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417801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广大初中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这些年来,笔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现将笔者的做法和经验作如下介绍,以便与广大同行共同商榷.
  一、巧设疑问,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崭新的、独特的思维意识,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的幻想和想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只要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有创见性的问题,从而发现新方法、新思路.例如,课本练习题: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形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道文字性证明题,由学生自己作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各组团队的力量,各组都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很快就证明出来了,但在讨论中有一个小组提出异议,说他们组得到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而是矩形,这时课堂热闹起来,很多学生感到很奇怪,怎么会这样呢?趁着大家惊讶,我让该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讲解,经过这组同学的作图、分析和讲解,同学们在顿悟中认同了他们的观点,接着我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四边形能形成菱形、正方形、梯形吗?这些图形的形成跟对角线的位置有关系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新知识.通过对一道题目的包装:改变某个已知条件或改变题目的某个结论,使得学生达到会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题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应试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潜能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清代学者陈宪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就大进,无疑则不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点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使学生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感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鼓励学生多动脑子、多质疑、多发现,并且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有学生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与坐标轴有交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交给学生分组去讨论,学生们在讨论当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描点、连接、观察和对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讨论,学生们明白了函数图象与坐标轴不能有交点,只能无限接近坐标轴.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已经被公认为过时的、低效率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课堂上由教师一人主宰,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时时处处控制学生的思维,教育方式千篇一律、循规蹈矩,学生的思想意识完全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这样的教学,谈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神坛”上走下来,去掉知识的化身、权威的光环,融入学生当中,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不要事事包办代替,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张扬其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伯乐的胆识与睿智,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实践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质,关键看我们教师如何挖掘学生潜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燃起熊熊的火焰.因此,在新课改中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能否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对于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无绳电话手机的设计,包括设计方案、信号流程、电路原理、参数选择和设计特点。
三级蛙跳的完整技术动作是:两脚自然平行开立,站在起跳线后,脚尖不得踩线,原地两脚同时起跳,连续跳三级。它要求三跳之间必须连贯协调地完成,不能有停顿,在连跳的过程中必须是双脚同时落地,同时起跳。根据教学实践,我分析了影响三级蛙跳成绩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训练方法。  一、影响三级蛙跳成绩的成因  1.学生平时不积极参加练习,考试时对自己的成绩也不在意,认为中考体育成绩对自己的升学无影响。  2.第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师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一、优化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在今天信息技术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面前,我们同样要平心静气,教材该如何取舍,紧要处该如何启发点拨,偶发事件该如何处理,这些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谋划安排,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去灵活机
一、形容词短语的基本结构形式1、重叠式(1)ABB式 褒义 贬义红彤彤的 红勒勒的白生生的 白□□的黄爽爽的 黄连连的蓝苗苗的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WWW教学系统 ,该系统利用Internet的WWW技术 ,提供远程网络教学、课件发布、信息查询等功能。文中详细介绍了该系统实现的硬软件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测量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减少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在高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往往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数列部分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在数列这一章节的复习中,教师能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使许多较复杂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达到优化解题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函数与方程思想的渗透  数列的本质是函数,数列是函数的继续和延伸.如等差数列(公差不为零),它的通项公式是关
长期以来,中学生中广泛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虽然原因不一,但在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模式,是导致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感恩教育的现状出发,在教学课堂中灵活地渗透感恩教育,以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教学目的。  一、 感恩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家中的“独苗”,长辈对他们是“捧在手里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成长进步的需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  一、创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在激情引思中滋生学习情感  1.强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剖析生活现象,在生活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感悟。如,笔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要做到各层学生兼顾,实行分层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分层教学的涵义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学法指导,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升。化学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学方法需要整合优化,而不能“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