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它以词的意义的形式而存在。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有很多,也都是用词来表示的,如整数、分数、小数、约数、倍数、直线、长方形、圆等。
  任何一个概念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叫做概念的内涵。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就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一个概念还反映了某一类事物的总和或范围,通常叫做概念的外延。例如,三角形的外延就是指所有的三角形,其中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以看出,概念的内涵是说明概念的含义的,概念的外延是说明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混淆。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说明所教概念的意义
  要弄清概念的意义,首先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例如,“角”在数学中指的是平面的角,与日常生活中“角”的含义不同。其次要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例如教学“整数”不能只包括0和自然数。第三,教学概念的意义时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第四,不能任意解释一个概念。例如,教学体积概念时,用粉笔盒说明装多少支粉笔就是体积的大小。另外,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分析概念的定义。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先说明它是一个四边形,再说明它与一般的四边形的差别在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二、注意形成概念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由于数学概念都是抽象的,一般要按照如下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如教学数目3,先出数量是3的各种实物图(可让学生自己摆),然后出点子图,最后出数字“3”。教学质数和合数,可以先引导学生对20以内数的约数的多少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特点,然后进行分类,把2、3、5、7、11、13、17、19归为一类,把4、6、8、9、10、12、14、15、16、18、20归为另一类,最后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三、注意概念的具体化
  概念的形成是把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的过程,形成概念以后还要回到具体化,以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并加深理解概念的意义。例如,教学乘法的含义后,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它表示的是几个几。教学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举实例说明它的含义。
  四、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了解概念的联系也就是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
  从属关系: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从属关系可以用右图表示。
  同一关系:说明两个概念完全相同。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质数和素数。
  矛盾关系:如加法和减法,正比例和反比例。
  并列关系: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奇数和偶数。
  交叉关系:如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可以用右图表示。
  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就是要精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弄清各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什么不同。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要通过操作和直观使学生弄清楚各指长方形的哪一部分,用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对于一些有联系的概念,到适当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纳入概念系统中去,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整数四则运算通过下表可把知识系统化。
  五、重视概念的巩固与深化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小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及时的巩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记、应用并建立概念系统等方法来进行。熟记,就是要求学生对概念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回忆等手段达到熟练记忆。应用,则是指学生在应用概念中,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练习。比如,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3÷4×5,5×3÷4,2÷3×3÷4等的意义。又如,学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判断图中哪条线段为圆的半径,哪条线段为圆的直径。
  概念教学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学生找出概念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各阶段环环相扣。引入概念后要紧接着建立概念,建立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形成新的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说,“读出问题”是起点,也是关键。教学中,我积极探究让学生“读出问题”的方法,在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找准问题落点  学生初学探究问题,往往把目光盯在字、词、句、篇的读和理解上,只纠缠一些浅显的知识性问题,抓不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质性问题,教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请看某校的这样一组骇人的数据吧:29.3%的学生被罚过站,18.6%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一位有20年教龄的教师,在
中考作文分值大(55分),历来是各位考生考前关注的焦点。距离中考的时间的确很短,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指导有方、训练有序,你的作文也会快速提升一个档次。今天,我就一次考试作文为例,为你解读中考作文冲刺的策略,即作文快速提升的要领。  本次作文,属于半命题作文:《人生路上——多》。这个作文题目命得好,一看到它就有一种想写的冲动,因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或者他人的人生路上有很多值得抒写的东西。所以,本次作文整体
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成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挑战。”同时,信息的充斥、网络的渗透、网络文化也随之诞生。受网络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习惯都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阅读如何开展,阅读者具备哪些素质,这些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手段。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补捉住阅读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朗读生成资源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即可帮助学生理解,也有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朗读;生成;指导;评价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富有创造性地鲜活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创造性。伴随着阅读教学对文本的理解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资源产生,其中会有很
以赏识为核心的"赏识教育",是以学生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抓住教育的契机,优化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收到了  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赏识中树立自信心。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的在于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实验教学,使之成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武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崛起正在对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二个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通过对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简要阐述,初步探讨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合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学习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问,是各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措施,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的“相机诱导”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问,并给予指导。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问”服务于教学呢?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发问两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