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资源,关注文体特征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共同探讨一下初中阶段的说明文应怎么读。同学们请看老师在课前给大家布置的5 个任务。
  1. 如果题目改成《石拱桥》或《赵州桥与卢沟桥》好不好?为什么?
  80%的同学答得都非常好,因此这个问题我们不用解决了。
  2. 结合积累拓展五,你能说说记叙文与说明文有什么不同吗?
  80%的同学答得都不好。这个不怨大家,因为你们没有这样的经历。这个问题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之一。
  3. 自读之后完成思考探究三。
  大家完成得都很好,都很认真。
  4. 在每段段首用数字标出来,看看有多少个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写在下面。
  有的同学只写了见课本多少页;有的同学还是根据以往我们学习小说、散文这些文艺性文章的特点来选的,比如选择有文采的句子。张老师想和大家谈的是,对说明文而言,你认为哪几个句子最重要。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了,但跟我的要求有一点偏差,你们说对不对?这个不怨大家,因为你头一次接触,它还与第二个问题有关,对不对?我们一会儿要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辅助性的问题。
  5. 请大家在认真读完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桥的模型,带到班级互相观摩,比一比谁的作品好。
  这个问题属于预备性问题。过两天中秋节放假的时候,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帮忙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要对比一下书后的那两段文字,看看说明和记叙有什么差别。刚才第二题大家不是答得不太好嘛,我们就从这里入手。请课代表来朗读这一段。
  生: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经坍塌损坏。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 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师:好,请坐。同学们看一下這段文字,它和后边的《记卢沟晓月》那段文字相比,哪段文字比较长,语言上有什么差异呢?同样都写卢沟桥,各有什么特点?你先说一下。
  生:我觉得第二篇是记叙文,它的文学性更强一些,运用的语言更生动一些。
  师:文学性更强,语言更生动,也就是说,刚才课代表读的这一段文学性不强,语言不够生动,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因为它是说明文,主要说的是客观事实。记叙文说的是主观的,自己经历的。
  师:非常好,他说出了两个词,是对比着说的,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对吧?也就是说,说明文的重点是要告诉你一件事,介绍一件你不知道的事。这件事呢,是要教给你相关的知识,你懂了这个知识,你便懂了这个事。是不是?所以说明文中就很少有那种主观的个人情绪在里面,对此同学们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或者说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客观”。说明文强调的是客观准确,一般不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对吧?这个能达成共识吧。所以有人说,说明文是以知明人。大家可以看到,“知”就是知识,它需要借助向你介绍一些知识来让你明白这个事。我们还根据刚才这位同学概括的,记叙文或者游记之类的文章,是文学的,是不是啊?它也写一件事,也告诉你卢沟晓月是什么样的,但用的是记叙,是描写,要表达作者自己的感受,并且作者还想通过自己的感受,让你能有感受。这就有主观性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呢?可能是他写的一个生动的事情。他写这个形象的景物,表达了一种非常热烈的情感,但还可能并不热烈,还可能很沮丧,总之主观性强。因此也有人把它说成……
  生:以情动人。
  师:好,大家同不同意以情动人?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把第二个课前预习的问题解决了?但这还只是一个整体上的。大家再看一下,(这段文字)与教材上关于卢沟桥的描写相比,它们各自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呢?课本中写卢沟桥的是哪几段呢?
  生:6、7、8。
  师:好,请同学们出声地读。(生朗读)
  师:同样是说明文,课文中对卢沟桥的说明,与课后资料对卢沟桥的说明相比,语言差异大不大?
  生:大。
  师:大在哪里?谁能说?
  生:我认为课后的这一段,它的说明性要比文章中的更强一点。
  生:课后的这一段说明更具体一些。
  生:在课文中,作者还是有一些主观的看法。
  生:我觉得课后这一段全是列数字,这种文字大家都不愿意看。
  师:噢,大家都不愿意看。真的吗?
  生:太多,太准确了,没有想象的空间。
  师:那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可能是有这种需要。
  师:注意,一定要看文中的关键信息。这段文字选自哪里?
  生:《中国桥梁史料》。
  师:同学们想一想,《中国桥梁史料》和《桥梁史话》虽然都在说明,但是味道不一样。这就涉及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读《中国桥梁史料》那样的书?
  生:我觉得它数字太多了,而且对桥梁的话,它比较基于科学上的介绍。
  师:你不喜欢科学。(大家大笑)啊,不是,那是为什么?
  生:就是介绍太过于具体,而没有一些对桥本身的描写,让我觉得很没意思。主要就是里头用了太多详细的东西,而我却不懂,不知道这些东西。   师:注意,他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
  生:因为我不清楚这方面的东西。
  师:你为什么不清楚?
  生:这方面我不了解。
  师:你为什么不了解?
  生:因为我不研究这个呀。
  师:好,你来说。
  生:我觉得《中国桥梁史料》这本书里大部分是知识,是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主要是想欣赏一下桥的外观啊之类的,我并不想知道这些科学的记载。
  师: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就不愿知道那些科学的记载呢?
  生:因为我的目的不在这儿,我的目的是想感受这座桥本身,而不是想了解它的一些背景啊……
  师:我现在就偏让你去了解呢?后面那位同学,你说。
  生:我觉得可以打个比方,就是《桥梁史话》可能是更偏重说明文与记叙文相结合,而《中国桥梁史料》就更偏专业化。
  师:注意,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最关键的三个字是什么?专业化!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读,因为大家不是搞这个专业的。是不是这样?它就具备了——学术性!一般的读者,如果不是搞桥梁专门研究的人,谁愿意读专门的著作呀?这回同学们懂了吧!这本书叫作《中国桥梁史料》,是给专业的人看的,不是让我们北师大长春实验中学的八年级九班的同学看的,对吧?哪个是让你看的?
  生:《桥梁史话》。
  师:那么,《桥梁史话》和《中国桥梁史料》的学术性相比,它就带有什么性?
  生:文学性。
  师:不准确,它毕竟还属于科普类的书。
  生:趣味性。
  师:有的同学说趣味性,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它是不是还要有一个普遍性?要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由不了解到了解,了解之后,决定将来要当中国的桥梁专家的时候——
  生:去看《中国桥梁史料》。
  师:好,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这二者之间的差别。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这段文字具体是怎么写的呢?“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注意这一句话,用你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来说,这是在?
  生:下定义。
  师:这一句话信息量很大,把卢沟桥的本质、构成、主要的建造方式都说了,形态什么的也说了。然后再具体地说,有的同学提到了列数字,比如写了11 孔。注意,石拱桥的最本质的特点,除了孔长之外就是——
  生:拱。
  师:拱,对吧?所以11孔就是拱下边的那个空洞,11孔就是11拱。是不是下了定义之后,就对它最本质的特征进行说明呢?应该怎么说明呢?注意,同学们,現在我们都是桥梁专家。从这里开始,大家看加上两端,加上这个桥堍,大家查没查“堍”是什么意思啊,那个桥堍就是一个桥头。桥堍,它不属于桥的主体,不属于石拱,但是它跟石拱连在一起,顺便把它说说,是不是这样?最主要说的是石拱,这是最本质的东西。先说主要的,然后顺便说一下次要的,是不是?好,大家再看,“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这是在说什么啊?
  生:形态。
  师:形态,什么形态?和前面的桥的结构,桥的什么的结构?
  生:总的结构。
  师:那为什么有大的还有小的呢?
  生:因为处在的位置不同。
  师:已经说明了,因为它有11个拱,最中间那个肯定是最大的,旁边一边有5个,逐渐地缩小,是不是?说得很清晰,还是在说石拱。大家再看“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这句话什么意思?桥墩大家知道吧?
  生:桥墩是桥的一部分。
  师:仅仅是桥的一部分吗?
  生:它是支撑桥的部分。
  师:这才对了。它是支撑连接两个拱的那个部分,是桥的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一个纽带的部分。比如说,这就是一座桥,水是从这边往这边流的,这个桥墩是迎着水的面,是这个形状。大家看看,这回明白了吧?有个角度,水流来的时候,冲击力就小了,分散到两边去了。但是背着水的这边呢,就是平的,对不对?这也是卢沟桥设计的一个精妙的地方。你们去没去过都江堰?将来去的时候注意一下,都江堰由一个叫鱼嘴的建筑来分流,跟这个道理是相近的,它利用水拐弯的地方有离心力,把泥沙通过这个鱼嘴都分到上面去沉淀了,然后水就从下面流走了。非常巧妙,用的是物理上的一个原理。你们将来物理学多了就会知道了。水冲过来,平面肯定受冲击力度大,但是如果有个角度的话,就分流了。这说的是不是也是它的结构特点?而这个结构又与什么紧密相关呢?
  生:拱。
  师:好,大家再看,说完了“桥”说“拱”,再说“桥面”,这是什么顺序呢?
  生:自下而上。
  师:为什么由下到上啊?
  生:因为下面是支撑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按照主次。作为一个石拱桥,最根本的是石拱的部分,所以先说它。那桥面不重要吗?没有桥面光有拱有什么用啊?但作为桥而言,它就是架在两岸来沟通交通的,对不对?那么就一定要先说它的物理结构当中最本质的部分。这一点,同学们要注意,先说主要的,然后再说次要的。我们再看桥面有什么特点?
  “桥面宽7.6米”,注意这是净宽。“全宽约8米”,还有栏杆呢,外径呢,说得很清楚。然后,“桥面用石板铺砌”,是不是也很清楚?同学们,关于这个标点符号,我想让大家讨论一下。我认为这个地方用句号要好一些,或者用分号,总之要比逗号更好。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你们看一下,为什么?我找一个没说过的,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就是因为前一句还在说关于这个桥面的东西,但是后面就开始说桥的两端,也就是说“唰”地一下到了另一个点,就跟这个话没有任何关系。
  师:就是层次上可以切分,大家同意吧?我想或者原来的材料就是这样的,或者是印刷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总之这个地方可以作一个修改,使它从逻辑上讲更清晰。北面南边有多少个石柱,注意,其中一个已经“坍塌损坏”这个情况,指的是北边的那个呢,还是南边的那个呢?   生:南边。
  师:为什么呢?
  生:其他东西是前面。
  师:是这个意思吗?注意,同学们,我认为这个地方有歧义。歧义在哪里呢?同学们看,说北面一共有石柱140个,南边有141个。如果要按照正常的表達意思的话,“其中”应该近指。应该就是南边的。将来同学们有机会要到卢沟桥去查一下,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去过,但是我当时没教这篇文章,我没查。按照文本的意思,坍塌的这个应该是南边的这个。实际情况张老师没有调查过。一般来说,桥的两旁的柱子应该都是对称的,如果要是对称的话,有没有可能都是141个呢?这个问题课堂解决不了,你们要感兴趣的话,查一下相关资料,把这个问题当作我们讨论的一个点,然后我们回过头来可以校正它这段表达。
  好,再往下看。这里不说“柱”了,说柱间距了,还要说柱头,因为柱头上刻了很多狮子,而这个狮子的特征跟我们一会儿看课文当中写的那个,它俩的特点是用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述的。这里只是指出了它的基本形态,没有任何的描述。可是课文上带有描述,就因为是科普。
  大家再看,写完了柱头又写柱间,因为柱间有石板,有石板为栏,栏有多高,然后两端又有石柱,等等。这些都说完了之后,简单地对大象和朝天犼写了一句“雕饰工巧,足增美观”,很客观,没有主观情感。因为这就是它的特点。我们再看书上的第六段,简单地先交代了什么呢?
  生:它的修建时间。
  师:对,这是在时间上对它进行一个定位。仅仅是时间吗?第一句怎么说的?还有一个空间位置,是不是?所以同学们看一看,简简单单的第一句话(“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空间时间两个维度的交代,是不是也很简单?桥长、桥高这些我们都不说了,因为这个说得比它还清楚。我们就看什么呢?就看第六段的中间这句话,“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说了这么多了,才说它是什么桥。而刚才这段课后的文字是怎么说的呀?一上来就说了,是不是啊?同学们,数学当中学没学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学了吧?那你们可不可以用数学的话解释一下这两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思维展开一点,大家想一想。好,你来说。
  生:我觉得课文当中是因为这些条件,最终得出了它是“联拱石桥”的。
  师:这个叫什么推理啊?
  生:这都是逻辑推理。
  师:演绎和归纳都是逻辑推理啊。那么大家想一想,他是不是先介绍了这个桥的某些具体特征,然后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过程叫什么推理?这叫演绎推理吗?同学们想一想,数学学过,由个别到一般,这是演绎吗?不是演绎,这是归纳。我们八年级九班,这位同学是男同学,这位同学是女同学;这位同学呢,上课一开始有点困,这位同学上课一直挺精神的。然后概括了:我们八年级九班的同学,有男生,有女生;有上课犯困的,还有上课一点都不困的。这就是归纳,由很多个别归纳出一般的观点来。同学们说它好在哪里?
  生:方便。
  师:方便啊,让你环环相扣,让你方便理解。谁说的循序渐进呢?对了,还让你循序渐进,没有一个思维上的陡坡,是不是?那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感觉它就是把这个作为一个条件,从这个能得到什么什么。
  师:先说了它的整体特征,然后分部分来说它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注意,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讲,读课后那个关于桥梁史的材料更明了,因为要得到相关知识,要运用它来解决问题。但是同学们吃完饭之后,我再给你们播放一段《桥梁史话》,就得是给你们娓娓道来,而不能把问题说得那么陡,是不是啊?这个时候你体会没体会到它(指《中国桥梁史料》)的语言表达,真的是很严谨,很平实,但是又很准确。下课时间到了,第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先休息十分钟,同学们下课。
  (有删减)
其他文献
“因文载道,因道悟文”是日常语文教研活动的高频用语。然而,试看今天的语文教学,“文”与“道”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且不说目前应试前夕所谓复习的超级训练课,即使是常态的语文课也几乎被技术化、机械化和单一化所捆绑,毫无趣味可言,距离育人的目标越来越远,即使是被捧为亮点的一些观摩课、竞赛课也是如此。  课堂教学技术化倾向愈演愈烈。在我们常常兴奋地看到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时,我们也看到课堂教学技术化倾
中国的历史太长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上下五千年,多少兴亡,引人喟叹,以至于中国的文学传统中特有一种情怀、意绪,叫做“怀古”。  略想一想,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怀古之作,什么《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什么“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古代诗文已潜移默化于我们的头脑与心灵。而当代文人之作,比如余秋雨的散文、李国文的随笔,也正属于这个“怀
写作的本质目的是表达和交流。交流的前提有两个:一是作者有表达交流的愿望,即写作的内在动机;二是作者有表达交流的内容,即作者有丰富的传输信息。  高考作文的命题一般都会在这两方面做出努力,目的是让广大考生有写作的内在驱动力,题目能激发考生思考,让考生想说话;且能在考生的表达中显示其思考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本文不对今年十多道作文题一一臧否,因为语文学科内外的许多专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个人兴奋点出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3”的内容,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参观、访问、阅读,处理搜集来的信息,并按教材所列出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苹果常见品种、栽培历史、生长条件、栽种区域及营养价值,予以信息整合,写一篇介绍苹果的文章。其中各种常见品种的形状、颜色、品质、类别作为介绍重点。    【训练目标】  1.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果园及商店,认识苹果品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苹果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接触社会,有
秉持爱与尊重的信念,会使一位教师乐在工作中。教师不能改变世界,但一念之间,却能改变学生的人生。如果教师失去热爱,学生成长有何期待?“我爱故我在”,真诚地去爱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你的影子将无处不在。  1998年,我成为一名教师。在爱中,我上路了……    我学故我在——不当永远的老师。要当永远的学生    1998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挫败感很严重。好多课上得寡淡无味,经常草草收场,感觉学生的受教
[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你看——  (学生齐读:“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师:是的,此时的小女孩哪有心情欣赏自己美丽的容颜?“她没注意这些”,那她注意的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每个窗子里都有透出灯光来……她可忘不了这个。”)  师:圣诞节到了,小女孩盼望已久的圣诞节到了,她多么想尝一尝喷香的烤鹅,可这小小
议论性课文如何教,是一个牵涉多学科的学术问题。研究并合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跳出问题本身,具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新兴的语用学对于某些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具有参考价值。一方面,议论文对作者而言,或者要说服人,提出一个观点;或者要说服人,驳倒一个观点,相较于其他文体具有更为强烈的对象意识、时间意识与情境意识。尤其是驳论性文章,本身因某一论点而发,意欲驳倒对方论点,其针对性、时效性更强,读者要准确理解这类文章
(接上期)  三、曹操性格的内在矛盾  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其内心特点比之历史上的曹操要丰富得多。他的个性的核心,就是多疑。罗贯中的深刻就在于把曹操的个性在矛盾中展开,将其多疑和不疑构成对立的统一。最明显的是,曹操对刘备就不疑。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是他身边最大的定时炸弹。刘备一直依附军阀,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甚至严峻的时候连肝胆兄弟关羽都被俘虏,最后投靠曹操。曹操知道他是个人物,所以养着他。刘备
唐代的诗歌堪称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题材的广泛性,风格的多元化,以及名家和精品的数量,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诗能够千古流传、深入人心,除了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成就,还有一个不容小觑的原因——空前广泛的题材和多元的风格。无论是边塞诗、田园诗,还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抑或是不同风格的交叉融合,唐代的诗人用诗句记录并展现着真实而辽阔的生活:有的揭露社会黑暗,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
教学目标    1、赏析童诗,初步感知童诗的趣味及基本形式。  2、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联想、设问的方法写童诗。  3、引导学生在写诗、改诗的过程中体验想象之美、语言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语言修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喜得贵子,欣喜之余,他拍了一个片子送给我,今天我把它带到了课堂。想和我一起分享吗?请看大屏幕:  诗配画《我要哭