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更要“启惑”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um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而今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一个缺乏怀疑精神的人往往也欠缺创新精神。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即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新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质疑能力,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解答学生的疑惑,更要启发诱导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对知识的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新课程不仅强调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更强调通过学生的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觉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问水平还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无疑问,不知问;有的学生虽然肯问问题,但所提问题往往停留在不会不懂的层面上或者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质疑任务而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即为了提问而提问;也有的学生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别的同学已经懂了,如果提出来的话,会不会遭到老师的批评、责骂,同学会不会嘲笑自己,因而不敢提问。没有问题问、不知要提问、不敢提问、不善于提问成了学生的通病。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里?那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呢?
   “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在他们刚进入校园、走进课堂的时候,也曾经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总是缠着老师问这问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问题。比如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似乎都掌握了,很少有学生问老师问题。如果问他们“有问题吗”,他们往往回答“没有”。但是看他们的作业和测试的试卷,就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问题出在我们教师身上。
  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有的教师还抱着老传统不丢,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满堂灌”,课堂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没有机会提问,也不知道要提问。还有的教师虽然事先精心准备设计了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课堂上学生一会抢答,一会按座位轮流回答,一会又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教师自己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课堂状况。实际上这样的课堂老师从头问到尾(“满堂问”),学生的思维被一根无形的“线”(老师的问题)牵着走,学生习惯于思考老师提出的既定问题,而不习惯自己提出问题,甚至觉得提问题是老师的事情。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思维得不到锻炼,不肯更不会动脑筋思考问题,也就丧失了发现问题的机会,发现不了问题更谈不上提出什么问题。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但是“师道尊严”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高高在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师生间缺少互动交流。学生既敬又畏,把老师讲的知识都当作金科玉律一味地顺从,被动地接受,哪里敢质疑呢?
  因此要改变学生没有问题问、不知要提问、不敢提问、不善于提问的状况,教师要从改变自身做起。
  一、转变教学观念、方式,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的观念,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意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提问能力);另一方面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尽可能少讲精讲,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给学生一点“悟”的空间、时间,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质疑,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搜集、探求知识,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中可能发现问题,而只有发现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
  二、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要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一方面要打破教师的权威,加强师生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真诚地热爱、尊重、信赖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经常和同学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并同他们一起讨论、交谈,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朋友之间是平等的,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自由,从而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敢想、敢说、敢问。
  如我在上七年级第一节课《和同学们谈地理》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自己(主要是姓名、特长、兴趣、爱好),并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愿意和同学们成为朋友,我们首先是朋友关系,其次才是师生关系,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同甘共苦,共同进退,荣辱与共。有了我这样的开场白,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轮到学生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大家都很放得开,都能大胆地、勇敢地向大家介绍自己。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主题,师生共同探讨了“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好地理的目的”“怎样学好地理”等内容,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发言非常积极,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快下课时,我及时地表扬了学生,并希望以后的课堂也能这样。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待学生的提问。有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大胆提问了。但学生毕竟还比较单纯,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心里藏不住好奇,很多时候,他们提的问题并不是很有价值,甚至有的在老师看来是荒诞可笑的,有时提的问题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或是老师备课时未涉及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决不能一下子予以否决,要保护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见解,要善于发现学生所提问题中的合理成分,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指导学生通过相关的渠道去寻找答案,这不仅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提问的热情,切不可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抹杀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
  如在《板块运动》教学中,正当学生们分小组按照要求进行“六大板块”的拼图游戏时,突然一个同学举手提问:“以后的大陆会不会还合到一起呢?”这个问题虽然超出了我备课的范围,但是我还是及时表扬他肯动脑筋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大胆猜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论。最后我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只是说:“以后的大陆到底会怎样,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阻止。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感到很开心,同学们如能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与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事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如在教学《南北气温的差异》时,设计营造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寒假时,小明同学坐火车从哈尔滨到广州老家去看爷爷奶奶,等他到达广州时,旅行包里装满了一路上不得不脱下来的羽绒服、羊毛衫、羊毛裤等。组织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如为什么冬天北方比南方冷?它们的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和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四、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使学生有问题会问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巧”是指“会问”“善问”,不盲目地提问,而是自觉地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提出问题。怎样使学生成为这样的“智者”呢?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范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这正应验了那句老话“什么样的师父出什么样的徒弟”。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1.从课题和学习的重点难点处提出
  问题
  新课题往往包含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从中进行挖掘,在不断的引导中,在学生自我不断发问中,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就能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学习《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时,要求学生首先根据课题本身进行提问,然后联系“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和“美国的地形”“美国的降水”等自然条件加以猜想与联想,还可以联系我国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提问,等等。引导学生提出“美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怎样?美国农业怎样分布?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美国农业有哪些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等有价值的问题。
  2.从结论的反面提出问题
  从结论或事物的反面思考,用假设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推测。如让学生讨论“我国大陆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时,引导学生假设我国的大陆地势是东高西低,让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加以思考,从中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3.从生活和已有的认知中提出问题
  生活即教育,地理中许多内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出发点,让他们找出课堂所学内容与生活的不同之处来提出想理解却又无法理解的问题。如学习《地球公转及产生的现象》时,引入这样的生活情境:放暑假了,小刚接到住在澳大利亚表姐的电话说她放寒假了,准备过几天到小刚家来玩。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启发学生“出现矛盾的地方就是问题所在的地方”,并启发学生思考矛盾产生的原因。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地球的公转及产生的现象”,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苏格拉底说过:教师应是助产婆。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发问题,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让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问并敢问、善问,才是教学的重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由“学会”变成“会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化归思维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某种变化,使之归结为另一个问题,再通过问题的求解,把解得的结果作用于原有问题,从而使原有问题得到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并进行有机的渗透、有意识的强化和培养。通过数学活动,渗透化归思想,培养化归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自悟自得,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
摘 要:说到历史课,很多学生就觉得枯燥乏味,太多的历史事件、历史意义,学生记得头昏脑涨,毫无妙趣可言。其实,历史课也能像音乐课、美术课那样有趣起来,历史教师只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扬长避短,才能打造一个有趣有效的历史课堂。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制造“趣”点、设计“趣”法、幽默“趣”评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关键
背单词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件头痛事。但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汇。要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艺术,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运用多种方法呈现新单词  1.直观呈现  在小学英语中,很多单词都是既具体又直观形象的,所以在教这些单词时,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牛津小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妙趣横生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稳定与否以及学风和班风的建设好坏。而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一家之长”,这个“家长”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实现乱中取胜,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讲求工作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技巧方法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团结、协作、具向心力的学风和班风,也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反之,将激化师生矛盾,导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再好的音乐教学设计,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和调控作为支撑,那么在实践中也会变得“毫无生机”。一堂音乐课的顺利进行,需要有良好的纪律做前提。音乐课堂若缺少了纪律,就会如同道路上没有了信号灯和交警一样,秩序混乱,甚至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而变得无法控制,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济于事。我们的课没有面临考试的压力,学生也就随兴趣想学就学,不想听就不听了。一节课上下来光是管理纪律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新课程的理念几乎全被老师接受,唯独估算教学现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教师重视不够、教法不当。估算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数学知识,更是一种数学思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的渗透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检验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创设估算情境,激发估算兴趣  英国教育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它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而语文的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亦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开篇要漂亮,引人入胜;中间要充实,增能启智;结尾要有力,作用深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开头和结尾,无论是好的还是差的,都影响中间内容70%的效果。   精彩的课堂导入,
2012年3月26日至29日,第四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六朝古都南京金陵中学河西会场和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馆会场同时进行。来自全国的30名选手参赛,7500多位语文教师一起观摩,可以说是精英汇聚、精彩纷呈。   大赛由五个环节组成,分别是朗读、粉笔书写、才艺展示、教学展示和知识素养现场答题。所有项目均现场评分、现场亮分。选手们和观摩者一起在紧张、兴奋中走过了整个赛程。  本次大赛有
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必须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境和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一、加强课前活动  1.布置书面预习  在课前,我们给学生布置大约5分钟的预习作业——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几个小问题,如填空、判断、简答等,目的在于让学生迅速熟悉新的学习内容,同时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摘要:基于NGB环境下的学习是时下正在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NGB环境下的学习,更加开放、自主,学习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性和主动性。集中导学模式就是教育者全面介入NGB环境下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调整、监控、反馈,构建完整的学习过程链,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NGB教学环境;自主学习;集中导学模式  一、利用集中导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