师可以从选修教材以及课外寻找范文作为示范。因为是大家共同选定的话题,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参与度都非常高。
  总之,苏教版教材就是提倡自由度,提倡选择性的。选择的权力在这里不仅赋予了学生,而且也赋予了教师,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写作观的指导下,充分灵活地安排自己的作文教学。当然,完全指望教师的创造性也是不现实的,教材在单元教学的编写上只有更好地考虑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更好地组织单元的编写结构,使它能够更好地与“教学序列”衔接,才能对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226500)
其他文献
语文知识中蕴藏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丰富元素。教师应善于从品词析句入手,引导学生讲说评论、内化语言,并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与文本、与作者互动共鸣,使得情感和谐共生,以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就“品评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谈谈拙见。  语文知识就像一杯酽茶,让人越品越醇香;它又如一捧怪味豆,让人越吃越有味。就语文阅读课来说,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
中国古书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其内涵涉及美学、哲学、自然、历史等众多学科,是中华民族世代生存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人类共同的
由于时间的鸿沟,文言文常常被我们这些后来人解读得贻笑大方。在讲授李密的《陈情表》时,有一句“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翻译这句话时,学生无一例外直接保留了“秀才”一词,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充分激发出其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进行写作,这就使高中阶段作文个性化教学成为必然。  一、注重个体阅读体验与情感的真实表达  若说一篇作品是作者个人对生活与人生的体验,那么,阅读则是读者对这种体验的一种体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是相对重要的一个语文学习板块,而它对于技巧性方面的要求同样是比较高的,这种技巧要求的存在,需要教师重点关注阅读这个问题。除此以外,高中生经过十多年的专业训练,应当说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语文素质,同时,独立学习的需求也很明确,教师正应以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指向为基础,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主化,并由此走向拓展延伸之路,开辟出全新的学习状态。  一、自主化心理指向的阅读 
ON/OFF反应是人们从视网膜电生理反应中记录到的视网膜给光、撤光反应。它是通过不同的光感受器细胞形成不同的ON/OFF通路来完成。视网膜电图(ERG)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ON/OF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训练,教师有三个基本的环节要做,那就是作前指导、作后批改和讲评。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作文教学得失的关键环节,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处理这一关键环节呢?  一、以欣赏的眼光,寻找学生习作中的美  语文教师要把学生作文看作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必须抱着尊重、理解、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作文。有人说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那么回事
“白文”,这里指的是没有断句、没有注释的文言文正文。“白文诵读法”指的是对没有断句、没有注释的文言文正文进行“眼观、口诵、心惟、耳听,熟读精思”的一种诵读方法,它是诵读的一种具体样式。相比于诵读有标点有注释的文言文来说,顺利诵读白文所需的条件更多,如文言基础、文化常识、语感、理解能力、推断能力、迁移能力、反应速度等。诵读白文,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裸读”的作用,促进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白文诵
文章对光盘生产线中的一个传输单元——缓存机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机械手动作设计使本缓存机构动作简单、高速、安全且稳定,通过PLC优化控制来减少传感器和输入模块的数量
近几年辽宁省老矿山找矿,通过全国危机矿山找矿项目的引导示范作用,带动了矿山企业自主投资找矿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实践证明,500-2000mg第二成矿空间的矿产资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