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它以词的意义的形式而存在。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有很多,也都是用词来表示的,如整数、分数、小数、约数、倍数、直线、长方形、圆等。
任何一个概念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叫做概念的内涵。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就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一个概念还反映了某一类事物的总和或范围,通常叫做概念的外延。例如,三角形的外延就是指所有的三角形,其中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以看出,概念的内涵是说明概念的含义的,概念的外延是说明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混淆。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说明所教概念的意义
要弄清概念的意义,首先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例如,“角”在数学中指的是平面的角,与日常生活中“角”的含义不同。其次要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例如教学“整数”不能只包括0和自然数。第三,教学概念的意义时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第四,不能任意解释一个概念。例如,教学体积概念时,用粉笔盒说明装多少支粉笔就是体积的大小。另外,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分析概念的定义。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先说明它是一个四边形,再说明它与一般的四边形的差别在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二、注意形成概念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由于数学概念都是抽象的,一般要按照如下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如教学数目3,先出数量是3的各种实物图(可让学生自己摆),然后出点子图,最后出数字“3”。教学质数和合数,可以先引导学生对20以内数的约数的多少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特点,然后进行分类,把2、3、5、7、11、13、17、19归为一类,把4、6、8、9、10、12、14、15、16、18、20归为另一类,最后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三、注意概念的具体化
概念的形成是把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的过程,形成概念以后还要回到具体化,以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并加深理解概念的意义。例如,教学乘法的含义后,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它表示的是几个几。教学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举实例说明它的含义。
四、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了解概念的联系也就是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
从属关系: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从属关系可以用右图表示。
同一关系:说明两个概念完全相同。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质数和素数。
矛盾关系:如加法和减法,正比例和反比例。
并列关系: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奇数和偶数。
交叉关系:如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可以用右图表示。
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就是要精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弄清各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什么不同。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要通过操作和直观使学生弄清楚各指长方形的哪一部分,用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对于一些有联系的概念,到适当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纳入概念系统中去,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整数四则运算通过下表可把知识系统化。
五、重视概念的巩固与深化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小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及时的巩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记、应用并建立概念系统等方法来进行。熟记,就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回忆等手段达到熟练记忆。应用,则是指学生在应用概念中,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练习。比如,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3÷4×5,5×3÷4,2÷3×3÷4等的意义。又如,学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判断图中哪条线段为圆的半径,哪条线段为圆的直径。
概念教学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学生找出概念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各阶段环环相扣。引入概念后要紧接着建立概念,建立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任何一个概念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叫做概念的内涵。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就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一个概念还反映了某一类事物的总和或范围,通常叫做概念的外延。例如,三角形的外延就是指所有的三角形,其中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以看出,概念的内涵是说明概念的含义的,概念的外延是说明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混淆。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说明所教概念的意义
要弄清概念的意义,首先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例如,“角”在数学中指的是平面的角,与日常生活中“角”的含义不同。其次要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例如教学“整数”不能只包括0和自然数。第三,教学概念的意义时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第四,不能任意解释一个概念。例如,教学体积概念时,用粉笔盒说明装多少支粉笔就是体积的大小。另外,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分析概念的定义。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先说明它是一个四边形,再说明它与一般的四边形的差别在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二、注意形成概念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由于数学概念都是抽象的,一般要按照如下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如教学数目3,先出数量是3的各种实物图(可让学生自己摆),然后出点子图,最后出数字“3”。教学质数和合数,可以先引导学生对20以内数的约数的多少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特点,然后进行分类,把2、3、5、7、11、13、17、19归为一类,把4、6、8、9、10、12、14、15、16、18、20归为另一类,最后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三、注意概念的具体化
概念的形成是把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的过程,形成概念以后还要回到具体化,以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并加深理解概念的意义。例如,教学乘法的含义后,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它表示的是几个几。教学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举实例说明它的含义。
四、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了解概念的联系也就是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
从属关系: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从属关系可以用右图表示。
同一关系:说明两个概念完全相同。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质数和素数。
矛盾关系:如加法和减法,正比例和反比例。
并列关系: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奇数和偶数。
交叉关系:如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可以用右图表示。
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就是要精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弄清各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什么不同。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要通过操作和直观使学生弄清楚各指长方形的哪一部分,用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对于一些有联系的概念,到适当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纳入概念系统中去,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整数四则运算通过下表可把知识系统化。
五、重视概念的巩固与深化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小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及时的巩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记、应用并建立概念系统等方法来进行。熟记,就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回忆等手段达到熟练记忆。应用,则是指学生在应用概念中,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练习。比如,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3÷4×5,5×3÷4,2÷3×3÷4等的意义。又如,学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判断图中哪条线段为圆的半径,哪条线段为圆的直径。
概念教学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学生找出概念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各阶段环环相扣。引入概念后要紧接着建立概念,建立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